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

鄂温克族简介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

祖国东北边疆额尔古纳河的东岸,屹立着绵亘南北的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以南、大兴安岭以西是一望无际、辽阔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这茂密的山林、草原及河谷地区,世代居住着勤劳勇敢的鄂温克族。鄂温克族共有2.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扎兰屯中、阿荣旗、额尔古纳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的讷河市等地,人口少而分布广,主要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由于历史上不断迁徙而造成居住地区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互相隔离,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族名为“鄂温克”,“鄂温克”是民族自称,通古斯语,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族的语言分为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牧区通用蒙古语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语文。

鄂温克族的先民从前生活在贝加尔湖东北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从事渔猎和饲养驯鹿。后来他们向东发展,其中一支迁到黑龙江中游。17世纪归顺清王朝,被编入满洲八旗。1732年,清王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1600多名鄂温克八旗兵丁,携带家属迁到呼伦贝尔草原驻守边防。这部分人便是今天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

长期以来,鄂温克族同各族人民一道在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鄂温克族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在收复雅克萨城的战斗中,鄂温克族官兵6万多人英勇参战,绝大多数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时期,鄂温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并自动组织猎民武装,打击日本侵略军。济沁河畔鄂温克族头人白温都格义拒绝在日伪政权做官,却与抗日联军联系密切,为部队送粮食和武器、弹药,后被日本侵略军逮捕,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最后被日本侵略军狼犬活活咬死。勇敢、坚贞的鄂温克族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边疆。历史上,鄂温克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占本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和蒙古族一样,住蒙古包、喝奶,过游牧生活。经济以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多数人处于保留部落外壳的游牧封建社会。

居住在黑龙江省讷河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生产,较早进入封建社会,耕作技术水平与当地汉族基本一样,居住在扎兰屯市、阿荣旗等地靠山区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定居狩猎、烧炭、放木排及少量农业。

活跃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原始森林中的另一部分鄂温克族,从事游猎和饲养驯鹿。主食是兽肉。未定居以前,他们常年追随着野兽的足迹,赶着鹿群,游猎在原始森林中,过着四处迁徙的生活。他们同鄂伦春族一样,住着非常简陋的棚屋——“仙人柱”。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一部分鄂温克族的社会形态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阶段,过着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公社——“乌力楞”为经济单位,共同参加狩猎生产、按户平均分配猎获物的生活。鄂温克族喜欢唱歌。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有很多歌曲是他们用同个曲调,在不同场合填上不同的词,来吐露心中的喜怒哀乐。那悠扬奔放的旋律,表现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温克人宽阔的胸怀、质仆的性格。他们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诗,都是通过唱来表达的,有长有短,有几行的,也有几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较的叫故事歌。鄂温克族不仅善于歌唱,也非常爱好舞蹈。他们喜欢跳舞步简单、生动活泼的集体舞,大多数通过妇女舞蹈来表现鄂温克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

鄂温克族的神话、童话、故事等,虽没有文字记载,却一什代地口头传下来。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但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如产生较早的故事传说,对他们的迁徙历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都作了朴素的描绘和解释。

鄂温克族妇女擅长刺绣、雕刻、剪纸等工艺。图样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过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善于用桦皮和蘑菇为原料,用刀和剪于刻剪成各种飞禽走兽,如汗、鹿、鸭子等,作儿童玩具,还善于在器皿上刻绘美丽的花卉图案。鄂温克族民间还有不少的剪纸艺人,他们能用纸剪成各种动物,形象逼真、美观,栩栩如生。他们供奉的各种神像,都是用桦皮剪成的小人模型涂色而成。

鄂温克族大部分人信仰多神教,牧区的牧民同时信仰藏语系佛教(即×)亦称喇嘛教。“奥米那楞”会,是牧区盛大的×活动和娱乐节日,一般都在8月举行。此外,“敖包”会也是牧区比较大的×节日。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每年5月下旬,牧区的鄂温克族要欢度“米阔勒节”,这是牧民统计当年增加了多少牲畜的日子。节日这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襟边镶有色带的开衩长袍和长裤,骑着马,赶着车,聚集到一块给马剪鬃尾、烙印,给羊剪耳作记等。欢歌狂舞,庆贺佳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鄂温克族聚居区采取以牧为主、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逐步改变了长期沿袭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实行定居放牧,经济不断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每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学院、吉林大学都有鄂温克族的了弟在深造,彻底改变了旧社会全民族基本上是文盲的原始落后状态。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