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内蒙古×的中部,是×的首府,也是×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呼和浩特地处阴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和南部为冲积和洪积平原,俗称土黑天川平原;北部有青山,最高海拔228米。黄河流经市南部,境内还有大黑河,枪盘河等湖泊。居住着蒙古(约占11%)、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藏等10多个民族。呼和浩特市现辖玉泉区、回民区、新城区三个城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郊区、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六个旗县区。
早在春秋以前,这里居住着戎狄族,以游牧为生。战国时期,阴山南北为林胡活动地区。秦汉时期,又成了匈奴活动的场所。为了抗击匈奴奴隶主贵族对秦王朝北边的侵扰,秦始皇三十二年曾派大将蒙恬率大军进攻匈奴,一直打过黄河,攻占阴山以南地区,并于此地置云中郡。西汉初,匈奴势力大振,汉朝采取"和亲"政策,以汉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财物,与匈奴结为兄弟。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前往匈奴,为加强汉族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唐代,这里是突厥族活动的地方。北宋时,这里又为辽所统治。到了明初,蒙古牧民在这里建造了一大片房屋。公元十六世纪,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领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地区。1581年,阿拉坦汗与夫人三娘子,大兴土木建城,并用青砖修起城墙,把房屋等围起来,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蒙语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城市"(明王朝赐名"归化")。由于此城实际是由三娘子主持建成并长期在此居住过,故也称"三娘子"城,现俗名旧城。清康熙年间,为加强对西北和北部地区的控制,便在"归化"城东北另筑八旗军驻防城。此城于1739年建成,命名为"绥远城",用作为屯兵之用。现俗称新城,直到1954年11月25日废除了旧名,恢复了蒙古民族本来的城名--呼和浩特。现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呼和浩特是祖国北疆一座有400多年建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城郊有不少风光秀丽的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主要名胜古迹有旧城内的明代大召(伊克召)、席力图召(小召),清代五塔寺,旧城北门的清真大寺,新城的内蒙古博物馆,市西北的明代乌素图召,东郊辽白塔及象征民族团结的昭君墓。市北有大青山风景,市东南有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群,周边有希拉穆仁、格根塔拉、辉腾锡勒草原旅游胜地。
呼和浩特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气温零下25℃至45℃。昼夜温差极大,夜里比白天温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带长袖衣服。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每年4至10月,是呼和浩特最佳旅游季节。要是去草原,要7月中旬到9月初之间去,这时的草原景致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举行,届时,逛古召,登古塔,观赛马,骑马驰骋草原,其乐无比。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