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茶话-鱼的故事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垂钓者晚归,将一天的收获放进自家的鱼池里,又是冲水又是加氧。不一会,原先奄奄一息的鱼儿恢复了生气,小鱼儿高兴得不得了,庆幸死里逃生,但它妈妈仍然闷闷不乐。“妈妈,大家都很高兴你为什么不?”小鱼问。
“孩子,我们并没有逃脱磨难,相反死亡会来得更快!”妈妈说。 “......” 见孩子疑惑不解,妈妈流着泪说:“这是屠夫的伎俩,因为在他们看来趁我们活着的时候杀了比我们自己死了吃起来味道鲜美得多。所以你对他现在的行为心存感激,以为你遇到了慈善家,你就大祸临头了.唉,孩子认命吧!”
言毕,母子相拥而泣。
鱼的故事让我想起一个人来,一个乡下的朋友,现在已经过了“ 当打”之年,按照传统说法是“知天命”了,但要论起当年,那可是个人物,至少在他那个镇方圆几十里,无人提及不翘大拇指。县里也有所掌握,几次三番组织考察,准备把他从一般干部提到领导岗位调往他处任用,可是最终没有结果。为什么?世间有些事情就那么蹊跷,能干绝对是一个人的财富,但有时候也可能是祸,一种羁绊。就因为朋友那点能耐,那点当地百姓中的威望,多少年镇上领导走马灯的换,但对于他那真是稳如泰山,雷打不动。而且届届都是红人,一把手的座上宾。甚至镇里要办的事情问他一问一个准,许多时候镇里的副职却一无所知。加之他还有旁人少有的绝技,可以对别人的意思多数时候心领神会,人也勤快塌实。总之,在书记眼里,他就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只要唐僧需要,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每每听说他要走,书记总是极力劝说,推心置腹,恩德并施,结果是弄得他热情难却,仁义难舍。
“哎,到如今人过半百,休也!长叹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朋友自娱。一部《三国演义》很有读头,其中不乏文韬武略,无不让人连连叫绝,给人启迪颇深。作者通过精雕细琢的人物形象无不栩栩如生,十分耐人寻味。同为智者谋臣,由于处世哲学之差别,命运各异。比较鲜明的你注意两个人,一个是贾诩,一个是杨修。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绝对是个奸雄(暂且不论史实正谬),而且是小肚鸡肠、妒贤嫉能之徒,整个一小人形象!贾诩绝对是个高人,智谋在曹操之上。在《三国演义》第十八回,贾文和就让曹操吃尽苦头,险些全军覆没。而后,他劝张绣投曹操,曹操倍加器重,但他并未因此忘乎所以。他深知曹操之所以如此对他,只不过想利用他剪除异己,独揽天下。而且他又遇到的不是刘备那种爱“才”如命之人,你看曹操,对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处处怀有戒心,稍有不慎,必被迁怒,杀身灭族是常有的事。所以,贾诩高明,他处世低调,即使是出谋划策也不会尽显锋芒。他首先猜度曹操心里,看他确实无计可施了才献计,而且是采取征求意见式的口吻,这样一来,不管胜败事后你曹操都无话可说。所以,纵观三国只有他贾诩,倍受重用而不弃,从一而终,连仕操氏父子,自然而亡。而杨修,则自恃才高八斗,处处锋芒毕露。
虽然曹操知道他的才华但并不重用他,至死也仅仅是个主簿,搞后勤的,上不得台面。但杨修不觉察啊,他以为曹操把他放在身边是对他的欣赏,处处猜度曹操的心思,而且一猜一个准,简直就是人家肚子里的一根蛔虫。先是参与曹氏家庭的立嗣之争,曹操为立嗣人选左右为难,曾多次设局试探膝下之子,杨修都看在眼里,并予识破。比如有一回,曹操在一盒糕点上写了三个字:“一盒酥”,然后把他故意留在曹植的房内。曹植不知何意,杨修一看便叫人一人一口吃起来,说,曹操的用意是“一人一口酥”(实际上曹操也是暗示曹植兄弟和平相处),曹操知道后不悦。更兼后来曹丕被立继嗣,你想曹操还会对他放心吗?留你杨修在曹植身边不知你又出什么点子让他去夺位,让他去造反?所以由此看来,曹操带杨修在身边本来就有不可告人的原因,虽然书里没那么写,按照曹操的习性恐怕早有以绝后患之意吧?只是没理由罢了。嘿嘿,机会终于来了。曹操被蜀军夺了汉中,狼狈逃窜到阳平关,本来无心恋战,但从面子上又不服输,不便明说撤退,于是他随口而出的两个字:“鸡肋”在一般人看来莫名其妙,而杨修则深知其中奥妙,早早收拾行李作搬师回朝的准备。兴许在曹操喝令将他推出斩首之前心里还美滋滋的:众人皆愚我独灵!可叹!看来为人处世得好好掂量,一叶障目,执迷不悟,害莫大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顶茶的传说
- 下一篇:潮州工夫茶茶史—乌龙茶的诞生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