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学鉴赏>> 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第十回 奸佞当道昏庸腐败多误国 收复台湾后世齐颂民族魂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09月2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中国历史上,有个较大的贪官名叫和玙。清朝嘉庆皇帝抄他家时,查出他贪污的财宝值白银八亿多两,抵得上朝廷的十年收入。故有“和玙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
  话说明王朝统治越来越腐败,边防也越来越松驰。在我国东北女真族一支——建州女真趁机扩大势力,开始强大起来,他们领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贵族家庭。祖父觉昌安和他父亲塔克庄,都是建州的女真贵族,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的官员。努尔哈赤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练得一身的武艺。10岁那年,母亲死去,他的继母待他不好。努尔哈赤不得不离开家庭。和当地的小伙伴一起,在莽莽林海里打猎,挖人参和松子,拣蘑菇,然后把这些山货带到抚顺去卖掉,挣钱过活。抚顺的集市很热闹,女真人常在那里用山货跟汉人交换铁器、粮食、盐和纺织品。努尔哈赤在抚顺接触了很多汉人。学会了汉文。他还挺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一类小说。
  建州女真有好几个部落,互相攻杀。明朝总兵李成梁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来加强统治。努尔哈赤25岁那年,建州女真部有个士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带引明军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觉昌安得到消息,带着塔克庄到古勒塞去探望孙女。正碰上明军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和塔克城在混战中被明军杀害。
  努尔哈赤痛哭了一场,葬了他的祖父、父亲。但是想到自己的力量太小,不敢得罪明军,就把一腔怨恨全集中在庄堪外兰身上。他跪到明朝官吏那里说:“杀死我的祖父、父亲是尼堪外兰,只要你们把尼堪外兰交给我,我也就甘心了。”明朝官吏只把他祖父、父亲的遗体交还他,但不肯交出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满腔愤怒回到家里,翻出了他父亲留下的13付盔甲,分发给他手下兵士,向土伦城进攻。努尔哈赤英勇善战,尼堪外兰不是他的对手,狼狈逃走。努尔哈赤攻克了土伦城,继续追击,趁机又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
  尼堪外兰东奔西蹿,最后逃到了鄂勒珲(今齐齐哈尔附近),请求明军保护。努尔哈赤也追到那里。明军看他不肯罢休,怕因此引起战争,就让努尔哈赤杀死了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灭了尼堪外兰,声势越来越大。过了几年,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就引起了女真族其他部的恐慌。当时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有个叶赫部最强。公元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九个部落,结联盟,领兵三万、分三路进攻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听说九部联军进攻,事先做好迎战准备。他在敌军来路上埋伏了精兵,在路旁山岭边安放了滚木石块。一切安排妥当,他就安安稳稳地睡起觉来。他的妻子看了很着急,把他推醒,问他:“九部兵来攻打,你怎么睡起觉来,难道你真的给吓糊涂了?”努尔哈赤笑笑说:“如果我害怕,就是想睡也睡不着。”第二天,建州派出的探子回报,说敌兵人数太多,将士们听了也有点害怕。努尔哈赤就解释说:“别害怕,现在我们占据险要地形,敌兵虽然多,不过是群乌合之众,一定互相观望。如有哪一个领兵先攻,我们就杀他一二个头目,不怕他们不退。”九部落军到了右勒山下,建州兵在山上严阵以待。先派出100骑兵挑战。叶赫部一个头目冲来,马被木桩绊倒,建州兵上去把他杀了。另一个头目看到这情景也吓昏了。这一来,九部联军没有统一指挥,四散逃窜,努尔哈赤乘胜追击,击败了叶赫部。又过了几年,基本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把女真人编为八个旗。旗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军事组织。每旗下面有许多牛录、一个牛录300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打仗。这样既推动了生产,又加强了战斗力。为了麻痹明朝,他继续向明朝进贡称臣,明朝廷认为努尔哈赤态度恭顺,封他为龙滤将军。他还多次到北京,亲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虚实。