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你永远属于敦煌
【繁体】 作者: 失落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从江南坐火车,颠簸二天二夜到兰州,再换乘汽车,晓行夜宿,在第5天傍晚我们到了敦煌。
来敦煌之前,在我的印象中,它不过是个西北边陲小镇,伫立在黄沙红柳之间。到了敦煌,才知道自己浅薄,敦煌城繁华得很,基本上东部开放城市有的它全有,包括健康的不健康的。
当车穿越长长的防风林,驶入市区的时候,这一切意料之外的东西已不再使我们关注,重要的是历经艰辛的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大家心中不约而同地欢呼一声:敦煌,我来了!
第二天清晨,我们驱车去莫高窟。
在车上,领队一再告诫大家,到了莫高窟,不要单独行动,不要离开导游,不要胡乱照相。他称之为"三不"政策,要求大家一定坚守。
车驶出敦煌城这个绿洲,向荒漠中进发,大概开了40分钟的路程,才到了莫高窟。
莫高窟坐落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土黄色山脉的腰间,稀疏的树林掩映着一个个洞窟,一条早已干涸的河床在它脚下横亘着,荒凉极至,萧瑟极至,却又神秘极至。
虽然敦煌除了莫高窟还有鸣沙山月牙泉那样的千古奇观,但敦煌无疑是因为有了莫高窟而成其为敦煌。这里汇集了太多的文化积淀;收藏了太多的历史画卷;也凝聚了太多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走近莫高窟,仿佛就是走进人类文明的时空长廊,使你在人类伟大与渺小的纠缠中不能自拔。
莫高窟相传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三六六年),号称一千个洞窟,其实大概五百多个洞窟。我们在门前交了相机(相机不许带入莫高窟),跟着二位导游走进了一个个黑暗的洞窟,踏进了历史的长河。
莫高窟五百多个洞窟自前秦始凿以来,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每朝每代都在此修凿了洞窟,每一个洞窟基本上都凝结了那个朝代的艺术精华。我们从隋朝看起,虽不能五百个洞窟尽阅,但每个朝代的洞窟都有所浏览,就好象是历经一次文明史的跋涉,那种艺术文化之间的特征和差异所带来的震撼力使我们哑口无言,不知所措。
为了保护洞窟里的绘画和塑像,莫高窟所有洞窟都没有装灯,每个洞窟里都装着先进的电子(视频安防)设备,确保文物受到保护。而且,每个洞窟都是加锁的,导游手里拿着一大把钥匙,打开洞窟,带着游人进去,出来后立即锁上,哪怕后面一批马上就要进来参观也照锁不误。
在导游人员身上,还有一件必备之物,那就是手电筒,这是参观时照明所用。在黑暗的洞窟中,人们跟着导游深一脚浅一脚往里走,忽然导游打开手电筒,照亮一片精美的壁画,开始他们早已烂熟的讲解。他们肯定对此已经漠然,讲解中并无多少感情色彩和抑扬顿挫,对人们的惊叹声也不以为然,但参观的人们却经历着内心的某种激动和思考的冲击,那小小的手电,照亮了前人的伟大,也照出我们的渺小。
参观一个洞窟接着一个洞窟,所有洞窟没有名子只有数字符号:"330窟,350窟,220窟"它们就象历史长路上的里程碑一样,记录着人们走向文明,创造文明的历程。也记录着一个个朝代的风貌。唐朝无疑是最杰出的,在所有洞窟中,唯有唐朝的内容最丰富,手法最高超。而到了清代,则明显看出些许衰败,壁画塑像的神韵全无,干巴巴的千篇一律,就象导游小姐说的那样,所有人物的表情特征都象慈禧太后一样。
在很多洞窟进进出出之后,我们走进了17窟,这就是藏经洞。在人类考古学上,二十世纪开门见山的头等大事莫过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1900年,仿佛历史有意在这一年给二十世纪献礼似的,把藏经洞的封闭之门一下打开了。
有了莫高窟才有了敦煌,而有了藏经洞才有了莫高窟。那个难以评价的王道士就是在这里打开了敦煌之门,莫高窟一万多件难以估价的珍贵文物,也是在这里被外国人掠走。
那个被王道士发现的暗门至今仍打开着,里面什么也没有,使人难以相信,在这个简陋的洞穴中,曾经存在过那么丰富的文化矿藏;使人难以判断,这个简陋的洞穴,究竟是一个民族的荣耀还是耻辱。
中午时分,游人们在历经一场心灵的洗礼之后,疲惫地离开洞窟走向返程的车辆。空寂的大漠在正午阳光下更显得荒凉。1600年前,乐樽和尚看见三危山的佛光,开凿了莫高窟第一眼石窟,千百年来,有多少匠人艺师涉过千山万水来到莫高窟,用千万人的心血造就了莫高窟的辉煌。在这个过程中,支撑他们穷其一生的信念是什么呢?那么多的文物艺术精品,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名称替换)信仰,不同的艺术手法,是何种原因导致它们从四面八方汇集敦煌?这个世界上难以解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也无法找到答案。我们只是敦煌的一群过客,我们来了又走了,留下几声惊叹,带走一些小纪念品,匆匆奔向下一个目的地,而莫高窟永远属于敦煌。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兴城月夜,借我一晚柔情
- 下一篇:去看李白的那条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