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智慧谋略

智慧谋略

中国智谋:权术·权谋-知人则哲,管仲临终谏桓公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原典】
  春秋时,管仲当上齐桓公的相国之后,在齐国推行改革措施,帮助齐桓公“尊王攘夷”,很快使齐国强大起来,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专门设立了选拔人才的制度,使有才能的贤明之士有机会得到任用。
  后来,管仲因病去世。在他临终前,齐桓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他担任相国。
  桓公先问易牙如何,管仲回答:“不行。他为了取得大王的宠信,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杀掉煮给大王吃,这种连自己的儿子都可以抛弃的人,难道会忠于大王吗?”
  齐桓公又问竖刁怎么样,管仲回答说:“不行,这个人为了卖身投靠大王,不惜割掉自己的生殖器来当宦官,这种连自己身体都不珍惜的人,怎么会对大王忠实呢?”
  齐桓公再问开方怎么样,管仲回答说:“也不行,这个人为了得到大王的宠爱,连自己的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种连父亲都不爱的人,还会爱护大王您吗?大王手下的人中,只有隰朋为人忠厚,可以担当重任。”
  但是,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照管仲的建议去做,反而重用了易牙、竖刁和开方这三个人。结果,三年后齐桓公得了重病,易牙、竖刁和开方乘机与桓公的宠妾长卫姬勾结起来,将桓公囚禁起来,连饮食都不给。
  这些人杀了反对他们的大臣,把同易牙有暖昧关系的长卫姬的儿子无亏拥立为国君,赶走了齐桓公生前选定的继承人郑姬之子齐孝公。
  后来,有个失宠的宫女从狗洞爬进关押齐桓公的地方,将宫廷中所发生的一切告诉了齐桓公。桓公听后饥愤交加,不久便抱恨而终。他的尸体停放在床上两个多月无人理睬,直到长出的蛆虫爬满了地面,才被送去埋葬。
  
  【新说】
  真正聪明的人的表现之一,就是善于识人。齐桓公即位之初不念一箭之仇而重用管仲,是他的明智之处,才有了后来齐国的强大,但他晚年的作为,却不能不说是昏庸之极,落得无人收尸,应该说是咎由自取。可见,即使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有糊涂、不辨真假的时候。
  知人之难,虽不说难于上青天,却是众多人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一个难点在于人心隔肚皮,难以彻底洞明。表面上像一盆火,背地里却握着刀;脸上露着笑容,脚底下却使绊子。这种情况可以说太常见太常见了。势利之徒多得如汪洋大海,而且越发有汹涌澎湃之势。以前尚且说人一走,茶就凉,现在则堂而皇之地宣称人未走,茶已凉,人心之难测,由此可见,正所谓知人知面难知心。
  听其言观其行,虽不失为知人的一种好方法,但有时也会出现失误,人们已经在伪装自己方面变得越来越聪明,现代社会的高级间谍屡屡得手,就是明证。即使是现代化的测谎器,对他们来说如同玩具,更何况凭直观的观察,怎么能搞清楚他们到底居心何在?
  不过,也可以来一点逆向的考察手法,或许可以探得一点虚实,比如对专爱说好听话的人,偏不听他的,偏不重用他,甚至让他吃点苦头,到时再看他的反应。恐怕多数势利之徒是难以过这一关的。
  当然,知人难,也不全是因为人心险恶。用人者本身的昏愦,也是个重要原因,遇上这种情况,只让人感到无话可说。
  
  【典源】
  知人则哲:语出《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管仲临终谏桓公:事见《国语·齐语》。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