公元1616年,他认为时机成熟,就在八旗贵族拥护下,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附近)即位称汗,国号大金。为了跟过去的金朝区别,历史上把它称为后金。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二万人马进攻抚顺。他先写信给明军抚顺守将,劝他投降。守将李永芳一看后金军来势凶猛,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后金军俘获了人口,牲畜30万。明朝的辽东巡抚派兵援救抚顺,也被后金军在半路上打跨。努尔哈赤命令毁了抚顺城,带着大批战利品,回到赫图阿拉。消息传到北京,明神宗大怒,决定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讨伐后金。杨镐经过一番紧张的调兵遣将,才集中了十万人马。公元1619年,杨镐分兵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赫图阿拉。中路左翼是山海关总兵杜松;中路右翼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为了扩大声势,号称47万。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全局。
  那时候,后金八旗军兵力,合起来不过6万多,一些后金将士得到消息,不免有点害怕,来找努尔哈赤,要他拿主意。努尔哈赤成竹在胸地说:“别怕,管他几路来,我就是一路去。”经过侦察,努尔哈赤得知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力,已经从抚顺出发打了过来,他就集中兵力,先对付杜松。杜松是一员身经百战的名将,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杜松想抢头功,不管气候恶劣,急急忙忙冒雪行军。他先攻占了萨尔浒(公辽宁抚顺东)山口;接着分兵两路,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带了另一路精兵攻打后金的界藩城(公新宾西北)。
  努尔哈赤一看杜松分散兵力,心里暗暗高兴,集中八旗的兵力,一口气攻下萨尔浒的明军大营,截断了杜松的后路,接着又急行军援救界藩。正在攻打界藩的明军,听到后路被抄,军心动摇。驻守在界藩的后金军从山上居高临下的压下来,把杜松军杀得七零八落。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赶到,把明军团团围住。松杜左右冲杀想妄突围,突然一箭飞来,正中他的头部,杜松从马上栽下来死去。剩下的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路人马先覆灭了。
  北路的马林从开原出兵,刚刚到离开萨尔浒40里的地方,得到杜松兵败的消息,吓得连忙转攻为守,就地依山,扎了营垒,挖了三层壕沟,准备防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力从界藩马不停蹄地赶来,攻破明军营垒。马林没命地逃奔,才回到开原。第二路明军又被打散了。
  坐镇沈阳的杨镐,正在等待各路明军的捷报,哪想到一连两天接到的竟是两路人马覆灭的坏消息,把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才知道努尔哈赤的厉害,连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立刻停止进军。
  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本来胆小,行动也特别缓慢。接到杨镐命令,急忙撤退。山上的后金巡逻兵,远远望见明军撤退,大声鼓噪,明军兵士以为后面有大批追兵,争先恐后地逃跑,自相践踏,也死了不少。
  剩下的一路是南路军刘键。杨镐发出停止进军命令的时候,刘键军已经深入到后金军阵地,各路明军的失败情况,他一点也不知道。刘键不明军中的出名猛将,他使用一把120斤的大刀,运转为飞,外号呼“刘大刀”。刘键军军令严明,武器火药也多,进入金兵阵地后,连破几个营寨。
  努尔哈赤知道刘键骁勇,不能光靠拼硬仗。他选了一个投降过来的明兵,叫他冒充杜松部下,送信给刘键,说杜军已经到了赫图阿拉城下,只等刘军去会师攻城。
  刘键接到杨镐命令,不知道杜松军已经覆灭,信以为真,他怕被杜松独得头功,下令火速进军。这一带道路险狭,兵马不能够并行,只好改为单列进军。刘键带兵走了一阵,忽然杀声四起,漫山遍谷都是后金伏兵,向明军杀来。刘键正在着急,努尔哈赤又派一支后金兵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帜,装扮成杜松军队来接应。刘键毫不怀疑,把人马带进假明军包围圈里,后金兵里应外合,四面夹攻,明军阵势大乱。刘键虽然勇敢,挥舞大刀,杀退了一些后金兵,但是,毕竟寡不敌众,他左右两臂都受了重伤,终于倒下。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5天时间,杨镐率领的10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文武将官死了30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大伤元气,后金步步进逼,过了两年,努尔哈赤又率领大旗军,接连攻占了辽东重要据点沈阳和辽阳。
  公元1625年3月,努尔哈赤把后金都城迁到沈阳,把沈阳改为盛京。打那以后,后金就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胁。
