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

苗族节日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一跋都过春节(亦即客家年),有的苗族过年时要用糯米饭喂牛,并将红纸贴于牛角上,赶到水井边给牛“照镜子”。此外,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赶秋节(立秋)、八月十五、吃新节(稻谷、玉米成熟时)等节日。篙明等地部分苗族七月立秋和八月十五要举行热闹的斗牛。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青苗”称“踩花山”为“奥道”,“红苗”称为“厚道”,意即“睬坡”。节日活动由两三户人家联合主办;主办人称为“尤厚道”,通常由无子嗣而为祈求子嗣者充当。举行节日之前,主办人家负责栽插一棵高约两三文的五彩花杆(多用大龙竹)于选定的乎缓坝坡上,并陈设好酒于花山场内。届时,远近各村男女皆来参加。节日期间内容极其丰富,小伙子和小姑娘对唱山歌选择情侣是花山节的主要内容。此外,青年小伙子要跳芦篷舞,还有斗牛、跳狮子等活动,持续数日,热闹异常。苗族还有很多传统购×节日。部分苗族正月初二、四、六三天要杀猪祭门,谓之“祭门主”,或称为祭“火龙猪”,丽江有的苗族称“杀中柱猪”,祭时杀小猪一日,门外悬挂斗整一个,外人和女子不得参加,汉族不得偷看,这部分苗族习损认为,祭了门主才能得到祖先保佑。河口一带有的苗族二月初二要举行全寨性的“祭龙”。祭时各家派一男子参加,严禁女子参加,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文山“偏苗”六月二十四要祭土地神;正月或二三月全寨要在寨旁山坡上祭火星(火神)。祭时由魔公主持,并由魔公牵一只羊或一条狗念咒,念毕,众人以石击杀羊或狗,煮而食之,以此仪式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苗族对人真诚,讲究信义,爽直,好客,年节间盛行“盘根古”——串亲戚,每有远客到来,必以好酒招待,若是亲戚,来时要送礼物,定时主人照样要以礼答谢。

特别节日介绍:三月三情人节、祭鼓节、六月六赶歌会、姊妹节……

三月三情人节

三月,是鲜花盛开的时节;三月,是农人播种的时节,如今的三月,已成为一个黛粉红脂的姑娘。选择这样的时节来过节,选择这样的时节来喜庆,选择这样的时节来欢乐,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多么懂得生活的民族呀!在湘西泸溪、古丈、吉首苗寨边界良家潭乡,三月三,天空明净无云,太阳柔和而温暖,鸟儿的欢叫声与小溪淙淙流淌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支美妙的春的乐章,使人犹如走进梦幻一般。当山地边飞来一阵阵动情的歌声时,我方从梦中惊醒,蓦然回首,从公路上、田埂上、山腰上`来了一群群穿着盛装的男男女女,年轻的后生嘴衔木叶边走边吹,漂亮的姑娘打着花伞边走边唱......苗家姑娘来到歌场边,往往都由她们的阿婆给穿戴银饰花环后才上场。因为一年一度的对歌节,不但是喜庆春耕播种,也是苗家青年男女寻觅心上人的大好时机,所以,对歌不光是吹木叶,跳跳团圆舞,它也有着美妙欢乐有人生哩。在那皎洁的月光下,苗家男女我一群我一伙,自由自在的对唱情歌。我走进情歌绵绵的对唱场,不时看见有几个苗家后生在邀一个美丽丰满的姑娘对歌,而那姑娘只是微微地一笑,却闭口不唱,她在暗自从周围物色对手,姑娘瞄准一个后生对唱后,没被选中的对唱的后生便自动退出,另找对象求歌去了。那些悦耳动情的歌声搅动了我的心,仿佛喝了一碗醇香有包谷烧,心都醉了。在这欢乐的节日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它们的过去,这是一个付出了血的代价而换来的节日。相传,在那刀耕火种的时候,在湘西泸溪、古丈、吉首苗寨边界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有黑乎乎的肥沃土地,就有春华秋实。边界的苗族群众为争夺这块“肥肉”而磨刀霍霍,流血伤亡。这种历史延续很久很久,苗族人民最终觉醒了,苗家兄弟不能自相残杀......经过各地头人谈判,达成协议,决定每年古历三月三在梁家潭苗寨的那块台地上举行歌会,庆祝苗族兄弟的大团结。随着岁月的流逝,歌会的内容逐渐丰富,每年到了这一天,苗家边界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穿着新装,来到这块可容几千人的台地,用对歌的形式选择合意的对象,树荫下,草丛里,双双对对倾吐爱情,畅谈理想......多么甜蜜的歌会,幸福的苗乡啊!野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苗家的生活就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苗家的姑娘后生们,吹木叶赛歌对歌更是来劲了。那动情的歌声如脚下的小溪在我心中流淌,悠扬的木叶声启开了我的心扉......

