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风情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德昂族现有人口1.54万多人,云南有1.53万人,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潞西、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县,居住极为分散。“德昂”旧称“崩龙”,自称“达昂”,又分若买、凉、布雷等支系。汉语通称崩龙。其先民与现今的佤、布朗等族同属汉晋时“百濮”的一支……
德昂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三台山公社和临沧地区镇康县的军弄公社,其他在瑞丽、梁河、陇川、保山、永德、耿马、澜沧等县(自治县)也有少量分布。他们的村寨多数建立在山区,与景颇、傈僳、佤、汉等族相邻,少数间杂在坝区傣族村寨之间。形成人数不多,住地极为广阔的特点。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居住在镇康、耿马的德昂族则自称“尼昂”或“纳昂”。在古代德昂族有许多支系和部落,如“绕进”、“绕保”、“绕买”、“绕混”、“绕边”等。但从现今的语言及服饰特点考察,基本上是三个大的支系,即“梁”(汉语称花德昂)、“绕买”(黑德昂)和“别列”(红德昂)。他们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崩语支。“崩龙”是他称。在历史上,德昂族长期和傣族相处,他们抄写的经书和佛爷念的经多用傣文。同时德昂族的一些知识分子,也曾用傣文字母拼写德昂语言,记载了本民族的历史、社会习惯法等,但这种借用傣文字母拼写的德昂族文字,使用范围比较狭窄,数量有限,不能广泛应用,比较通行的还是傣文。
在社会交往中,德昂族多使用汉语和傣语,和景颇族接触较多的,也会说景颇语。德昂族居住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镇康、耿马、澜沧等县(自治县),位于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的尾梢,多系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在摄氏十九点五度左右。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和矿藏丰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于发展农牧业和地方工业。当地山上长柚木、揪木、杉木、麻栗、红木、果松等优质木材,黄莲、三奈、玉京、柯于、红花、史君子等中药材亦有出产,还有不少可供提炼芳香油的野生植物。林中栖息着虎、豹、熊、麂、鹿、野猪、猴子和孔雀,古代还有象群出投在深普林间。这里的“龙竹”,历史书上把它称为“濮竹”,比一般的竹子长得粗壮挺拔,长三丈左右,直径四五寸以上,有的达八九寸。龙竹,是德昂族人民建盖竹楼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也是生产工具和家庭生活用具的重要制作原料。德昂人民日常使用的水筒、饭盒、箩、篮、篾笆、挑箩、扁担都是用竹制作的。
从水田和旱地的耕作技术上看,德昂族的耕作水平比当地其他民族为高,翻犁整地也比较精细。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亩产一般为四百余斤,早地主要种早稻、玉米、养麦、薯类等,一般亩产旱谷二百多斤。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甘蔗和咖啡。劳动生产有年龄、性别的分工。老年男女,一般是编制竹器和照料家务,农忙时也到地里作些辅助劳动,如搭窝棚、看守谷物等。青壮年男子负担犁田耙地和其他重活。青壮年妇女承担栽秧、蓐草、点种玉米、采集和纺织。在德昂族群众中流传着“男不栽秧,女不犁田”的俗语,但解放居这些习惯也有所改变,男的也参加栽秧、猿草和播种等王种了。家庭副业主要是编制竹器、草排和采集野生植物,并到市场上出售。少数有打铁技术的也在农闲时间作些铁农具的加工修理。德昂族有自己的银匠,制造银器有本民族的传统,他们打制的银耳环、银手镯、银钮扣和各种头部装饰品,在附近各民族中间享有很高声誉,但在近代已日趋没落。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