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第六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一
【繁体中文】 作者:毛泽东 发布:2011年07月0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一、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若干重要问题
(一)哲学是为政治服务的。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为当前政治服务的新理论
1.哲学为政治服务。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同时,任何国家的共产党,都要创造新的理论,为当前的政治服务。第85、86.8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在现代条件下,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和过去的殖民地国家中,依靠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革命运动的真正人民的议会,将能够顺利地解决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其中包括把基本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产的任务。
毛主席评论说,冯友兰在《四十年的回顾》中,讲了他过去怎么样适应国民党的需要,采用一些什么哲学来骗人。他讲他开始相信柏格森,以后相信实用主义,然后又转到新实在论。他用自己的事实驳斥了所谓哲学不为政治服务的说法。
我们党里有人说,学哲学只要读《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够了,其它的书可以不必读。这种观点是错的。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种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八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列宁主义基础》和《列宁主义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无产阶级哲学的发展是这样,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也是这样。资产阶级哲学家都是为他们当前的政治服务的,而且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新的理论家,写出新的理论。英国曾经出现了培根和霍布斯这样的资产阶级唯物论者;法国曾经出现了“百科全书派”这样的唯物论者;德国和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有他们的唯物论者。他们都是资产阶级唯物论者,各有特点,但都是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所以,有了英国的,还要有法国的;有了法国的,还要有德国的和俄国的。
2、我们要用辩证唯物论这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教育全体人民,改变各种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第30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同文化革命密切联系着的。革命结束了资产阶级和地主对教育和文化的垄断。教育和文化已成为全体人民的财产。
毛主席评论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为工人阶级造就新的知识分子,使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辩证唯物论不是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我们要用这种世界观教育全体人民,首先是劳动农民,改变各种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二)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出现的,因此能够被认识
1、系统的意识形态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东西,能够被认识。第15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人民民主政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学说为指南,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所根据的就是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则,并考虑到本国的特点。
毛主席评论说,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规律既然反复出现,因此就能够被认识。例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过去是八年到十年出现一次,经过多次的反复,就有可能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的规律。在土地改革中要实行平分土地的政策,也是经过反复多次以后才能认识清楚的。
2、有不平衡,有比例失调,人们才能够进一步地认识规律。第39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计划并不是经常都能充分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要求的。当违反了这些要求时,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就会显示它的威力,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比例失调,正常的生产和流通过程遭到破坏。
毛主席评论说,有不平衡,有比例失调,人们才能够进一步地认识规律。
3、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并根据对必然的认识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第381、38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发展规律要求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要服从社会的统一计划领导,遵守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种成分之间的比例。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比例经常遭到破坏相反,社会主义的特点就是计划性,根据列宁的定义,这种计划性意味着经常地自觉地保持比例。
毛主席评论说,恩格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这是对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国民经济的平衡是通过危机达到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计划来实现平衡。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认我们对必要比例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教科书说“自发性和自流性是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不相容的”,可以这样说。但是不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里就没有自发性和自流性。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实际工作告诉我们,在一个时期内,可以有这样的计划,也可以有那样的计划;可以有这些人的计划,也可以有那些人的计划。不能说这些计划都是完全合乎规律的。实际上是,有些计划合乎规律,或者基本上合乎规律;有些计划不合乎规律,或者基本上不合乎规律。
(三)认为思维只是思维,存在只是存在,否认二者有同一性,就一定要走到二元论