  正当明王朝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在江苏江阴地方有个青年,不满朝廷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谋求做官,却立志游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往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偷地看,看到出神的时候,情不自禁地眉飞色舞。
  十几岁那年,他的父亲死去。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
  但是他想到母亲已经老了,家里没人照顾,没敢提这件事。他的心事终于被母亲看出来了。当母亲了解到他有这样的愿望,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一顶远游冠。有了母亲的热情支持,徐霞客的远游决心更加坚定了。
  徐霞客在他22岁那年,开始离家外出游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洞、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们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老母亲死了,徐霞客就把他全副精力扑在游历考察的事业上。在他50岁那年,他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他花了整整4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来到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河。有一次,他在翻越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猿猴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达到了洞口。又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听说当地有个度叶洞,洞里有神龙或者精怪。他出了高价雇个当地人作向导,进洞考察。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是什么人,当他知道徐霞客是个普通百姓读书人的时候,向导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们以为你是什么法师,才敢跟你一起进洞,原来是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徐霞客并不罢休,带着他的仆人举起火把进洞。村里的百姓听说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徐霞客在洞里考察很久,一直到火把快要烧完了才出来。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说:“我们等了好久,以为你们一定被妖精吃了呢!”徐霞客漫游西南的时候,除了随身一个仆人外,还有一个名叫静闻的和尚和他们作伴。有一次,他们在浙江乘船的时候,遇到了强盗,他们的行李财物被抢劫一空,静闻和尚因为受伤,在半路上死去。到最后,连他随身的仆人也离开他逃走了。但是,这些挫折都没有动摇他探索自然的决心。
  徐霞客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出现了过去从没有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山民江是长江的上游。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鸾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详细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不但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宝贵的文献,还称得上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再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100万起义军,渡过黄河,兵分两路,势如破竹,到了这年三月,两路大军会师,攻克北京。在义军猛烈攻城的第二天晚上,崇祯帝登上煤山(在皇宫孔石,今北京景山)上,往四周一看,只见火光映天,知道势形危急,跑回宫里,拚命敲钟,想召集官员来保护他。等了好久,连个人影儿也没有。这时候,他才知道末日到来,又回到煤山,在寿皇亭边一棵槐树下上吊自杀。统治中国277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消息传到明王朝陪都南京,南京的大臣们一片慌乱。他们立一个逃到南方的皇族朱由崧做皇帝,建立政权,历史上把它叫做南明,把朱由崧称为弘光皇帝。
  朱由崧是个极端迷恋酒色、昏庸无能的人,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一批余党,操纵南明政权,过着荒淫无道的生活,根本没想抵抗清兵。
  南明政权兵部尚书史可法,本来不赞成朱由崧做皇帝,为了避免内部冲突,才免强同意。之后史可法主动要到前方统率军队。
