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

对民俗的历史解读五、风俗考古,校验历史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刘志琴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史学研究力求复原和解释已经消失的历史真相,真实无误是第一要义。但是研究的对象,不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是不可再生,再也不能重复的一次性现象。这给今人的研究带来很多疑难,因此,从有史学以来就有各种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用文献、文物考证是史学研究最基本方法,近代以来陈寅恪以诗证史,顾颉刚以风俗求证历史的研究方法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孟姜女传说与史实的研究中,顾颉刚根据古代文献、诗词歌赋、乐府变文、戏曲民谣中的各种传说,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考古学、地理学的广博知识,对孟姜女传说形成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孟姜女的原型是出于《左传》的记载,在齐莒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杞梁妻在奔丧途中接受齐庄公吊唁的故事,后来逐渐演变成哭倒秦代长城,这一嫁接,时间相差三百年之久。正如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书中说:“孟姜女的故事,论其年代已经流传了二千五百年,按其地域几乎传遍了中国本部,实在是一个极有力的故事。可惜一班学者只注意于朝章国故而绝不注意于民间传说,以至失去了许多好的材料。但材料虽失去了许多,至于古今传说的系统却尚未泯灭,我们还可以在断编残简中把它的系统搜寻出来。”顾先生对这一民间故事的发掘,成为近代以来以民俗求证历史的第一人,这对促进史学研究下移到民间民俗的视角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建国以来由于社会学和风俗学的中断,以风俗求证历史的方法悄然冷落,这是史学的偏失。

风俗是历史最生动的遗存,它能够提供文本历史所不能具有的鲜活形态。例如,藏妇女有“加龙”的装饰,这一风俗就导源于我们祖先的动物崇拜。

在青海的汉墓中发掘到一个舞蹈纹陶盆,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重大发现,这由五人牵手的三组舞蹈图,每人都以兽角羽毛为头饰,身后有一条尾饰。在少数民族服饰中摹拟兽类是常有的现象。这种习俗遍及南北,汉族也不例外,1973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的墓葬发现有彩绘人,在衣后就有尾巴的造型,1960年陕西的东汉墓葬也有类似的发现,所以《说文解字》在注解“尾”字说:“尾,微也。古人或饰系尾”。有的将尾巴不装在身后,而是装饰在头上,满族妇女“叉子头”即是如此。

舞蹈纹盆的出土,说明在青海地区的牧民自古以来就存在对牛羊的爱护和敬畏的风俗,羌的古汉字即由羊与人组成。以牧羊为生的羌人,戴羊角是有权威的象征,在羌人每年冬季举行冠礼的时候,端公(巫师)头戴羊角帽,手执杉杆,杆上扎有纸形的始祖像,用白牡羊线围在冠礼人的颈上,用母羊祭羊神。在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发现的卡约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陶器上就有鹿、大角羊等动物纹饰,这是古代羌人图腾崇拜的形象。如今羌人在举行各种仪典时往往在颈上悬挂羊毛线,表示对羊亲密无间,冬季要加套羊皮或羊毛毡的背心,称为“皮褂褂”。在藏族的寺庙、住宅的墙角、门楣经常置放牛头牛角,或牛头金刚像,用牛头当做护身符。这种对牛羊的特殊信仰和尊崇,早在汉族的古书就有记载,根据《山海经.西山经》所述,从崇吾山、经三危山、积石山、玉山到翼理山一带,当地居民所供奉的神“状皆羊身人面”,这种形象如同狮身人面像一样,是崇拜的发展和进化。

藏族先民的尾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成辫筒,把头发梳成几十条辫子,装入华丽的布袋中,形成一条细长的饰带垂在脑后,有的还缀以金银宝石,末端以红线为穗,长至足跟,厚重古朴,称为“加龙”。从舞蹈纹盆的尾饰到藏族的“加龙”,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有文字的记载并不多,却在风俗的演化中历历可考,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人们从动物崇拜内化为审美意识的进化历程。

运用风俗研究还可校正古代文献某些不足之处,例如,古书记载西北少数民族有贱老的风气,将活着的老人弃之野外或墓穴,任其死亡,这与华夏族的尊生重老大相径庭,并以此作为华夷之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就新出版的敦煌石窟的壁画所见,有多幅连续画面,详细描绘送老人进坟墓的场景,那是很隆重的仪式,墓内给老人×了舒适的墓床,地面铺陈地毯,有食物、用具,壁上挂山水屏风画。送葬的家人或悲泣状,或以袖掩面,也有跪地拜别的,柱杖的老人在排列有序的歌舞阵中,安详地步入坟茔。唐代人称这样的“生圹”为“寂居穴”、“复真堂”,表示远离人世,恢复真身,这是佛教的信仰,视死亡为生身的终结,真身的再现,是死亡的最高境界,这样的情景哪能用华夏族的贱老来论定。古代文献中不加分析地一概斥之为贱老,实际上这是对西北风俗隔膜而造成的误解。

风俗考古,即是借鉴风俗学和人类文化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追踪和源流的考证,通过非文本的资料与文献记载的比较、质疑、验证,以对历史文本中某些语焉不详或含糊不清之处,进行分析、考辨和补充,为史学打开超越文本的广阔领域。它必将以丰富的资源和独居的慧眼,赢得学术界的瞩目。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集79页。

(2)《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四。

(3)转引自《白虎通o巡狩》。

(4)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二四,万有文库,1937年。

(5)贡布里希《秩序感》,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

(6)《诗经o郑风o溱洧》。

(7)《诗经o邶风o静女》。

(8)《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9)《滇池区域青铜器图象反映的民族习俗》,《云南省博物馆建馆30周年纪念文集》。

(10)《后汉书o西南夷列传》。

(11)《新唐书o南蛮传上o南诏上》:“南诏,或曰鹤拓、龙尾。”

(12)《华阳国志o南中志》。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