1、思维和存在不能划等号。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人们的主观运动的规律和外界的客观运动的规律是同一的。第713.714.715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列宁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制定了关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的基本原理。苏联具备建成完全的共产主义所必需的一切。它拥有为此所必需的丰富的物质资源和自然富源,拥有强大的工业和规模很大、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群众在全民的社会主义竞赛中所表现的创造积极性,是使苏联经济沿着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加速发展的强大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拥有人类三分之一以上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使世界舞台上的力量对比起了根本的变化,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创造了新的环境,但这并不是说,社会沿着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发展就不要克服内部的矛盾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认识到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就有可能及时发现出现的各种矛盾,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毛主席评论时加以引伸,说,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红旗》转载了,批评那种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观点,文章写得还好,用了力气,是认真的。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这个问题,争论很久了。有位同志一直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照这种看法,思维只是思维,存在只是存在,思维不能达到存在的彼岸,存在不能被认识,客观不能被主观所认识,这就一定要走到二元论,最后走到康德那里去。
人们的主观运动的规律和外界的客观运动的规律是同一的。辩证法的规律,是客观所固有的,是客观运动的规律,这种客观运动的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成为主观辩证法。这个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同一的。这是恩格斯多次阐明的论点。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势必走到反对恩格斯的论点。当然,思维和存在不能划等号。说二者同一,不是说二者等同,不是说思维等同于存在。思维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它能够反映客观的性质,能够反映客观的运动,并且由此产生科学的预见,而这种预见经过实践又能够转化成为事物。恩格斯举了这方面的例子。也可以拿我们的人民大会堂作一个例子。人民大会堂现在是事物,但是在它没有开始建设以前,只是一个设计的蓝图,而蓝图则是思维。这种思维又是设计工程师们集中了过去成千成万建筑物的经验,并且经过多次修改而制定出来的。许多建筑物转化成人民大会堂的蓝图——思维,然后蓝图——思维交付施工,经过建设,又转化为事物——人民大会堂。这就说明蓝图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够转化为客观世界;说明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人们的主观世界可以同客观世界相符合,预见可以变为事实。
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只要肯定了这一条,我们就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了。然后还要进一步解决客观存在能否认识、如何认识的问题。还是马克思说的那些话对,思维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说思维和存在不能等同,是对的,但是因此就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是错误的。
2、意识是实际的反映,又对实际起反作用。第18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__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在政策上依据了经济发展规律,并善于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根据建成社会主义和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的任务,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毛主席评论说,计划是意识形态。意识是实际的反映,又对实际起反作用。
(四)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生、发展和变化、死亡的,都是不能“彻底巩固”的
1、一切东西的巩固都是相对的。第28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的建成根本改变了民族的本性。社会主义的胜利巩固了苏联各族人民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一致,促进了他们的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的文化的繁荣。
毛主席评论说,一切东西的巩固都是相对的。
2、任何东西都不能看成永恒的。第329页
教科书说(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两种形式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富强的根源,是全体劳动者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的源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毛主席评论说,任何东西都不能看成永恒的。两种所有制的并存,不能是永恒的,全民所有制本身也有自己的变化过程。
3、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生、发展和死亡的,都是不能"彻底巩固”的。第256,25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在苏联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胜利地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解决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基本任务——彻底消灭了一切剥削阶级,完全铲除了产生人剥削人的现象和把社会分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根源。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中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完成农业的集体化,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由于集体化的完成,资本主义在经济中的根子被拔掉了。农民分化和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过程停止了。