  那时候北岸有四支明军,叫做四镇。四镇将领都是专横跋扈的人。他们割据地盘,互相争夺,放纵兵士残杀百姓。史可法在南方将士中威信高,他到了扬州,那路将领不得不听他的号令。史可法亲自去找那些将领,劝他们不要互相残杀。接着,又把他们分到在扬州周围驻守,自己坐镇扬州指挥。史可法做了督师,严于律己、跟官兵一样同甘共苦。这年大年三十夜,将士们吃完年饭都休息了,史可法在官府批阅公文,直到深夜,他感到疲倦,把值班的厨子找来,要他炒点菜下酒。
  厨子回报说:“遵照你的命令,今天厨房里的肉全都分给将士过节吃了,现在一点下酒菜也没有。”史可法说:“那就用盐和酱下酒吧。”第二天早晨,扬州文武官员按惯例来到督师衙门议事,不料,天早已大亮,督师还没开门。知府说:“督师平日操劳过度,今天难得多睡一会儿。”说着他把打更的人找来,要他重复打四更梆鼓(四更即天没亮时)。
  史可法一觉醒来,天早已经大亮,侧耳一听,打更人还在打四更,不禁勃然大怒,把兵士找来说:“是谁在那里乱打更鼓,违犯我的命令。”兵士把知府的吩咐如实说了,史可法才没说话,赶快接见官员,处理公事。
  没过多久,清军多铎带领军队南下,史可法指挥四镇将领抵抗,打了些胜仗。这时,南明内部却起了内讧。驻守武昌的明军将领左良玉为了跟马士英争权,带兵进攻南京。马士英怕得要命,急忙将江北四镇军队撤回,对付左良玉。还用弘光帝名义要史可法带兵回南京保护他。
  史可法明知清军压境,不该离开。但是为了平息内争,不得不带兵回南京,刚过长江,知道左良玉已经兵败。他急忙回江北,清军已经兵临扬州城。
  史可法发出紧急檄文,要各镇将领集中到扬州守卫。但是,过了几天,竟没有一个发兵来救。史可法知道,只有依靠扬州军民,孤军奋战了。
  清军到了扬州城下,多铎先派人到城里向史可法劝降,一连派了五个人,都被史可法拒绝。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把扬州城紧紧包围起来。扬州城危急万分,城里一些胆小的将领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个总兵和一个监军背叛史可法,带着本部人马,出城向清军投降。这一来,城里的守卫力量就更弱了。史可法把全城官员都召集起来,勉励他们同心协力,抵抗清兵,并且分派了守城任务。他分析一下形势,认为西门是重要的防线,就亲自带宾防守西门,将士们见史可法坚定沉着,都很感动,表示一定要和督师一起,誓死抵抗。
  多铎命令清兵没日没夜地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奋勇作战,把清兵的进攻一次次地打回去。清兵死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形势越来越危急了。多铎下了狠心,开始用火炮攻城。他探听到西门防守很严,又是史可法亲自防守,就下令炮手专向西北角轰击。炮弹一颗颗在西门口落下来,城墙渐渐塌下来,终于被轰开缺口。
  史可法正在指挥军民抢堵缺口,大批清军已经蜂涌着冲进城来。史可法眼看城已经没法再守,拔出佩刀往自己脖子上抹。随从的将领们抢上前去抱住史可法,把他手里的刀夺了下来。史可法还不愿走,部将们连推带拉把他保护出小东门。这时,有一批清军冲过来,看见史可法穿的明朝官员的装束,就吆喝着问他是谁。
  史可法怕伤害别人,就高声说:“我就是史督师,你们来杀我吧!”公元1645年4月,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多铎因为清军攻城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竟灭绝人性地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连续了十天才结束。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大屠杀之后,史可法的养子史陆威进城寻找史可法的遗体。因为尸体太多,天热又都腐烂了,怎么也认不出来,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过的袍子和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这就是到现在还保存的史可法的“衣冠冢”。
  扬州失守后几天,清军攻破南京。南明政权的官员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弘光帝政权被消灭了。
  清兵继续南下,还颁发一道剃发令,强迫百姓在十天内,改依法人的唱殿,一律剃掉前半部头发,留下一条辫子,违抗命令的处死,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来,更加激起了江南百姓的反抗情绪。江阴军民在典史(县衙里的一种小官)阎应元的率领下,顶住20多万清军的重重包围,坚守了80多天。城里男女老少,没有一个投降。清军死伤惨重。嘉定军民坚持抗清斗争三个月,被清军屠城三次,牺牲两万多人。历史上把这次惨案称作“嘉定三屠”。
  话说弘光帝政权瓦解后,东南沿海一带抗清力量继续作战。公元1645年6月,明朝官员黄道周、郑芝龙在福州另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即位,历史上称为隆武帝。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权以后,大臣黄道周是个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帮助隆武帝出师北伐,但是,兵权掌握在郑芝龙手里,他一心想保存实力,不愿出兵。过了一年,清军进兵福建的时候,郑芝龙贪图富贵,就抛弃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权也灭亡了。
  郑芝龙有个儿子叫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当时是个才20岁的青年将领。
