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
⒈ 类型
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一书中按平面形式把民居分为九种,其中横长方形住宅是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以三间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我国分布很广,北京最为典型。窑洞式穴居(见图)分布在我国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土窑洞, 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窑洞,还有少数民族种类繁多的民居式。
⒉ 民族文化﹑传统
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各异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地民居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经济条件的差别﹑文秘家园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等等,在中国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特征,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鲜族﹑文秘家园﹑西南少数民族和福建﹑广东的客家民居……等等,都强烈地表现出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风俗习惯。文秘家园信仰也影响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安排和方位。
只要是物质条件与社会方位改变了,它原有的那些含义就不复存在了,但适合后人生活需要的传统形式却被继承下来。
⒊ 布局
中国传统民居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建筑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
①明确的流线好似画在人们心间的一副导游画,自然而然地引导人们到要去的地方。例如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城市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和西单,每个区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过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门户,有明确的流线层次。
②格局是组织建筑群体构图的关系,中国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向内的家庭组合体,建筑的组成有严谨方整的格局。单看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围绕纵横轴线形成前后左右对称的布局;单看庭院空间,也自成完整的格局;单看建筑群之间的相互连接的檐廊、转角回廊、院墙与垂花门等,也是自成格局的。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论规模大小都组成严谨清晰的格局。
③主体建筑在城市中控制着道路网和其他从属建筑,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个明显的标志。把一组建筑或一座建筑中的一部分作为主体处理时,就形成了村镇、建筑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例如中国传统村镇中的佛塔、庙宇或戏台,住宅中的起居室或堂屋。要精心选择建筑组合中、人们生活或活动的中心部分作为主体建筑,把它布置在最重要的轴线部分,安排高大的房顶,显眼的外行体量。例如在西藏民居中,把经常放在房顶上;在河北民居中,正房和堂屋在全组院落中体量中最大;在福建土楼中,正房堂屋的部位有显眼的层层下跌式重檐房顶,主体建筑是非常明确突出的。
④中国传统民居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成组成区地布置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建筑社区组合。这些组合可以表现出组织邻里生活社会化的思想。在低密度地区,建筑组合可以用小型房子以回廊、小路、小桥、花架、围墙等互相联结组成。再高密度地区,单幢建筑本身应作为组合体对待。即使是一幢小型住宅,宅地内部关系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多种房间的相互关系的组合体。
⑤建筑的安排要其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布局,按人们的亲疏关系布置宅院。在住宅中需要这种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的层次布局。如果不考虑渐进的层次,把许多房间混杂地罗列再一起,就不能反映社会与家庭生活中的交往关系。因此在规划布置一幢宅院时要创造一个这样的渐进层次,从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进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达到最私人性质的部分。
我用手机阅读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