祭鼓节

苗族至今留存着丰富、独特的民族习俗,尤以在台江的表现最为集中。其最高礼仪为祭鼓,即祭祀祖宗。因而最能表现苗族×文化特性的活动,也就当数祭鼓节了。祭鼓节又称“吃牯藏”,一般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是苗民以“姜略”(社或盟)血缘氏族为单位,共同祭祀祖宗的大典。旨在不忘祖宗当年创业之艰辛,希冀祖宗显灵,赋予在世后代人畜兴旺,生活美满幸福。祭鼓节,每届要连续举办四年的仪式活动,才算完结,其规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丰繁,堪称华夏民族文化之一绝。苗族祭鼓,源于相传苗族的女性始祖——妹榜妹留最初是从枫木材心蓝孪生的,苗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一种转移,而枫木制成的木鼓便是祖先的归宿之所,只有敲击木鼓,才能唤起祖宗的灵魂。因而祭祀祖宗就用祭鼓的方式来体现。

节前,民族鼓社要举办招龙谢土、选举鼓主买祭牛、迎接子孙鼓祭鼓节仪式“杀鸡祭祖”,醒祖宗鼓、砍鼓树等仪式活动。节目前夕,氏族各户亲友都要抬礼物来贺,整个氏族家家客满。祭鼓时,先请家师念”超度祭牛歌”后,由鼓主母舅杀牛祭祖,献祭后,全体聚集,击鼓吹笙,与祖宗同乐。接着进行“迎接鸟窝”、“投火烘窝”、“上凳”等仪式活动。奇特的是当鼓堂满氏族围观男女在看到表演者的一些动作,体现出明显偎亵意象时,皆不以其丑陋而回避,相反人们怀着美好的情感,认为不“上凳”,人丁不会兴旺,鼓社就不能繁荣昌盛。在主客“打竹杖、抹花脸”等共众参与性活动之后,还要举行庄重的“捧碗”仪式,苗族先民把碗的圆形和完整无缺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因而把氏族比喻为碗。

此时五位鼓主共同捧碗,不让碗偏,不使酒溢,寓意在教育苗族人民要齐心合力支撑氏族、爱护氏族,让氏族祭鼓节仪式“杀牛祭祖”千年万代都像碗一样的完整无缺,永远繁荣昌盛下去。仪式后即送“祖母鼓”回山安歇。是时,全氏族男女出场,芦笙欢歌,舞蹈奔狂。最后祭师禀告瞑之中的历代祖宗回山安歇,不要为子孙们担忧,活动告终。整个活动规模庞大隆重,仪式古朴奇特,充满原始意识与习俗,充分展示了苗族先民的社会文化,使人在这返朴归真,重返大自然的活动中;重温苗族历史,充分感知上古先民文化,畅想中华民族的未来。

六月六赶歌会

“大山砍柴柴钩柴,苗家与歌会分不开。一年几度赶歌会,蜜蜂采花路路来。”这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泸溪县流行的一首苗歌。

这里的苗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唱歌。上坡劳动有“山歌”,请客吃饭有“酒歌”,送客出门有“别歌”,男女相会有“情歌”,婚姻大事有“喜歌”……在节日或者农闲时,则定期举行歌会。每到歌会这天,就成了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歌场所在地四邻八乡的苗族、土家族和汉族人民,都穿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聚集歌场。少则几千,多则几万,歌手如云,歌声飞扬。有时要热闹好几天。

农历六月六,是泸溪县苗族人民的大型歌会。歌会在地处泸溪、吉首、古丈、沅陵四县交界的良家潭乡小集镇上举行。清晨,赶歌会的群众已成群结队,在山头、溪边、公路两旁攒动,许多身穿对襟开衫、头缠花黑条巾,手拿带钓小花布伞的年青小伙子,在一群群盛装俏丽的苗家姑娘中穿来游去据说在歌会是,如果男方看中女方,就用小花伞去钩对方手、腰,小小的花布伞成了沟通情愫的工具了,如果姑娘看中小伙,就频频传送秋波,使眼色。

上午十一时,歌会开始了,集镇广场和周围山坡上坐满了人。首先是良家潭乡长唱了一首“开台歌”,接着由两位五十开外的老歌手上台唱“提头歌”:“党的政策暖心窝,日子如蜜乐呵呵,嘴巴似闸关不住,肚里尽是颂党歌”。------真是九曲回肠,余音不绝。紧接又有几对歌手上台对歌,会场上洋溢民族团结的欢乐气氛。但是最吸引人的还是山坡上、清溪旁,树林里举行的小型歌会。这种小歌会大多是一男一女为中心组成,他们一唱一答,周围坐了一圈听众,随着歌词的变化,或哄堂大笑,或静默不言,听得津津有味。有的歌手还带着歌师在旁边出点子,提歌词以求压倒对方。这种小歌会以对歌盘歌为主。对歌形式不拘,可以歌唱劳动、生活,歌唱今天、明天,大多则是男女歌唱爱情............

姊妹节

在黔东南清水江畔,流传着苗族的传统节日——姊妹节,又称吃姊妹饭,因地区不同分别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或三月十五日举行。以台江县施洞最富特色,三月十五日清晨,家家户户都备好五彩糯米饭、传统佳肴及芳香四溢的自酿米酒,摆到一处宽敞的院坝里,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第二天,主人和客人便走到野外,江边草地沙滩上,人山人海欢聚一堂,或对歌踩鼓,或观看斗牛、赛马、跳芦笙,青年男女三三两两邀约游玩,谈情说爱。晚间,嘹亮的歌声远近四起,又掀起一个新的欢乐高潮。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