  郑芝龙投降清朝的时候,郑成功苦苦劝阻他的父亲。后来,眼看他父亲执迷不悟,气愤之余,就单独跑到南澳岛,招募了几千人马,坚决抗清。清王朝知道郑成功是个能干的将才,几次三番派人劝降,都被郑成功拒绝。清将又派他弟弟带了郑芝龙的信劝他投降,他弟弟说:“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父亲的性命难保。”郑成功坚决不动摇,写了一封回信,跟郑芝龙绝交。
  郑成功兵力渐渐强大起来,在厦门建立了一支水师。他跟抗清将领张煌言联合起来,乘海船率领水军17万人开进长江,分水陆两路进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是,清军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骗他。郑成功中了清军的计,最后打了败仗,又退回厦门。
  郑成功回到厦门,清军已经占领福建大部分地方,他们用封锁的办法,要福建、广东沿海百姓后撤40里,断绝对郑成功的供应,想困死郑成功。郑成功在那里招兵筹饷,都遇到困难,就决定向台湾发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明朝末年,欧洲的荷兰人趁明王朝腐败无能,霸占了台湾的海岸,修建城堡,向台湾人民勒索苛捐杂税。台湾人民不断反抗,遭到荷兰侵略军的镇压。
  郑成功少年时期就跟他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台湾人民遭受到的痛苦,早就想收复台湾。这一回,他下决心赶走侵略军,就下命令要他的将士修造船只,收集粮草,准备渡海。
  恰好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在荷兰军队里当过翻译的何廷斌,赶到厦门见郑成功,劝郑成功收复台湾。他说,台湾人民受侵略军欺侮压迫,早就想反抗了。只要大军一到,一定能够把敌人赶走。何廷斌还送给郑成功一张台湾地图,把荷兰侵略军的军事布置都告诉了郑成功。郑成功有了这个可靠的情报,进攻台湾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要他儿子郑经,带领一部分军队留守厦门,自己亲率25000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攻台湾。这时候,有些将领听说西洋人的火炮厉害,有点害怕。郑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战船排在前面,激励将士说:“荷兰人的红先火炮没什么可怕,你们只要跟着我的船前进就是。”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慌,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和赤嵌(今台南地区)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了很多破船,想阻挡郑成功的船队登岸。
  郑成功叫何廷斌领舵,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驶进了鹿耳门,登上台湾岛。
  台湾人民听到郑军到来,成群结队推着小车,提水壶,迎接亲人。躲在城堡里的荷兰侵略军头目,气急败坏地派了100多名兵士冲来,郑成功一声号令,把敌军紧紧围住,杀了一个敌将,敌兵也溃散了。
  侵略军又调动一艘最大的军舰“赫克托”号,张牙舞爪地开了过来,阻止郑成功军队继续登岸。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他的60多艘战船把赫克托号围住。郑成功的战船小,行动灵活。郑成功号令一下,60多艘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烧,把海面照得通红。赫克托号渐渐沉没下去,还有三艘荷兰船一看形势不妙,吓得掉头就跑。
  荷兰侵略军遭到惨败,龟缩在两座城里不敢应战,他们一面派人到巴达维亚(今爪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说只要郑军肯退出台湾,他们宁愿献上十万两白银慰劳。
  郑成功扬扬眉毛,威严地说:“台湾本来是我国的领土,我们收回这地方,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如果赖着不走,就把你们赶出去。”郑成功喝退荷兰使者,派兵猛攻赤嵌。赤嵌的敌兵还想顽抗,一时攻不下来。有个当地人给郑军出个主意说,赤嵌城的水都是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只要切断水源,敌人就不战自乱。郑成功照这个办法做了,不出三天,赤嵌的荷兰人果然乖乖地投降了。
  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顽抗,等待救兵。郑成功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逼迫他们投降。在围困8八个月之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荷兰侵略军走投无路,只好扯起白旗投降。公元1662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后,灰溜溜地离开台湾。
  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再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朝后,面对明王朝腐败无能的现实,他一心想把明朝灭掉。后来利用反间计,使崇祯帝对他的重臣袁崇焕起了疑心。从此更加速明王朝灭亡的步伐。
