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谋:权术·权谋-秉要执本,丙吉问牛不问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原典】
暮春的一天,汉宣帝的丞相丙吉带着几个随从,坐着马车外出办事。
马车正在长安大街上行驶,前面的道路却被堵塞了。原来,刚才有一群人在这里斗殴,不仅打伤了好几个,而且还有一两个人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众人一见闹出了人命,惊慌不已,议论纷纷,都不知怎么办才好,以致见到丞相的车来了也没来得及回避让道。
车夫把马车停了下来。他想丞相一定会让人去了解一下斗殴的情况,然后加以处理的。可是丙吉却像没有看见路上发生的事一样,挥挥手叫车夫继续前行。
车夫一挥鞭子,马车继续前行。刚出城,丙吉看到一个农民正赶着一头牛往前走,那牛一边走一边喘气,还不时把舌头吐出来。丙吉马上叫车夫把马车停下来,并对一个骑马的随从说:
“你去问问那个农民,他赶着牛走了多少里路了,为什么那牛会喘气不止?”
坐在丙吉旁边的一个下属官员对丙吉的举动很不理解,不禁问他说:
“大人刚才对人命关天的事视而不见,现在见到一头牛吐舌喘气却停车询问,是不是有点重畜轻人,不够妥当呢?”
丙吉听后回答说:
“你错了!市民斗殴伤人,这应该由长安令、京兆尹等官员去处理。丞相的职责是考核这些官员的政绩,然后奏请皇上进行赏罚。作为丞相,没有必要事事都要亲自过问,而应该关心国家大事。所以我不停下车来去管那些打架斗殴之类的事情。”
“那大人为什么又如此关心这头牛呢?”那位官员还是感到不理解。
丙吉于是继续说:
“至于这头牛的情况就不同了。现在还是春天,照理说天气还不应该太热,但我却见这牛热得吐舌喘气。如果是因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了当然也不奇怪,但如果是并没有走多远的路,而是因为天太热的缘故导致牛吐舌喘气,那就说明今年的天气不正常,农事会受到影响。这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了,正是做丞相的人应该关心的。所以就要停下车来了解情况。”
那位官员这才明白过来,心想:
“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丙丞相可真是知大节识大体啊!”
【新说】
秉宴执本与事必躬亲相对,是统治的权谋,领导的艺术。
《吕氏春秋》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当染》篇说:“古代那些会做国君的人,致力于选拔任用人才,而不去做应该臣下做的事,这是抓住了根本。
那些不会做国君的人,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结果越是治理不好国家,这是因为他没有抓住根本。”
抓住根本就是秉要执本。
做国君如此,做其它官员也是如此。简单说就是会当官的将将,不会当官的将兵。将将就是秉要执本,将兵就是事必躬亲。
对于做人来说,事必躬亲或许是个优点,但对于做官来说,事必躬亲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危害无穷。
道理非常简单,如果你什么都亲自过问。一竿子插到底,实际上是越俎代庖,那还要你手下的人干什么呢?更大的危害还在于,事必躬亲一方面使你的下级感到不被信任,另一方面,(如果你是领导干部的话)还会使你下级(中层干部)的下级(基层干部)不听上司的话而直接亲附于你。这样势必造成职责不明,政令不通,人际纠葛不清,矛盾斗争尖锐。遗患无穷,不得安宁。
所以,事必躬亲实际上是领导无能的表现。
正是想通了这些道理,丙吉才能够“问牛不同人”,知大节,识大体。
问题在于,很多领导人都想不通这一点。就连杰出如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到人们的赞颂,但实际上也存在着事必躬亲的毛病。
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晚期,“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他的对手司马懿就曾不以为然地说:“食少事烦,岂能长久?”主簿杨■也曾直言相劝,认为“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并以丙吉问牛不问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为例加以论证。当然,诸葛亮也有他的难处,所以他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说到底,还是对属下信不过。
这正是事必躬亲的致命伤所在,诸葛亮也未能幸免。
【典源】
秉要执本:语出《汉书·艺文志》:“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丙吉问牛不问人:事见《汉书·丙吉传》。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