毛主席评论说,“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彻底巩固”这四个字看了不舒服。任何东西的巩固,都是相对的,怎么能彻底?如果从有人类以来,所有的人都不死,都“彻底巩固”下来,这个世界怎么得了?宇宙间、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生、发展和死亡的,都是不能“彻底巩固”的。拿蚕来说,从蚕子到蚕,到蛹,到飞蛾,是它的一生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从一个阶段进到另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也都是不能“彻底巩固”的。飞蛾最后死了,旧的质变成了新的质,新生下来很多蚕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从蚕子到蚕,到蛹,到飞蛾,这些不同的阶段中,显然也不只是量变,而且有质的变化,有部分质变。人也是在从生到死这个过程中,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这样不同的阶段。人从出生到死之前,是量变的过程,也是部分质变的过程。难道能够说,从小到大、从大到老只有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变化?人的肌体里面的细胞,不仅有不断的分裂,还有旧细胞的死亡、新细胞的生长。也许到了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人从母体里带来的细胞都已经死亡,全部变成了新的细胞。人死了,人这个整体的最后质变就完成了。这个质变是通过以往的不断的量变,通过量变中的逐步的部分质变而完成的。
4、一定的社会制度的巩固有一定的限度,不能永远地巩固下去。第33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集体农庄农户的财产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个人财产。根据农业劳动组合章程,每一集体农庄农户的个人财产,有宅旁园地上的副业、住宅、产品牲畜、家禽和小农具。
毛主席评论说,一定的社会制度,在一定的时期内需要巩固它,但是这种巩固必须有一定的限度,不能永远地巩固下去。认识不到这一点,反映这种制度的意识形态就僵化起来,人们的思想就不能适应新的变化。
(五)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1、世界上没有不能分析的事物。第422.42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各国间计划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证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所具有的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和繁荣文化的巨大可能性。
战后时期,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以资本主义梦想不到的高速度有计划地不断地向前发展,可是在同一时期,美国却遭受到1948—1949年和1953—1954年两次经济危机,结果生产下降,失业增多,而从1957年底开始,美国又发生了波及到其他资本主义各国的新的生产过剩危机。
毛主席评论说,世界上没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一、情况不同;二、性质不同。许多基本范畴,特别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对各种事物都是适用的。这样来研究问题、看问题,就有了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本教科书就没有运用这样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事物。
2、两重性任何事物都有,永远有。第57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从1953年起,社会主义农业加快了发展速度,这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结果,是党和政府为加强集体农庄和庄员对发展集体农庄生产的物质刺激而采取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措施的结果。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在集体农庄这一章里,特别强调物质刺激,这样强调下去,又一定会走到自己的反面。
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
两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远有,当然总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性质也各不相同。
3、教科书的基本缺点是不承认国内还有阶级斗争。第800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对全书所做的总的评价说,这本书的基本缺点,是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认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他们国内还有阶级斗争,还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不敢像我们这样大讲阶级斗争,大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4、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第421、422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观点时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绝对的。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它们之间达到平衡,总是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如果只有平衡,没有不平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矛盾、斗争、分解是绝对的,统一、一致、团结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了这样的观点,就能够正确认识我们的社会和其他事物;没有这样的观点,认识就会停滞、僵化。
5、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永远存在,任何时候都会有新的问题提出来要求我们解决。第383页
毛主席说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关于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经常受到破坏的观点时说,既然按比例和不按比例、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永远存在,这就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满足,任何时候都会有新的问题提出来要求我们解决。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要求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要服从社会的统一计划领导,遵守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种成分之间的比例。
毛主席评论说,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按比例、不平衡的情况,要求我们按比例和综合平衡。例如,经济发展了,到处感到技术人员不够,干部太少,于是就出现干部的需要和干部的分配的矛盾,这就促进我们多办学校,多培养干部,来解决这个矛盾。
在计划工作上,什么账都不算,一切听其自然,或者四平八稳,要求丝毫漏洞也没有,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其结果都要破坏比例。
(六)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质变。不促进大量的量变和许多的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能来到
1、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这里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第257.258.310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的观点时说,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不能说量变的时候没有质变;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不能说质变中没有量变。质变是飞跃,在这个时候,旧的量变中断了,让位于新的量变。在新的量变中,又有新的部分质变。
