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第六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十
【繁体】 作者: 毛泽东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十、积累和消费,消费品的分配
(一)积累、扩大再生产
1、积累的比重大一些是否有危险。第671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社会主义社会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资料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财富。构成国民财富的物质资料,按来源可以分为积累的劳动产品和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财富。按它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作为以往劳动的成果的那部分国民财富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增强。劳动产品的积累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极重要的指标。
毛主席评论说,我国一九五七年的积累占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七,一九五八年占百分之三十六,一九五九年占百分之四十二。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可能一九五九年增加得多了一点,比重大了一些。我们过去有过一种怀疑,苏联也有这样说法,就是说,积累比重太高了有危险。这个问题要看生产增长的情况。如果生产增长得很快,在这个基础上,即使积累的比重大一些,人民生活还能够逐步改善,也可以是没有危险的。
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必要的后备。第683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这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程中不会发生国民经济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为了防止和消除国民经济中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必要的后备。
毛主席评论说,这最后一句话讲得不对。拿我国来说粮食不能说已经建立了必要的后备,苏联也同样有这个问题。应该改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必要的后备。这是一个任务,不能说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已经解决了。
3、所谓后备还有剩余的物资。第39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物资后备、财政后备和劳动后备对于国民经济不断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毛主席评论说,所谓后备,就是除了正常的供应以外,还有剩余的物资。
4、结余过多了也不好。第642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预算、信用和货币流通),苏联的国家预算收入总额,1957年为6073亿卢布。1957年的预算收入比支出多196亿卢布。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过去多年中,曾经发生结余过多了也不好的问题。
5、储备过少不好。第54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要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就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并要经常反对过多地(超定额地)储备原料、材料、半成品和成品。
毛主席评论说,过少不好。我们过去曾因“库空如洗,市场紧张”,引起两次所谓反“冒进”。
6、为社会的产品也要分析。第33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为社会的劳动,它创造剩余产品,即为社会的产品,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劳动者自己掌握政权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社会的劳动同为自己的劳动一样,对劳动者是客观必要的。
毛主席评论说,为社会的产品也要分析,一部分是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另一部分是用于社会文化教育和福利保健事业的,其目的是增强人的健康,提高人的文化,养育后代,以便扩大劳动力的后备。这一部分可以说是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还有一部分,是用于国防这类公共消费的,是非生产性的,但它是为了保证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教科书没有作这样的分析。
(二)企业纯收入的分配。企业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权限不能太大。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由于经济核算制不断巩固,国营企业的纯收入在该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流动资金,保证基本建设资金),改进生产,奖励企业工作者,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意义越来越大。这就使企业及其全体工作者从物质上更加关心经济而有效地利用资金,提高生产的赢利。
毛主席评论说,这种办法会造成苦乐不均,企业在这方面的权限不能太大。第55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集体农庄的公积金实际上是由全体人民的劳动建立的,按其性质来说,接近于全民所有制。
毛主席评论说,集体农庄的公积金,主要是靠庄员的劳动。为什么说“接近于全民所有制”?第580页
(三)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
1、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第39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主义生产关系),利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是有计划领导经济的必要条件。这种规律的作用,使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执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计划,它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决定性动力。
毛主席评论说,前面说基本经济规律是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发展方向的规律,这里又说个人物质利益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决定性动力”,这不是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吗?而且后一种说法把消费品的分配问题当作决定性的动力,这是一种分配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就以分配问题来说,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在谁手里,这是决定性的问题。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教科书在这里不讲生产资料的分配,只讲消费品的分配,并且把消费品分配当作决定性动力,这是对马克思上述正确观点的一种修正,是理论上的一种很大错误。
