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与大海失之交臂的珲春

繁体】  作者: 商伟凡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在防川“一眼望三国”——图们江右侧属朝鲜,跨江铁路大桥为朝、俄所有;左侧远处及左下湖泊属俄罗斯;近处灰白色建筑物处于我国珲春领土南端;图们江远去尽头即日本海。

珲春,吉林省东南部的边境开放城市和近海口岸旅游城市,东与俄罗斯接壤,西与朝鲜隔图们江为邻,自称“一眼望三国”,其实这并不稀奇——世界上每个三国边界交汇点都是如此,非洲南部还有“一眼望四国”之地呢。真正让珲春在全国独具特色的,是它与日本海堪称“咫尺天涯”……

经“地峡”到防川

人们千里迢迢来到东北亚的几何中心珲春,诱人的核心景观并不在市区,而在其以南直线距离52千米、公路里程70千米的防川,一个市属敬信镇南端的村落,“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中、朝、俄交界之地。

敬信镇的主体,近代称作“黑顶子”,又名乌尔浑山,曾被沙俄侵占六、七年。清朝办理吉林边务的吴大澂,亲见“黑顶子山濒江一带,久被俄人侵占”,近来“添设卡兵,接通电线,有久假不归之意”,若不收回“则图们江一百余里不复为珲春所有”。1886年6月,经他在中俄边界重勘时力争,迫使俄方退出,中方靖边军前往驻扎。

从市区前往防川,犹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必经之地被俄罗斯领土与中朝界河图们江东、西夹持,纵向狭长且时窄时宽,形成图们江东岸国土的两处“地峡”,阳关坪最窄处仅宽8米。其成因,为自然与人文两方面交织:

图们江在此被境外山峰阻挡绕行,江水沿弧形河道冲刷我国江岸,近百年已有2000米宽的国土流失。在我国领土上,1938年发生日本侵略军败于苏联的“张鼓峰之战”,我国国土阳关坪段仅剩联系防川的通道。建国初期,此地被江水蚕食得连“通道”都难以维持,不得已向东邻的苏联(今俄罗斯)长期“借路”。为避免防川沦为国土“飞地”,1983年建成堤、路两用的阳关坪路堤,长880米、宽8米,有“天下第一堤”之称。

张鼓峰,在防川以北1.5千米的中俄边界线上,俄称“扎奥泽尔纳亚”。当年那场两个外国在中国沦陷区进行的战争,其历史意义之一就是“形成我国最狭窄的一段领土”,以及战败者日本封锁图们江、中断我国原享有的出海权(1992年中俄勘界后恢复)。同时,也让这座海拔不过155.1米的边境丘陵声名远扬,吸引人们为观瞻“二战”遗址远道而来。

在防川,登“望海阁”远眺,四方地理形势一览无遗:东、南方向,中俄边界的铁丝网蜿蜒曲折,对方湖沼遍布的滨海地带空旷、平静,远处有城镇包德哥尔那亚;西侧的图们江彼岸为朝鲜城市豆满江,西南不远的入海河段已是俄、朝界河,两国间的铁路大桥赫然横亘;再往南,蔚蓝的日本海在天气晴好时遥遥在望……

仅仅150多年前,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大部、其支流乌苏里江流域全部为中国领土。隶属清朝吉林将军的珲春协领(官名)辖境,东临广阔的日本海。珲春,由《明史》所称“浑蠢”雅化而来,系女真语“近边”之意,聚落位于珲春河北岸,西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千里沃野少有人烟。近代以来不久,令珲春不再临海且失去图们江出海口的厄运降临了—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列强纷至,铁蹄横行,通过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瓜分中国,其中黑龙江以北60余万平方千米领土被沙俄以1858年的《瑷珲条约》割占。1860年,英法联军占天津、进北京,清朝皇室仓皇北迁承德,趁火打劫的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续增条约》,进而夺取我国乌苏里江以东疆域40万平方千米,并划定中、俄边界与图们江的会合处距江口20华里。

时至今日,防川仍是最让国人心绪难平的一段国界:站在三国交界处远望,祖国自古濒临的日本海“可望不可即”,东北大地被一道藩篱阻隔于海滨以北15千米开外……

“土字牌”的变迁

在防川,“土字牌”犹如一位见证历史的百岁老人,深沉地站在中俄边界南端。近观,昔日风采依然:灰白色花岗岩质,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我方一面刻汉字“土字牌”,俄方一面刻俄文“T”,左侧竖刻“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字迹在岁月打磨下略显斑驳。

其实,无论它是初立时的木牌,还是重立时的石牌(俗称“土字碑”),都是晚清那段屈辱历史的产物:“土字牌”的“土”,其实并无汉语意义,不过是俄文字母“T”的译音汉字。当年规定:中俄东段国界分设“耶、亦、喀、拉、那、倭、帕、土”八处木制界牌,“耶字牌”位于北端起点——乌苏里江与黑龙江汇流处,“土字牌”位于南端终点——距图们江口20华里处。