在一个长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的部分质变。这里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促进大量的量变,不促进许多的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能来到。
一个工厂,厂房有了,规模有了,里面的机器设备部分地、部分地更新,这就是部分质变。工厂的规模、外形没有变,但是工厂的内部变了。一个连队也是这样,一百多人打了一仗,伤亡了几十个人,要补充几十个人,不断地战斗,不断地补充,就是经过这样不断的部分质变,使这个连队不断地发展,坚强起来。
打垮蒋介石,这是一个质变。这个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例如,要有三年半的时间,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蒋介石军队和政权。而这个量变中,同样有若干的部分质变。在解放战争期间,战争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新的阶段同旧的阶段比较,都有若干性质的区别。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现代化对于技术进步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设备现代化就是经常更新和改进所使用的设备,办法是用新部件替换机床和机器的旧部件,安装更完善的发动机和各种装备。
毛主席说,这就是部分质变
2、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第258.259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的观点时,进一步阐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法,毛主席说,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阶段不断地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我们每天读书,从四点开始,到七八点结束,这就是“边”。
3、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第567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是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主义公有化水平。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段提出的问题要研究。搞大公社是个重要问题,量变了,一定会引起质变,会促进质变。我们的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首先是“大”,接着必然提高“公”的水平,也就是说,量变必然带来部分的质变。
(七)先进和落后,稳定和变革,都是对立的统一
1、先进和落后在任何时期都是存在的。第46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社会主义竞赛以迅速而普遍地推广先进经验为前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范例的力量成为不断提高和改进生产的手段。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社会主义竞赛并给予人民群众的这个进步运动以全力支持。劳动者由于工作中的成就,不仅得到物质奖励,而且得到勋章和奖章,由于杰出的革新活动,更得到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和列宁奖金。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的“得到勋章和奖章”、“劳动英雄的称号”等等,也就是“尚贤”。我们分别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灭资产阶级,兴无产阶级,也是一个“尚贤”的问题。国民党行,还是共产党行,现在人们不谈这个问题了。资产阶级行,还是无产阶级行,这个问题在一部分人中间实际上还没有解决。
2、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第340、34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同以剥削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不会弄到发生经济危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这类冲突的地步。这些矛盾是发展中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的前进道路上的矛盾。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段很有问题,不如斯大林讲得好。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说法不合乎辩证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哪里有什么可以调和的矛盾?只能说有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说有不可以调和的矛盾和可以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没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没落的,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前进道路上的矛盾,这点教科书是说得对的。
3、历史上许多先进的东西往往出在比较落后的国家。第427.42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根本改变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地位决定于社会出身和财产;与此相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地位只决定于劳动和个人的能力。
从历史上来看,许多先进的东西,往往不是出在先进的国家,而是出在比较落后的国家。例如马克思主义,就不出在当时资本主义比较发展的英国,而出在资本主义只有中等发展水平的德国,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我们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小厂里头出来的。大厂设备好、技术新,因此往往架子大,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他们的创造常常不如小厂多。最近常州一个纺织厂,创造了一个加快车速的技术。你看,这个经验不在上海、天津创造出来,而在常州这样的小地方创造出来。
4、我们要采用先进技术,但不能因此否定落后技术在一定时期的必不可免性。第544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经济核算能使现有设备尽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又能刺激技术革新。在基本建设中,巩固经济核算制,缩短建设期限,反对分散建设资金,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具有巨大的意义。减少单位产品的基本建设投资是一项重要的国民经济任务,这就要求在最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建设新的企业,确定基本建设投资和利用新技术的经济效果。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要采用先进技术,但不能因此否定落后技术在一定时期必不可免性。从有历史以来,在革命战争中总是拿武器差的人打胜拿武器好的人。内战时期,抗日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没有全国的政权,没有近代化的兵工厂,如果一定要有最新武器,才去打仗,那怎么行,这不等于自己解除WZ吗?