2、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就有什么样的消费品的分配。第50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要求生产必须服从全面满足社会成员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一目的。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的增长和完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工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根本优越的地方就在这里。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根本优越的地方就在工资不断提高,很不对。工资属于消费品的分配。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的分配,有什么样的消费品的分配。前者是决定后者的。
(四)批判个人物质刺激
1、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实际上是最近视的个人主义。第462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关于社会主义竞赛一节时说,一不死人,二不使身体弱下去,并且逐步略有增强,这两条是基本的。有了这两条,其他的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教科书对于为前途、为后代总不强调,只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常常把物质利益的原则,一下子变成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有一点偷天换日的味道。他们不讲全体人民的利益解决了,个人的利益也就解决了;他们所强调的个人物质利益,实际上是最近视的个人主义。这种倾向,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队伍中的经济主义、工团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表现。历史上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英勇牺牲,他们也不是为个人的眼前利益,而是为他们这个阶级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后代的利益。
2、片面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反映了他们不重视政 治思想工作。第40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经济杠杆运用得越多,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生产组织、掌握现有技术和采用新技术的物质鼓励因素运用得愈多,这种斗争所收的效果就愈大。
毛主席评论说,这本书很多地方一有机会就讲个人物质利益,好像总想用这个东西来引人入胜。钱能通神。这本书没有体系,可是在这点上却有体系。他们说,这个问题和个人物质利益有关,那个问题也和个人物质利益有关。似乎离开了个人物质利益,就什么事也办不成。试问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物质鼓励出来的吗?这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反映了他们相当多的经济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他们不重视政 治思想工作。在这一种情况下,不靠他们的所谓物质鼓励,他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前一句话是讲要尽最大努力来生产。为什么把这两句话分割开来,总是片面地讲物质鼓励呢?在他们那里,唯物主义者就成为不战斗的了。
3、赫鲁晓夫说苏联比资本主义更注意个人物质刺激,简直不像样子。第475,68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前提是:用适当的方法把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使从事生产的工人和企业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从强制的重负变为光荣的事情。但是,劳动还没有像将来在共产主义社会那样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第一生活需要,因此物质刺激还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阶段,工人和集体农民的劳动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还存在着本质差别,因此,必须实行物质奖励来提高工作者的熟练程度。社会主义企业中的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毛主席评论说,赫鲁晓夫对艾森豪威尔说,苏联比资本主义更注意个人物质刺激。这种说法简直不像样子。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的观点时说,赫鲁晓夫所接受的遗产中,有两件事情很不好,一件是命令主义太深,一件是干劲不足。赫鲁晓夫除了物质刺激以外,没有其他的办法,也不想其他的办法。
4、教科书把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片面化了。第333,33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保证社会各个成员的个人利益能够同全民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用按照社会成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的方法,贯彻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来实现的。违反这一原则,必然产生个人利益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说,个人利益和全民利益的“这种结合是用按照社会成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的方法,贯彻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来实现的”。这里没有讲必要的扣留,而且把个人利益放在这种结合的第一位,就把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片面化了。
5、“精神鼓励”过头了也会变成个人主义。第42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个劳动者如果工作得好,在改进生产方面发挥主动性,他就会受到尊敬。这一切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前所未有的对劳动的新的社会刺激.社会主义使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深切地关心自己的劳动。
毛主席评论说,社会主义社会要有“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精神鼓励”拿老子的话来说,就是要“尚贤”,但“尚”得过头了,也像“物质鼓励”过头了一样,会变成个人主义。
6、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绝对化,一定要出毛病。第135,136,51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利用工人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是国营工业高涨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日益使工人和职员的工资与每一个工作者所消耗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适应。这就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毛主席评论说,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绝对化起来,一定要出毛病。他们的工资政策是以计件为主、计时为辅,我们则以计时为主、计件为辅。计件工资的毛病,是增加新老工人之间、强弱劳动力之间、轻重劳动之间的矛盾,助长工人为“五大件”而奋斗的心理,使人们不是首先关心集体事业,而是首先关心个人的收入。北京有一个工厂的仓库,从计时工资改变为计件工资后所引起的变化,有个材料,值得看看。这个材料还说明计件工资制也妨碍技术的革新和机械化的发展。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关于计件工资问题的观点时说,这里说,在生产自动化的情况下,不宜于实行计件工资,可是前面却说“广泛采用”计件工资,这是自相矛盾。
