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

傈僳族节日风俗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傈僳族的民族节日,也是颇具民族特色的。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正是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心理。傈僳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盍什节“除牛刑”,澡塘节、“打亲家”等。

盍什节盍时节,有时也作“阔时节”。“盍”是年,“什”是“新”的意思,即是“新年”。过去,傈僳族在习惯上以十二属相推算日子,一个月分作三十天,没有闰月,也不像夏历那样分大小月。过年时节叫“过年月”,限定在阳历十二月到一月之间。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在解放前主要以物候的观察来决定过年的时间,因此没有统一、确立的日期,但一般都是在夏历十二月初五到次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也就是在樱花、桃花盛开季节。

除牛刑武定、禄劝一带的傈僳族群众每年大年初一要除牛刑。据说牛原来是天神,因犯法而被罚到地下为人们服苦役的。因此每年之始,人们要祷告上帝,说牛在过去的一年里为人耕地,给人们带来了吃和穿,祈求上帝减免牛的罪,让其将来仍然回到天上去。故而叫做“除牛刑”,即替牛赎罪之意。

初一的早晨,在人们吃饭之前用三十晚上煮好的肉汤、肥肉、盐拌米饭先喂牛,至少要喂用以耕地的牛。早饭后各家(当然是有牛的)安排未婚的男或女去放牛。这一天,全村的牛都被赶到同一个方向的山上去放牧。

澡塘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六库市往北十公里,高黎贡山东麓、碧罗雪山西侧的怒江两岸的山坡上,长满了挺拔的青松、葱郁的翠柏,遍山开满杜鹃花,鲜红的攀枝花映在江里。瓦碧公路两旁田野边上的野芭蕉林,一年四季一派翠绿,珍贵的飞禽走兽常年在这里繁衍生息。

新建的跃进铁索桥,彩虹似地横跨在江面上,这里便是出入怒江峡谷的要口。怒江从彩云般的天口奔腾而下,展现在浅红色的江床上,涛涛的江水世代抚育着两岸的人民。

在跃进铁索桥北面怒江西侧的临江处,有道花岗岩台肩,台上有两个宽敞的温泉池,北边的叫妈布温泉,南边的叫登埂温泉。在温泉的周围,怒江州的傈僳族群众举行一年一度的澡塘节。

“踩门”与“破门”居住在内地的傈僳群众都有踩门与破门的风俗。

傈僳族人民素有互助的精神,像盖房子之类的事情,主人从来不需要挨家挨户去请人,只要说一声,到时候村子里的人就会都来帮忙。而且这种帮助是不需要支付工钱的,并且人人尽心尽力,主人只要每天管一顿晌午饭和晚饭就可以了。晚饭一般要有酒,晌午饭时酒可有可无,就是有酒大家也不会大喝的。

相关节日:刀杆节

刀杆节

“刀杆节”是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

在傈僳族中,“刀杆节”的习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外族入侵云南边疆,朝廷派出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前往御敌。王骥到达滇西北后,依靠当地傈僳人民团结战斗,很快地驱逐了入侵者。二月初八,王骥奉旨回京,不幸在途中被奸臣害死。为了纪念这位反抗外族入侵的人物及在战斗中牺牲的人,傈僳族人民决定将这一天作为“刀杆节”,由此沿袭,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

几声火枪响过之后,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为众人表演“跳火舞”。他们上身裸露,光着脚,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而他们却毫不在意。经过火的洗礼,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会场中央,矗立着二根约20米长的粗大木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然后,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双脚踩着刀刃,鱼贯而上。

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燃放鞭炮。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节”,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