5、保守和进步,稳定和变革,都是对立的统一。第576、577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关于农业发展中物质刺激的作用的观点时说,保守和进步,稳定和变革,都是对立的统一,这也是两重性。生物的代代相传,就有而且必须有保守和进步的两重性。稻种改良,新种比旧种好,这是进步,是变革。人生儿子,儿子比父母更聪明粗壮,这也是进步,是变革。但是,如果只有进步的一面,只有变革的一面,那就没有一定相对稳定形态的具体的生物和植物,下一代就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为稻子,人就不成其为人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积极作用,可以使不断变革中的生物、动物,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起来,或者说相对地稳定起来,所以稻子改良了还是稻子,儿子比父亲粗壮聪明了还是人。但是如果只有保守和稳定,没有进步和变革一方面,植物和动物就没有进化,就永远停顿下来,不能发展了。
(八)本质总是藏在现象的后面,只有通过现象才能揭露本质
1、人的认识总是通过现象找出原理、原则来。第801.802.803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说,这本书的写法很不好,总是从概念入手。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就是用这种方法,总是从现象出发,找出本质,然后又用本质解释现象,因此,能够提纲挈领。教科书对问题不是从分析入手,总是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原理、原则是结果,这是要进行分析,经过研究才能得出的。人的认识总是先接触现象,通过现象找出原理、原则来。
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日常、最普遍的现象是商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从此出发,分析出商品的两重性,由此揭露了在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在中国的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时候,我们研究战争问题的方法,也是从现象出发、揭露本质的方法。敌人力量大、我们力量小,敌人强、我们弱,这就是当时最大量、最普遍的大家都能看得到的现象。我们就是从这个现象出发来研究和解决战争问题的。研究我们在小而弱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战胜大而强的敌人。我们指出,我们虽然小而弱,但是有群众的拥护;敌人虽然大而强,但是脱离人民,有空子可钻。拿内战时期来说,敌人有几十万,我们只有几万,战略上是敌强我弱,敌攻我防。但是他要进攻我们,就要分成好多路,每路又要分成好多个梯队,常常是第一个梯队进到了一个据点,而其他梯队还在运动之中。我们就把几万人集中去打他一路,而且集中大多数人(优势兵力)吃掉他这一路中的一点,用一部分人去牵制其余的敌人。这样,我们在点上就成了优势,成了我大敌小,我强敌弱,我攻敌守。加上他们进到一个新的地方,情况不熟,群众不拥护他们,我们就可以完全消灭这一部分敌人。
2、教科书不承认现象和本质的矛盾。人们认识规律要有一个过程,先锋队也不例外。第34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决不意味着它们是作为一种统治人们的自发力量而起作用,人们对这些规律无能为力。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人。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以后,能够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律来为整个社会谋福利。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说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人”、“能够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律”。把事情说得太容易了。这要有一个过程。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就是对少数人说来,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也要经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的,从来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斯大林自己还不是对有些东西认识不清楚?他曾经说过,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发展到冲突的程度;搞得好,就可以不致发生冲突。斯大林的这些话,讲得好。教科书比斯大林退了一步。认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只看见胜利,没有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
教科书不承认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本质总是藏在现象的后面,只有通过现象才能揭露本质。教科书没有讲人们认识规律要有一个过程,先锋队也不例外。
(九)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圣人。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进行反复实践,认真研究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比例经常遭到破坏相反,社会主义的特点就是计划性,根据列宁的定义,这种计划性意味着经常地自觉地保持着比例。第382页
毛主席评论说,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圣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也还是没有什么“先知先觉”。为什么教科书过去没有出版,为什么出版了以后要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还不是因为过去认识不清楚,现在也还认识不完善吗?拿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说,开始我们也不懂得搞社会主义,以后在实践中逐步有了认识。认识了一些,也不能说认识够了。如果认识够了,那就没有事做了。
(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真理要人们相信,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第41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比例性是偶然的,经济是通过周期性危机循环地发展的;与此相反,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经济危机,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要求按比例地高速度地向前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发展极不平衡,必然加深生产中的比例失调现象,与此相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保证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科学和技术。