我们是实行计时工资制加奖励。这两年的年终跃进奖就是这种奖励。除了少数人如国家工作人员、教育工作人员不发以外,其他的职工都普遍发。按照劳动的多少、好坏,谁发多,谁发少,由每个单位的职工评定。
7、哥穆尔卡上台时强调物质刺激的教训。第670,671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作为以往劳动的成果的那部分国民财富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增强。劳动产品的积累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极重要的指标。
毛主席评论说,这句话讲得好。在波兰这个问题现在成为很大的问题。哥穆尔卡上台时,强调物质刺激,增加工人工资,结果工资增长的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他们不注意提高工人的觉悟。工人只想多要钱,不好好干,生产情绪不高,造成了吃老本、不能增加积累的严重状况,逼着他们现在不得不出来反对物质刺激,提倡精神鼓励。哥穆尔卡也说,钱收买不到人心。赫鲁晓夫一直到现在强调物质刺激,可以预计,一定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他开了很多支票,高薪阶层当然满意,广大工人农民要求兑现而不能兑现的时候,就会被迫走到强调物质刺激的反面。
8、强调物质刺激,一定会走向自己的反面。第57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从1953年起,社会主义农业加快了发展速度,这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结果,是(单字替换)和政府为加强集体农庄和庄员对发展集体农庄生产的物质刺激而采取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措施的结果。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在集体农庄这一章里,特别强调物质刺激,可能是有原因的:过去国家从农民那里拿得太多了。斯大林时代过分强调集体利益,不注意个人所得;过分强调公的,不注意私的。现在走到反面,又过分强调个人物质利益,不大注意集体利益。这样强调下去,又一定会走到己的反面。
9、教科书把物质刺激绝对化是很大的原则性错误。第42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资本主义利用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和物质刺激来扩大对劳动者的剥削,以便尽可能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物质刺激则使生产增加,有利于改进工作者的物质状况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上说,物质刺激“使生产增加”。但是物质刺激不一定每年都增加。人不一定天天、月月、年年都要靠物质刺激。在困难的时候,只要把道理讲通了,减少一些物质刺激,人们一样要干,而且还干得很好。教科书把物质刺激片面化、绝对化,不把提高觉悟放在重要地位,这是很大的原则性错误。拿八级工资制来说,他们不能解释同一级工资中间,为什么人们的劳动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比如说,都是五级工,可是有一部分人就干得好,有一部分人就干得很不好,有一部分人干得大体上还好。物质刺激都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照他们的道理,这是解释不通的。
10、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不是唯一的原则,更不能当作决定性动力。第431—43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社会主义阶段,使工作者从个人的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结果是刺激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利用每个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对劳动结果的关心是社会主义经营的根本方法之一。
毛主席评论说,“决定因素之一”、“根本方法之一”,这个提法可以赞成。但是当作决定性动力,就不对了。要保证人们吃饱饭,然后人们才能继续生产。没有这一条是不行的。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总不是唯一的原则,总还有另外的原则,教科书中不也是常说“精神鼓励”原则吗?
11、他们老是提物质刺激,原因是政 治太弱。第461,46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共产(单字替换)和苏维埃国家领导社会主义竞赛并给予人民群众的这个进步运动以全力支持。劳动者由于工作中的成就,不仅得到物质奖励,而且得到勋章和奖章,由于杰出的革新活动,更得到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和列宁奖金。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还有这样的意思,竞赛所以能成为最大的动力,还靠物质刺激这一条。他们老是提物质刺激,原因是政 治太弱。
12、保持和扩大物质刺激对高薪阶层和富裕农民阶层有利。第27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苏联宪法不仅仅是宣布劳动者有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育权利,年老、患病及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保证的权利,而且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这些权利。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就创造了保证劳动者实际享受各种权利的牢固的经济基础。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就表现在这里。
毛主席评论说,苏联有个高薪阶层,在农村中还有富裕农民阶层。对这些人来说,保持和扩大物质刺激,对他们是有利的,取消物质刺激对他们不利,他们就会进行抵抗。
(五)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
1、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第475、18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前提是:用适当的方法把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使从事生产的工人和企业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必须实行物质奖励来提高工作者的熟练程度。社会主义企业中的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毛主席评论说,这本书在谈到物质利益的时候,不少地方只讲个人的消费,不讲社会的消费,如公共的文化福利事业。这是一种片面性。我们农村的房屋还很不像样子,要有步骤地改变农村的居住条件。我们居民房屋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房屋,主要应当用集体的社会的力量来搞,不应当靠个人的力量。社会主义社会,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彻底采用经济核算,彻底运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把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同社会生产的利益结合起来,在争取国家工业化的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评论说,“彻底”两字,带来个人主义危险。这本书在不少地方只讲个人消费,不讲社会的消费,不讲公共的文化福利事业。这是一种片面性。
