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献经典>> 子部>> 道家类

道家类

老子河上公注提要/老子道德经序

繁体中文】  作者:河上公   发布:2016年06月0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老子注》二卷,旧本题河上公撰。
  晁公武《读书志》曰:太史公谓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
  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
  而葛洪谓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汉孝文时居河之滨。
  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经》。
  两说不同,当从太史公云云。
  案晁氏所引乃《史记·乐毅列传赞》之文,叙述源流甚悉。
  然《隋志·道家》载老子《道德经》二卷,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又载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
  则两河上公各一人,两《老子注》各一书。
  战国时河上公书在隋已亡,今所传者实汉河上公书耳。
  明朱东光刻是书,题曰秦人,盖未详考。
  惟是文帝驾临河上,亲受其书,无不入秘府之理,何以刘向《七略》载注《老子》者三家,独不列其名?且孔颖达《礼记正义》称马融为《周礼注》,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
  何以是书作于西汉,注已散入各句下?《唐书·刘子玄传》,称《老子》无河上公注,欲废之而立王弼。
  前此陆德明作《经典释文》,虽叙录之中亦采葛洪《神仙传》之说,颇失辨正,而所释之本则不用此注而用王弼注。
  二人皆一代通儒,必非无据。
  详其词旨,不类汉人,殆道流之所依托欤?相传已久,所言亦颇有发明,姑存以备一家可耳。
                     
  老子道德经序
  太极左仙公葛玄造  
  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歴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故无极也。
  与大道而伦化爲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淳浩浩荡荡不可名也。
  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渊乎其不可量,堂堂乎爲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以得生干坤运以吐精高而无民,贵而无位,覆载无穷,阐教八方,诸教八方诸天,普弘大道,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
  匠成万物,不言我为,玄之德也,故衆圣所共尊,道尊德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
  周时,复托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老子之号,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无衰老之期,故曰老子。
  世人谓,老子当始于周代,老子之号,始于无数之劫甚,窈窈冥冥,眇邈久远矣。
  世衰大道不行,西游天下,关令尹喜曰,大道将隠乎,愿为我着书,于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経焉。
  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経也。
  余先师有言,精进研之,则声参太极,高上遥唱,诸天歓楽,则携契玄人,静思期真,则衆妙感会,内観形影,则神气长存,体洽道德,则万神震伏,祸灭九阴,福生十方,安国宁家,孰能知乎。
  无为之文,夸之不辱,饰之不荣,挠之不浊,澄之不清,自然也,应道而见,传告无穷,常者也。
  故知常曰明,大道何爲哉,弘之由人,斯文尊妙,可不极精乎。
  粗述一篇,唯有道者宝之焉。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爲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衆官,皆令诵之,有所不解数句,天下莫能通者,闻侍郎裴楷说河上公诵老子,乃遣诏使,赍所不了义问之。
  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
  文帝即驾从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
  子虽有道,犹朕民也。
  不能自屈,何乃高乎。
  朕足使人富贵贫贱。
  须臾河上公即拊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之中,如云之升,去地百余丈而止于玄虚,良久,俯而答曰,今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
  陛下焉能令余富贵贫贱乎。
  帝乃悟之,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不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蒙道君弘愍,有以教之,则幽夕睹太阳之曜光。
  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谓帝曰,敦研此则所疑自解,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
  文帝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
  论者以爲,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义,而精思遐感,上彻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
  恐文帝心未纯信,故示神变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时人因号曰河上公焉。

  (刘按,关于此序,日人多有研究)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