  清圣祖玄烨即位后,称康熙帝。公元1662年以后,明王朝虽然彻底灭亡了。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
  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仲明为清南王,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王朝看在眼里。
  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那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一起反了。这三支叛军把南方地盘都占领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三藩之乱”。
  自从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用一个办法叫“博学鸿词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人推荐给朝廷,马上封他做官,这一招果然很灵,不少全国著名的学者、文人应邀到京城,做起官来了。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里做官是丧失气节的事。他们宁愿冒杀头危险,也不愿应召。其中有个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人想推荐他应博学鸿词科,他写信回答说:“我这个70岁的老翁还巴望什么?欠缺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我应召,我只能一死了事。”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就喜欢《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子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几位好友和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21天,因为兵力悬殊,终于失败。
  这时,顾炎武并不灰心,他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是毕竟势孤力单,没有成功。后来,顾炎武遭到他人陷害,被抓起来,严刑拷打,受了很多折磨。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顾炎武知道,在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顾炎武到北方去,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他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籍,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解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加丰富了。
  顾炎武从45岁起,用了20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旅店里。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
  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事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错误,又随时修改;发现和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与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本书被公认为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里,他写了一段精彩的话,他认为社会的道德败坏,就要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
  跟顾炎武同时代的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都是参加过抗清斗争,始终不愿应召到清朝里做官的。他们在学术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清初三先生。
  清王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者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
  公元1711年,有人告发,在斡林官戴各世文集里,对南明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就下令把戴各世扛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300多人。