然而在1861年6月会勘国界时,清政府代表贪图安逸、敷衍塞责,千里疆界竟以10天“勘完”,八处界牌仅“耶”“喀”二牌由双方共同设立。被指派会同俄方树立其余界牌的地方官员擅离职守,以致最后的“土字牌”竟由俄方自作主张,设在远离图们江口46华里的沙草峰(海拔77.1米,在张鼓峰西北2千米处),超出规定距离一倍以上。

随后20余年间,沙俄越界伤人、偷移界牌、侵占我国领土,珲春边境事端不断,且木制界牌损毁严重,“土字牌”也杳无踪迹……吴大澂深感“珲春辖境处处与俄接壤”,然而“自珲春河源至图们江口五百余里,竟无界牌一个”。经其再三奏请,清政府派他为钦差大臣,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方交涉,定于1886年重勘中俄东段边界。

近5个月的谈判艰难曲折,双方最终签订《中俄重勘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六段道路记》。其中规定:除补立、增设、更正诸界牌外,新、旧界牌均改为石制,界牌间添设若干“记号”(小界牌),同时重立至关重要的“土字牌”。

是年6月21日,“土字牌”终于树立在“沙草峰南越岭而下至正冈尽处”江岸地方,吴大澂亲至现场监立。这一地点,沿图们江至海口30华里(15俄里),陆路直量27华里(13.5俄里)。虽经尽力争取未能恢复原立牌地点距图们江口20华里的格局,但毕竟在极端困难下收复一些失地:“比较旧图,展拓十八里,径直里数不过十四里。”

与此相关联,吴大澂“费尽唇舌,竭数月之力”,先为争取出海口及盐场提出收回图们江口以东海湾的罕奇未果,退而以图们江为中俄公共出海口的努力也未实现,最终获得中国船只可自由出入图们江口的保障,即“由‘土字牌’至图们江口30里与朝鲜连界之江面海口,中国有船只出入,应与俄国商议,不得拦阻”。

如今,陈旧的国界标志已被当代勘界后的新型界碑取代,“土字牌”成为长留国境线上的国家一级文物,永久地充当着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

弱国忠良吴大澂澂

当你来到珲春倾听当地人民的诉说,当你沿着图们江向下游走到国土尽头,当你手抚历经百年风霜的“土字牌”,一个真真切切的身影屹立边陲又似乎无处不在。他,就是江南苏州人、被今版《辞海》冠以“清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的吴大澂。

——防川沙丘公园的山坡上,坐落着堪称巨型的吴大澂石雕像,全然不是温文尔雅或风流倜傥的江南才子模样:方脸短须,双目炯炯,高大、威严,看上去已不年轻(吴时年51岁);身着清代高级官服,胸前的标志性图案为海浪、旭日,右手置于自己经常题写的“龙虎”石刻之上。以其大义凛然、果敢沉稳之态,仿佛正面对艰难的谈判僵局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珲春市区的龙源公园里,核心景观当属省级保护文物“龙虎石刻”:高台之上,一座清代风格的“龙虎亭”,摆放着一通约1.4米见方的橙黄色岩石,岩石边缘不大齐整,正面镌刻寻常人难识的篆体大字“龙虎”,左下端落款“吴大澂书”。这块当地人俗称的“龙虎石”,是吴大澂当年赴俄境谈判前在珲春钦差行台写就,后刻石立于图们江畔河东村(今龙虎村),几经辗转移置于此。

——中、俄边境的长岭子山口,为我国代表自珲春前往俄境出席“岩杵河勘界会议”的必经之地。1886年重新勘界后,此处立起高4.15米、宽1.03米的铜柱,镌刻吴大澂篆书的铭文:“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升腾着一代弱国忠良“应争者必争、应办者必办”的浩然正气。1900年沙俄入侵时,将这一特殊的国界标志断为两截运往俄境,原址仅存正方形基座。

屈指算来,1880~1886年间,吴大澂数次奉旨到吉林筹划边务,以“金石学家”的抒怀方式5次书写大字“龙虎”,何意?想必是撷取“龙蟠虎踞”“龙骧虎视”气概,于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警世、个人进退艰难之时励志。而珲春民众世代珍视“龙虎石刻”,并非仅仅将其看作出自名家、年代并不久远的艺术品,而是推崇吴大澂代表国家、民族发出的“龙吟虎啸”。

后人评说:重立“土字牌”,收回黑顶子地方,争得图们江出海权,乃吴大澂1886年重勘中俄边界珲春段的三大功绩。相对我国近代失地之多、赔款之巨,他争回今属敬信镇的300平方千米领土、“而船之出入图们江者亦卒以通航无阻”(《清史稿》语)意义非凡——吴大澂与俄方签订的《重勘珲春东界约》,在最不堪回首的中国近代竟然收复一些失地、争得一份权益,实为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