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

锡伯族节日习俗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锡伯族是最善于接受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的民族,并给接受进来的东西都会迅速打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烙印。因此,无论是汉族的节日,还是其他兄弟民族的节日,只要锡伯族过的,都赋予了本民族的特色。

大众化节日锡伯族和全国各民大民一道,过“新年”、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全国性节日。

春节春节,锡伯族也叫过年。这一节日的活动较丰富,既有×色彩,又有民族特色。大年三十这一天,各家各户都杀猪宰羊,有的富裕户还宰牛,妇女们忙于炸油子、油饼,烤制具有锡伯族特色的发面饼,做锅盔,煮牛羊肉,做“萨萨罕索吉”、“车勒”等菜。年轻人则清早前往墓地清扫坟头上的雪,之后忙于给亲戚、长辈送年礼(主要礼品为瓶酒、方糖、点心以及猪、羊、牛肉等)。晚上,一家成员必须吃顿丰盛的团圆饭。开饭之前,家主带一家成员到大门前设供桌摆供品祭祖先,敬土地神。吃完饭,家庭的男性成员到保存哈拉家谱的家去,为祖先烧香磕头,给哈拉达(族长)拜年并给晚辈讲解本哈拉的发展情况,然后到其长辈家拜年。

半民族化节日欢度的半民族化节日有:两次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清明节主要去扫祖先之墓(一是祭供、二是培土)。锡伯族的清明节有两次,三月间的“鱼清明”和七月间的“瓜清明”。三月份正是产鱼季节,人们习惯上拿鱼肉去祭供,故称“鱼清明”;而七月正是瓜果成熟季节,扫墓的人都以瓜果祭供,故称“瓜清明”。端午节,锡伯族称作“孙扎拜义车孙扎”(五月初五之意,也叫泼水的日子)。这一天大早,小孩们拿盆、碗互相泼水。过去,端午前的半个月里,父母老人给幼童的衣背上挂布猴,到端午这一日,将布猴投入河里。各家各户的门口都挂艾草,以此避邪。此日清晨,老人又给子孙的耳朵里塞艾叶(意为防病虫害侵入耳朵里)。此外,这一天还举行叼羊、赛马、射箭、摔跤等群众性的娱乐活动。青年人给老人泼水时,只是象征性地弄湿一点即可。中秋节,锡伯族以瓜果、月饼供月亮。

民族化节日民族化节日。阴历“四月十八”西迁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是锡伯族具有纪念意义和娱乐性质的节日。

阴历四月十八日,是×的锡伯族从祖国的东北西迁到×伊犁地区的传统纪念日。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阴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同胞在故乡——辽宁沈阳(当时称盛京)的锡伯家庙(太平寺)集会吃离别饭,与骨肉同胞分别,踏上西迁的征途。过去,这一天是热闹的一日,各个牛录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文艺会演、赛马、叼羊、射箭、摔跤等。年轻人还骑着骏马出外野游,妇女、老人们或者坐车,或者徒步,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共度佳节。此外,人们还赶庙会,各家各户做“米顺”(面酱),吃鲜鱼,做蒸肉,欢度这一传统的纪念日,“十年动乱”期间曾一度被取消这一节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一八”节又得以恢复,开始以多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正月十六“抹黑节”。这一节日的历史悠久。锡伯族转为农业民族后,他们种植的小麦、稻谷等,由于天气寒冷,经常挨冻而生黑麦(黑丹)。当时科学不发达,还不知道原因,就以为是天神在惩罚他们。于是有人想出用黑灰抹脸向天神谢罪的办法来消除这些灾难。锡伯族以为正月十六是天神巡视人间的日子,故于天神下凡之际,墨面请罪。每年这一天清早,年轻人争先恐后早起,用葱头、毡片粘锅底灰,三五成群争着向对方脸上抹黑,但对长辈是象征性的,只是往脸上点个黑点,或者不点,点时也须行跪礼,对服孝者忌抹。正月十六“抹黑节”,发展到今天,成为青少年的一种娱乐性的活动日。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