  因为像这一类型的案子,都是由写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狱”。康熙做了61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个儿子胤鼏即位,这就是清世宗,又叫雍正帝。雍正是个残暴成性,猜疑又很重的人。在他统治时期,文字狱也更加严重多了。像吕留良等这些学者,很多人被满门抄斩。其中有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来。有一次,斡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写成“狴下”,这完全是笔下错误。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挑剔说这“清风”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到了公元1736年,清时乾隆帝连年用兵,军费花费很大;他又六次巡游江南,搞得十分铺张浪费。加上下面的官吏贪污浪费成风,弄得国家渐渐地衰弱下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在京城里流传着一本小说,叫《红楼梦》。开始,人们还弄不清作者是谁,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写书的作者是曹雪芹。
  曹雪芹原来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他的曾祖曹玺曾经得到康熙帝的宠信,被派到南方当江宁织造。江宁是南方富裕的地方,织造是专替皇帝办服装的,是个攒钱的差使。曹玺死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父亲曹滛接替了这个差使,一家三代前后做了六七十年织造官,不用说家产越来越富,成了一个豪门。
  雍正帝即位后,因为皇室内部纠纷,牵连到曹家,雍正帝认为曹家反对过他,不但革了曹滛的职,还下令查抄了他的家。那时候曹雪芹是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懂事,看到家庭遭到这样大的灾难,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父亲丢了官,在江宁呆不下去,只好回到北京老家,生活越来越穷,家庭的灾难又接二连三地发生。到后来,父亲曹滛也死了。曹雪芹的生活更加困难,他只好搬到北京西郊,在几间简陋的屋子里读书。有时候,连粮食也不够吃,只好喝点稀粥充饥。
  曹雪芹住在郊外,环境变了,接触了一些穷苦百姓,再想起小时候家里的豪华生活,免不了产生许多感触。后来,他决心根据他的亲身体验,写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这就是《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
  在那个贵族家庭里,大多是一些挥霍享受,专讲吃喝玩乐,放债收租的寄生虫。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肮脏堕落。小说的主人公,贾家的公子贾宝玉和他的表姓林黛玉是一对厌恶贵族习气、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在那个环境里,他们想摆脱旧礼教的束缚,根本没有出路。结果林黛玉受尽歧视,害病死去;贾宝玉离家出走;而那个贵族大家庭,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也像腐朽的大厦一样倒塌了。
  曹雪芹用十分深切同情的笔调写了这一对青年男女和一些受压迫凌辱的婢女,又满怀气愤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在《红楼梦》里,有一段“护官符”的故事,就是专门揭露这些官僚和豪门怎样勾结起来欺压百姓的。
  小说里的贾府有门亲戚薛家。薛家的公子薛蟠,因为跟别人争夺一个婢女,行凶打死了人。被害人的仆人告到应天府,知府贾雨村正想派人到薛家去捉拿凶犯,他的随身仆人暗示他不要这样做。退堂以后,贾雨村把仆人留下,问他为什么阻止捉拿凶犯。那仆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上面抄写民间流传很广的一首叫做《护官符》的歌谣。
  贾不假,向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雨村听不懂。经仆人一解说,才知道南京地方,有四家豪门大族:贾家是皇亲国戚,史家和王家都是金陵(即南京)的大官僚;“雪”和“薛”同音,指当地一家富商薛家。这四家结成亲戚,互相勾结,势力大得没法说。当官的要想保住官职,就不能得罪这四家豪门。仆人提醒贾雨村说,这次杀人的凶犯正是薛家公子,要是触犯了他们,不但要丢掉官职,只怕性命也难保住。
  贾雨村听了仆人的话,吓得一大跳,马上打消了捉拿凶犯的念头,还按照仆人献的计,把被打死的人说成是急病死去。一桩人命案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了结了。
  曹雪芹花了十年时间,在北京西郊写这部小说,辛劳和疾病把他折磨得十分衰弱,当他写完80回的时候,他的一个心爱的孩子得病夭折。曹雪匠受不了这个打击,终于放下了他没有完成的著作,离开了人世。
  曹雪芹死后,他的小说稿本经过朋友的传抄,渐渐流传开来。许多人读了这本小说,又是赞赏,又是感动。但是对这样杰作没有全部完成,总觉得是件十分可惜的事儿。后来,又有个文学家高鹗接着续写了后40回,使《红楼梦》成了一部结构完美的小说。
  这部不朽的著作,直到现在,从国内到世界各国,都有许多学者研究,考证这部伟大著作,人们把这门学问称做“红学”。再说说清朝一个大贪官和玙的故事。
