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文学文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普米族是一个喜歌善舞的民族,是有名的“诗歌之乡”,具有本民族独特的民间工艺,也是一个艺术的民族。
民间文学普米族的文学主要是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包括:一是韵文体的诗歌,二是散文体的故事。
普米族诗歌的内容都比较古老,一般多由年老的人讲诵或吟唱,属于叙事诗性质。诗歌又以所反映的内容,包括祝词、长诗、谚语、谜语等几种。
再有就是故事,有神话故事,历史人物传说,爱情传说,还有魔法,灵鬼故事等等。这些故事题材广泛,它反映了普米族社会各个方面,具有各自的风格特色。
民间歌谣普米族民间歌谣有自身的严格划分,以演唱形式和体裁内容等特点划分为“哩哩”和“格黑”。“哩”是普米语,译成汉语是“吟唱、轻唱或收声唱”的意思,除此外还可以译作名词,指某一歌种的名称。“哩哩”类民歌,演唱者一般是学识渊博的长者和专门的民间艺人,在节日礼仪中和在一些风俗仪式的祭典上演唱。“格黑”(有些地方称‘啯’)译作汉语即“唱”或放声唱之意,也可以译作歌名运用。兰坪、永胜一带的普米族称这类民歌为“吉哩哩”。“哩哩”有汉族民歌中的小调含义。
普米族的民间歌谣还有《哄娃娃调》、《跳舞歌》等。
音乐歌舞音乐普米族民间音乐分民歌音乐、舞蹈乐音和乐器音乐三种。民歌音乐主要是民歌中出现的各类曲调,它在普米音乐中占有领先地位。民歌乐音曲调有呀哈巴拉、阿辽辽、那布什洛等几种。舞蹈音乐是指伴随舞蹈演唱的舞蹈歌的音乐和舞蹈时用乐器伴奏的器乐曲音乐。普米族没有自制的原始乐器,民间大多用竹笛、胡芦笙、唢呐、三弦等,在婚丧事和祭祀活动中一般用唢呐和锣鼓。总之,普米族音乐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舞蹈普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基本上出现在“查蹉”活动中。“查蹉”是综合性的民间歌舞娱乐活动,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支竹笛或葫芦笙,有一块平地,少则三五人,多则几百人都可以进行。尤其是喜庆吉日里,场园里常常飞满欢歌笑语,日夜热闹非凡。
“查蹉”是普米族跳舞活动的主要形式,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古代的游牧、狩猎、纺织,到今天的赶街、庆丰收喝烤酒等均有反映。
民间工艺普米族善长于民间工艺品的制作,这些工艺品图案独特,工艺精湛,是普米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如木制餐具碗、糌粑盒、酥油盒,土制品茶罐、酒坛等,竹制品如饭盒、筛子、簸箕等。
木制餐具木制餐具一般都用雪山上的洋花木制作,木质细腻而耐磨、不开裂,制成用品后,还涂上生油漆,在太阳下曝晒几日后,便显得晶亮发光。有些木制餐具还描上花草、鸟鱼等图案,显得更加美观别致。
竹编工艺普米族的竹器编织工艺也很发达,这些竹编织品大的有垫席、装食品的仓箩等,小的有针线盒、饭盒、茶盐盒等,编制十分精巧,图案丰富多样,具有高原山区特色。
雕刻工艺在普米族地区不乏雕刻工艺方面的能工巧匠。普米族的住房建筑材料和装饰多用木材,而且房屋内外要精心修饰一番,特别在锅庄菩萨“宗巴拉”上方则要雕刻一些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图案大多刻些花草、海螺、日月星辰,白云等崇拜物。
另外,普米族妇女的纺织工艺技术也很精细,这种工艺代代相传,保留至今。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