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建筑>> 著名民居

著名民居

中国少数民族民居民俗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这个问题主要应该从气候角度考虑,在中国西南方(包括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的苗,瑶,侗,傣族等等,由于气候炎热湿润,所以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住宅多以穿斗式木结构房屋为主,在承重柱之间的围护结构通常不用砖瓦等砌筑,而主要以竹编成栅栏,或者在在竹栅栏上糊泥,这就是所谓的"木骨泥墙",这样在夏季时不容易挡住凉爽的穿堂风,由于我国西南地区普遍湿润多雨,故少数民族兄弟还经常将住宅架高,用以抵御地上的潮湿地气,也就是所谓的"杆栏式住宅",另外由于多雨的气候,该地区还有很多"风雨桥"--即在桥上搭建亭子一类的建筑物,用以遮风避雨.此地区的住宅尤其是傣族,侗族的建筑,它们的屋顶坡度很大,檐角起翘亦很显著,目的就是方便雨水迅速由屋顶跌落地面,加速排水.另外这种建筑形式也使建筑外型更加轻巧美观。

在四川西部及西藏地区生活的藏族,羌族同胞也发展出了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的特色民居,由于该地区处于高原,且广布高山,羌族同胞就地取材,用当地极易获得的石材建造了"碉楼式"住宅,而青藏高原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印度洋的潮湿水汽很难输送上青藏高原,故而该地降雨极少,所以藏族民居多为平屋顶,呈棱台状的堡垒式建筑,而平屋顶也方便人们平时晾晒衣物和食物,材料多为石材.布达拉宫就是这种建筑样式最为经典的范例。

在西北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以及山西的部分地区),回族同胞由于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建筑多模仿伊斯兰教的模式,穹顶成为当地建筑的显著特色,当然,普通回族民居多用黄土夯筑而成,通常也做成平顶式样,这与当地少雨水,且位于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也是相适应的,另外,黄土高原上的汉族同胞也因地制宜的发展出了"窑洞"式住宅,土族同胞的"地窨院"(在平地上开掘竖井,在井内的垂直面上向内开凿居室,严格说应该算做窑洞的一个形式)也是中国民居历史中的伟大创造。

位于某地区的维吾尔同胞,创造出了特色的"阿以旺",就是以夯土夯筑成平顶房屋,并以多个单元组合成院落的形式,这种夯土建筑冬暖夏凉,很好的抵御某地区白天的酷热和晚间的严寒,也是维吾尔同胞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总结出的十分有效的建筑形式。

居住在东北地区(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如满族,鄂伦春族等,由于生活在茫茫大兴安岭的林海之中,丰富的木材资源使他们发展出了"井干式"住宅,即用粗重的原木以"井"字形层层叠垒,直至房屋成形,这种房屋坚固厚重,能够很好的抵御东北地区冬季刺骨的严寒以及熊,虎的大型食肉动物的威胁。

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达斡尔族同胞,由于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住宅可拆卸性和重组是否方便是他们的首要条件,所以诞生了"蒙古包",到了适宜放牧的地方,只要支起木架,在木架上蒙上毡毯和兽皮,就成了简易的住宅,要到下一个牧场的时候只要很轻松的拆文秘家园文秘家园文秘家园文秘家园文秘家园文秘家园�在一个大车中就能拉走,十分方便。

在我国东南地区(福建,广东,江西,台湾,香港),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客家人",他们的祖先是东晋时期由于战乱陆续南迁的中原汉族,由于初到南方,人生地不熟,出于自我保护和强烈的宗族观念,客家人创造出了土楼式建筑,通常为圆形或者方形,外墙为坚固的三合土夯筑而成,并有射击孔,可以抵御外敌的侵扰,房屋全部向内部敞开,表现出很强烈的向心性,通常一个宗族共住一楼,共同抵御外敌骚扰。

我用手机阅读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