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族歌舞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人民爱唱山歌,山歌是畲族人民最热爱的一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曲调、节奏、旋律等方面都是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不愧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瑰宝。畲族群众性的传统舞蹈多已失传,但在一些风俗性的典礼仪式中却发现了许多的舞蹈素材。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文针指导下,文艺工作者把它整理加工成舞蹈,恢复发展了传统舞蹈,并创作了许多新舞蹈,极大地丰富了畲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音乐畲族音乐非常丰富,而且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畲族人民特别擅长于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它为“双音”,畲族叫它为“双条落”。这是1958年我国著名的音乐家郑小瑛同志在福建宁德县七都、八都、九都等畲村发现的,以后在霞浦县的鲤鱼山、白露坑也偶有发现。当时,郑小瑛同志赞誉这种“双条落”唱法为我国民歌中一颗“稀有的明珠”。现在只有好歌手才会演唱。
舞蹈畲族传统舞蹈是由习俗性舞蹈及祭祀性舞蹈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动作的风格特点是“踏、步、蹲”,即左脚向右脚前侧斜进一步,同时双膝往下弯曲成蹲伏,或右脚向右侧斜进一步,左脚踏在右脚后,同时双膝向下弯曲成蹲状。不仅表演手势、蹲腿、独脚、抖肩、翻滚、旋转等舞技,造型独特,丰富多姿,而且技术精湛,难度较高,具有稳健、庄重、曲雅、温馨、灵活多彩等风格,整个舞姿和谐、优美。
迎客礼“迎客礼”,也是畲家婚姻必有的礼节。新郎站在厅内,两手五指并拢,两个手掌的手指部分连接相叠,作圆形舞姿,从左下方开始,经左向上,再经右向下,当举至上方,头部略向前倾俯。新郎跳此舞表示迎客,客人进门时跳此舞表示答礼。
独角舞“独角舞”,舞者以披肩红巾象征着女人的头发,手持龙角作梳理头发动作,一只脚的拇指丫夹住另一脚的后跟上端,单脚移步转动,翩翩起舞。头、手、肩、身、腿、脚都有节奏的协调,时而金鸡独立,旋以白鹤展翅,继而丹凤朝阳,舞姿多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
铃刀舞“铃刀舞”,在迎接祖宗牌位的仪式中,“铃刀舞”总是接“龙头舞”的后面表演,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表演者一人或数人均可,一般为四个男子。舞时,舞者上身穿畲族传统男上衣,下穿红色绣花布裙,头上扎红布巾,手执道具铃刀,刀柄处有一串铜钱,随着柔美舞蹈动作,震动着铜钱,发出富有节奏而悦耳动听的响声。单边肩、手、腿、脚的局快速颤抖,时左时右的轮换着,给人以飘渺离奇如入仙境的梦幻感觉。“铃刀舞”取材于汉族传统题材的“陈靖姑”故事,经过不断的加工发展衍化而成。据《闽都别记》记载,陈靖姑乃唐代福州下渡人,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逃婚上闾山学法三年,终于学得一般武艺,驱邪除妖,为民解难,甚得百姓敬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