毛主席评论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浪式发展。我们读书也是波浪式的,读书之前要做别的事情,读了几个钟头以后,要休息,不能无日无夜地读下去。今天读得多,明天读得少;而且每天读的时候,有时议论多,有时议论少。这些都是波浪,都是起伏。平衡是对不平衡来说的,没有了不平衡,还有什么平衡?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因此有平衡的要求。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在各方面、各部门、各个部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解决。有了头年的计划,又要有第二年的计划;有了年度的计划,又要有季度的计划;有了季度的计划,还要有月计划。一年十二个月,月月要解决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计划常常要修改,就是因为新的不平衡的情况又出来了。
2、真理要使人们相信,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第801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说,我们自己提出两条腿走路才有两年的时间,尽管经验证明是正确的,但是不少人今天还不相信,这是有理由的。如果我们工作做得好,能够持续跃进,取得了胜利,相信我们的人就会多起来。战国时,楚国有个卞和,得到一块很好的玉石,献给楚王,楚王说他骗人,把他的左脚砍掉了;第二次又献上去,还说他骗人,又把他的右脚砍断了。卞和坚信真理,坚定地认为自己的玉是好的,第三次献上去,确实证明了这是块好玉,才取得了人们的信任。所以,任何真理要使人们相信,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十一)相对真理的积累,使人们逐步地接近于绝对真理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预算、信用和货币流通)关于苏联的币制改革的成就的观点时说,绝对真理包括在相对真理里面。相对真理的积累,就使人们逐步地接近于绝对真理。不能认为相对真理只是相对真理,不包含任何绝对真理的成分,而到了一天,人们忽然找到了绝对真理。第663页
(十二)列宁说过,唯物主义者最“唯心”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关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经济遭到破坏的观点时说,列宁说过,唯物主义者最“唯心”。他们最能够刻苦,最不怕死。金钱是物质,可是金钱收买不了唯物主义者。他们有最伟大的理想,因此,他们有顽强的战斗性。
有不平衡,有比例失调,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规律。出了一点毛病,就以为不得了,痛哭流涕,如丧考妣,这完全不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第383.384页
(十三)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1、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有矛盾和阶级矛盾。第341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对抗性矛盾、不会发生经济危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这类冲突的观点时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有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有保守的阶层,还有类似“既得利益集团”,还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工人和农民的差别。要解决这些矛盾,消除这些差别,不经过斗争是不行的。
2、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学阀”,压制新生力量。第372、37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的特征则是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的不断完善。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能够在一切企业里毫无阻碍地推广科学的最新成就、技术发明和先进经验,可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企业主阻碍广泛推广新的技术发现,只有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时才在自己企业中利用它们。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毫无阻碍地推广”先进经验,可不一定。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者,在苏联不给他任何实验的机会,到了中国,我们把长江给他实验,成功了,才引起他们部长的注意,到中国来总结经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正如斯大林所说的,还有“学阀”,他们控制科学研究机关,压制新生力量,因此先进经验也不是毫无阻碍地得到推广的。书中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有矛盾。任何新的东西出来,或者因为不习惯,或者因为不了解,或者因为同一部分人的利益有抵触,它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阻碍。例如,我们的密植、深翻这样的东西,它本身没有阶级性,但还不是受到一部分人的反对和抵抗?当然,社会主义社会里阻碍新东西的这种情形,同资本主义社会是有所不同的。
3、赫鲁晓夫完全没有辩证法,只有形而上学。社会原因是他们那已经形成一个高薪阶层。第742、743.744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的观点时说,列宁死后,苏联的辩证法少了。是说少了,不是说没有。他们有时强调斗争不讲统一,有时强调统一不讲斗争。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形而上学,都是缺少辩证法。他们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认矛盾的发展和转化,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是矛盾,怕讲社会主义社会有阶级斗争。这本书的缺点就在这里。
赫鲁晓夫完全没有辩证法,只有形而上学。社会原因,是他们那里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停顿的时间太长,多年来已经形成一个高薪阶层,农村中出现了富裕农民。因此必然有反映这种社会基础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就是这些人的意识形态。
事情要从两方面看。既有高薪阶层,就一定有低薪阶层,既有富裕农民,也一定有非富裕农民,而且后者总是占多数。有低薪阶层、非富裕农民,必然会有反映这种社会基础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两种世界观、方法论的相互斗争,是必不可免的。辩证法代替形而上学,也必不可免。我们对苏联的前途是乐观的。苏联是列宁主义的故乡,是十月革命的产物,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联共党是第一个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党。现在,他们完全走到了形而上学,将来一定会从形而上学走到它的反面,回到辩证法。低薪阶层、非富裕农民总是要起来代替高薪阶层、富裕农民。辩证法总是要代替形而上学。
一种上层建筑如辩证法,代替另一种上层建筑如形而上学,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一个社会阶层的统治代替另一个社会阶层的统治,就要革命。总的趋势是这个革命必不可免,但是目前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
苏联的自然科学有辩证法,现在这方面发展得快。苏联的社会科学不大讲辩证法,斯大林的后期,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就没有多大发展。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走下坡路,滑到修正主义那边去了。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