2、社会主义社会消费资料包括个人财产和公共财产。第331,33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所有权普及于他们的劳动收入、储蓄、住宅、家庭日用品、个人消费品及其他日常设备。
毛主席评论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归劳动者享受的消费资料,一部分是个人财产,一部分是公共财产,如文化教育、公共医疗、体育等设备,以及如像西湖这样的游览地区。而且,这一部分公共财产,会愈来愈多。当然,这一部分也归劳动者享受,但它不是个人财产。如果把这两部分统统说成是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是不对的。
这里把劳动收入、储蓄、住宅、家庭日用品、个人消费品及其他日常设备等并列起来,不好。因为储蓄等类东西,都是从劳动收入转化过来的。
(六)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工作者是否勤勉决定于政 治觉悟的高低。第43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一个工作者如果具有高度技术或更为勤勉和积极主动,他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在同样的条件下创造出较多的产品。这就是说,生产工作者的报酬也不可能一样,而应当符合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不然,对于劳动者就不会有提高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刺激作用。
毛主席批注:这个原则对。
毛主席评论说,工作者是否更为勤勉、积极、主动,决定于政 治觉悟的高低。有的人文化技术水平高,可是不勤勉,不积极主动;另外一些人文化技术水平虽然低些,可是更为勤勉,积极主动。原因就是前一部分人觉悟低些,后一部分人觉悟高些。
(七)“彻底实行按劳分配”,带来个人主义危险;我们的工资制度,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
1、“彻底实行按劳分配”,带来个人主义危险。第183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关于经济核算的论述时,针对教科书“彻底采用经济核算,彻底运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把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同社会生产的利益结合起来”的论断,毛主席说,“彻底”两字,带来个人主义危险。
2、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第198—19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利用各种形式的工资制,反对平均主义,这些刺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毛主席评论说,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
(八)教育人民,要把个人的、局部的、眼前的利益,服从集体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要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而努力奋斗。
1、公私兼顾,先公后私。第57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从1953年起,社会主义农业加快了发展速度,这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结果,是(单字替换)和政府为加强集体农庄和庄员对发展集体农庄生产的物质刺激而采取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措施的结果。
毛主席评论说,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
2、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第43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付给职工劳动报酬、分配集体农庄收入、组织经济核算、规定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等等的时候,物质利益的原则得到极广泛的应用。
毛主席评论说,物质利益也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应当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他们现在强调的是个人、暂时、局部的利益,不强调集体、长远和全局的利益。
3、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第807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说,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像他们那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不能把人引向“一个爱人,一座别墅,一辆汽车,一架钢琴,一台电视机”那样为个人不为社会的道路上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只看到足下,不想到前途,不想到远景,那还有什么千里旅行的兴趣和热情呢?
4、缩短工作日和免费分配。第52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苏联工人的实际收入比革命以前增加这么多,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苏联的工作日比革命前的俄国大为缩短,因此工人得到的每一工时的工资就较高。
毛主席评论说,关于缩短工作日的问题。鞍钢有的生产单位,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三班制改成四班制,六小时比八小时的效率还高一点。原因是精力更集中。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在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资产阶级曾经做过调查,证明八小时工作比更多时间的工作,效率更高,这样对资本家更有利,他们也就赞成了。
教科书最近的增订本,加了免费分配的意思,并且说这部分会愈来愈扩大。这个意思好。这种免费分配,具有共产主义的性质。
5、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第180,18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苏联在极短的历史时期内建立重工业,就要求苏联人民在初期忍受一定的牺牲。苏维埃国家把大量资金用于发展重工业,因而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内以高速度发展人民消费品的生产,从而在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上造成了困难。
毛主席评论说,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6、学文化,学技术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第50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这是劳动者的熟练技能所应得的。这就刺激劳动者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促使非熟练工作者不断上进,以便进入熟练工人的行列。这个意思就是说,为了多挣钱,就来学文化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人进学校,学文化,学技术,首先应该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工业化,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集体利益,而不应该是为了得高工资。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