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建筑>> 中国楼阁

中国楼阁

名冠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岳阳楼为位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岳阳,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湖南省北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与绵延万里的长江在这里交汇,名冠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就座落在傍水而生的一古城西门城头。岳阳,山、水、楼俱备,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岳阳风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钟于岳阳一楼。以岳阳楼、君山为中心而构成的巴陵胜景,闻名遐迩,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不愧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的岳阳楼,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膝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水光楼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岳阳楼高21.5米,三层、飞檐、纯木结构。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楼内陈设别具特色。各层内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一、二楼各嵌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一楼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纪的复品;二楼所嵌雕屏为公元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所书,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是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辉。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久经沧桑,屡毁屡修。现在看到的岳阳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个楼的建筑,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岳阳楼主楼高3层,高达15米,中间以4根大楠木撑起,再以12根柱作内围,周围绕以30根木柱,结为整体、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梁。12个飞檐,檐牙高啄(似鸟嘴在高空啄食)。屋顶为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古籍里载述,岳阳楼“纯木结构,盔式楼顶”这种古老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

再说民间故事。缘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岳阳楼修建(而且屡毁屡修)工艺精巧,而且历代人文荟萃,因此,岳阳和洞庭湖畔流传着许多关于岳阳楼的传说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其中关于修建岳阳楼的就分别有鲁班,吕洞宾、张果老等名匠、仙人;关于讲述岳阳楼渊源的,则有《鲁肃阅兵台》、《岳阳楼三个字》等;关于岳阳楼雕屏的,又有《张照题屏》、《真假雕屏》;关于岳阳楼风情的,最出名的自然是《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此外还有《朗吟亭》如果把岳阳楼附近有关风物的传说故事也算进去的话,那么,就还有《梅溪桥》、《金鹊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见岳阳楼及有关的传说故事何其多也、展现的风采又是怎样的丰美绮丽。

岳阳楼记

范仲淹(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联

岳阳楼上有一幅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副对联把岳阳楼的地理、历史都写出来了。

古往今来,岳阳楼不知吸引着多少游客!

据史书记载: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刘备、孙权争夺荆州,鲁肃率万人屯守巴丘,筑巴丘城。巴丘就是岳阳的最初称呼。而岳阳楼,传说是当年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兵时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中书令张说驻守岳州,把这个楼大加修葺,并定名为“岳阳楼”。从此,词人骚客,登楼赋诗,时有绝唱。据说李白为岳阳楼写过联句:“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宋庆历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郡守滕子京又一次修葺了岳阳楼,并请范仲淹撰写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名联佳作甚多,这里再辑录几幅: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岳阳楼诗文记

刘征

江山胜境所以引人入胜,有两个因素:一是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一是韵味深长的文化内涵。二者有其一已美不胜收,兼而有之,要让人如痴如醉了。岳阳楼就是兼而有之的。

今年秋天,应岳阳诗社之约,得以登斯楼以四望,圆了多年的梦。仰三楚长天,揽洞庭秋涛,吊汨罗骚魂,抚湘祠斑竹,已令人低回忘返;披览有关岳阳楼的历代诗文,更是至高的享受。管理处赠我一本介绍岳阳楼的书,书中收录了自北宋迄今的文章(包括记、序、赋、散文等)三十多篇,以及南朝迄清末的诗词六十多首,虽不能算全,已使我免于翻检之劳而有纵览千秋之便。

阅读吟味这些诗文,仿佛重踏历史的足迹,仿佛谛听人间的风雨,仿佛看见一代代大文学家或喜或忧或醉或醒,面对湖山吐属心声。仿佛我置身其间,为他们烹茶磨墨捧砚展纸。这许多诗文中,历古常新、至今广泛传诵的首推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谓“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

杜诗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评者以为“壮伟前人所无”。但,理解至此还不够。

杜老弃官入蜀,飘泊西南的十个年头里,寄食故人,穷愁潦倒,已无回朝为官的希望,成了“弃物”。但他仍以炽烈的热情关心国家大事。他在夔州(奉节)写下的《秋兴》、《诸将》、《咏怀古迹》、《登高》等,是他七律创作的新的高峰,也是唐代律诗最辉煌的杰制。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他放舟下峡入洞庭泊岳阳城下,已经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他患半身麻痹和老年气管炎,视力也减退,靠饮药维持生命。他心爱的小女在半路上夭折了,只好草草在岸边埋葬。散了架的乌皮几用绳子捆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寸寸皆是补丁。住不起旅馆,只能以船当作“浮家”。但此老没有消极,反而爱国之情更加强烈,吟咏之声更加雄强。这就是我们的大诗人杜甫!他还写了一首《泊岳阳城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读去声,不只)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不可料,变化有鲲鹏。”大气磅礴,高唱入云,何曾有半点伤感和颓唐?天真的诗人,还梦想此度南征会有鲲鹏巨变,真是可爱得紧!记得1979年冬天,我穿三峡泛大江而东,走到连通洞庭湖的城陵矶恰是傍晚。我扶着船舷,望着被夕阳染成紫铜色的滔滔江水,不禁想起一千多年前由此南征、客死汨罗江畔的杜甫,心中恻然,写下一首诗:“关情黎庶斥朱门,老病朝堂弃芥尘。吴楚波涛迷死地,汨罗风雨共骚魂。十年但笑青蝇氵宛,万国争传白雪音。船过城陵一怅望,片帆高拂洞庭云。”结尾诗意的高扬,就是受杜诗的感召。《登岳阳楼》是热情的迸发,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理性的思考。“先忧后乐”不仅是封建士大夫立身的规范,而且超越时代,也是现代公仆理应做到的。

可惜,而今这样的公仆固然不少,但是先乐后忧、乐而不忧,甚至因求自乐而贪墨、而枉法、而残民、而祸国的不是并未绝迹吗?这篇记一直像火炬点亮亿万人心中的希望,至今不衰。

范仲淹不是潦倒的诗人,是有建树的、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和军事家。他身居高官而持家俭素,乐善好施。他不畏权贵,力主改革,关心民间疾苦,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得到老百姓的敬爱。“先忧后乐”,他是言行一致的,这更增加了《岳阳楼记》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范公不曾亲登岳阳楼,文章是应谪守巴陵的好友滕子京之请,在他谪居邓州(今河南邓州市)时写的。而今邓州就范公的故居建立了纪念馆。去年是《岳阳楼记》写作九百五十周年,春天曾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秋,我过邓州,特地去访纪念馆。那天大雨如注,杳无一人。我立在没脚深的泥水中,擎着一柄破伞,在传为范公作记之处的春风堂前默默致敬。有诗道:“千秋一记寓高情,此老胸涵几洞庭?九百五十年过去,清堂依旧满春风。”而今岳阳楼二楼正中立着一块诗碑,镌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杜老登岳阳楼诗,黑色大理石衬托着龙腾蛇走的草书金字。楼侧建有怀甫亭,匾额是朱德同志的手笔。一楼正中,满壁是清张照书《岳阳楼记》石刻。书写范记,还有宋米芾、明董其昌和祝枝山等大书家的手迹,有的已刻在诗廊。米芾的手迹写在元丰年间,距庆历仅三十多年,可见此记一出就名满天下了。

岳阳楼的诗文是一部文学史。历代作者,如李白、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黄庭坚,不乏震古烁今的大家,可是他们作品的影响远不如杜诗范记来得大。这个现象颇堪玩味。当今各种流派的文学理论家、文学家,特别是诗人,何不留意一二。

我用手机阅读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