  乾隆做了60年的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胜利。他觉得志满意得,骄傲起来,把自己称做“十全老人”。他越来越喜欢听颂扬的话,于是,就有人用讨好奉承的手段取得他的宠信,掌握了大权。
  有一次,乾隆帝准备出外巡视,叫侍从官准备仪仗。官员一下子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急得不知怎么才好。乾隆帝十分恼火,问:“这是谁干的坏事!”官员们听到皇帝责问,吓得张口结舌。有一个青年校尉在旁边从容不迫地说:“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责任。”乾隆帝侧过脸一看,那个校尉眉清目秀,态度镇静。乾隆帝心里高兴,把追问黄盖的事也给忘啦,问他叫什么名字。那青年校尉回答,名叫和玙。乾隆帝又问他的家庭情况,读过哪些书,之后就宠信了他。和玙是个非常伶俐的人,乾隆帝要什么,他件件都办得十分称心;乾隆帝要听好话,和玙尽说些顺耳的。日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玙当作亲信,和玙也步步高升,不出十年,从一名侍卫升到大学士。后来,乾隆帝还把他女儿和孝公主嫁给和玙的儿子。和玙跟皇帝攀上了亲家,那权势就甭提有多大了。再加上乾隆年老体衰,朝政大事都自然落到和玙的手里了。
  和玙掌了大权,别的大事他没心思去管,却专心搜刮财富。他不但接受贿赂,而且公开勒索;不但暗中贪污,而且明里掠夺。地方官员献给皇帝的贡品,都要经过和玙的手,和玙先挑最精微的希罕的自己留着,挑剩下来的,再送到宫里去。好在乾隆相信他,从不查问,别人即使看见了,也不敢告发,他的贪心就越来越大了。
  有一回,有个大臣叫孙士毅,从南方回到北京,准备朝见乾隆帝,正巧在宫门口遇到了和玙。和玙一见孙士毅手里拿着一只盒子,就问:“你手里是什么东西?”孙士毅说:“没什么,是一只鼻烟壶。”和玙走上前去,不客气地把盒子抓在手里,打开一看,那只鼻烟壶竟是用一颗大珠子雕刻出来的,和玙拿在手里,看了又看,嘴里连声啧啧称赞,嘻皮赖脸地说:“好宝贝!就当送给我,怎么样?”孙士毅慌忙说:“哎,不行啊!这件宝贝是准备献给皇上的,昨天已经奏明皇上了。”和玙脸色一沉,把珠壶往孙士毅手里一塞,冷笑着说:“我不过跟你开个玩笑,何必那样寒酸相?”孙士毅把那只珠壶献给乾隆帝。过了几天,他又跟和玙碰在一起,只见和玙得意洋洋地说:“我昨天也得到一件宝贝,你看看,能不能跟您上次进贡的那只相比?”孙士毅走过一看,原来就是他献给乾隆帝的那只珠壶。孙士毅随口应付了几句,心里想这件宝贝怎么会落到和玙手里,一定是乾隆帝赏给他的,后来,他偷偷打听,才知道和玙买通太监从宫里偷出来的。
  和玙利用他的地位和权力,千方百计搜刮财富,一些朝臣和地方官员,知道他的脾气,就尽量搜刮珍贵的珠宝去讨好和玙。大官压小吏,小吏又向百姓层层压榨,百姓的日子自然就越来越难过了。
  乾隆帝做了60年皇帝后,传位给了太子颙琰,就是清仁宗又叫嘉庆帝。嘉庆帝在他做太子的时候,就知道和玙干了许许多多贪赃枉法的事,对他早就愤恨在心。他即位三年后,乾隆帝一死,嘉庆帝马上把和玙逮捕起来,叫他自杀;并且派官员查抄和玙全部家产。和玙家产富有,本来是出了名的。但这次查抄结果,还是让大家大吃一惊。长长一张抄家清单里,记载着金银财室,绫■绸缎,希奇古玩,多得数不清,有些珍宝就是皇宫里也没有。粗粗估一下,大约值白银八亿多两,抵得上朝廷的十年收入。称他富能敌国,一点不夸张。后来,听说查抄的东西,全被嘉庆弄到皇宫里了。此后,民间就有人编了顺口溜说:“和玙跌倒,嘉庆吃饱。”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我们再来说说德意志三色旗的故事。德国是黑、红、黄的三色旗。
  德意志民族为什么要把三色旗作为自己的标志呢?原来,在历史上,黑、红、黄三色是德意志民族的统一象征,在16世纪如火如荼的德国民族战争中,就有人高举着三色旗进行WZ起义;而最早擎着这面三色旗起义的,是士瓦本地区的“新教兄弟会”。
  为了反对诸侯强加给农民的苛捐杂税和繁重劳役,农民们被迫起来反造了。公元1524年6月14日,农民们有的举起长矛,有的拿着板斧,有的操着钢叉,有的握着鸟枪,一窝蜂地涌进的爵城堡。他们驱逐了当地的封建统治者,占领了城市,和市民们联合成立了起义的领导组织—“新教兄弟会”。参加新教兄弟会的成员很多是闵采尔的信徒,他们的战斗口号是:“废除封建统治,破坏新有的城堡寺院,消灭除皇帝一人而外的一切统治者。”新教兄弟会的会旗,就是黑、红、黄三色旗。
  在三色旗的指引下,新教兄弟会制订了战斗纲领《书简》,要求坚决推翻现在的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民、工人和城市平民纷纷起来造反。几个月时间,农民军队发展到3500人。
  诸侯和贵族们为保全自己的势力,组成了“士瓦本联盟”,假意同农民军谈判。他们“慷慨地”全部答应农民军的要求,说是只要法庭一判决就生效。
  农民们放下了武器,可是,等待他们的却是成千上万的农民军战士,被带上法庭,接受拷打和“监禁”的“判决!”“上当了!我们上当了!”“我们绝不能放下武器呵!?”农民们又一次高举三色旗聚集起来。他们一下子汇合了四五万人。六支大军分布在方圆几百公里的土地上。起义的怒火,在士瓦本整个地区熊熊燃烧,准备向诸侯和贵族发起总攻。就在这紧要关口,被法庭抓去的农民,都全部被释放回来。士瓦本的贵族联盟提出了特鲁赫泽斯公爵作为代表,同农民军进行谈判,同时还提出谈判日期为公元1525年4月2日。吃过谈判苦头的农民们,是不会再会上当的。但是,一下子聚集起来的四五万人,想法各式各样,特别是春耕季节即将来临,农民们都想早日结束战争回家种田。因此农民军就同意谈判。
  3月6日和7日,六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一起集会,决定在谈判中提出12个条件,主要是:废除教会强加给农民的“什一税”;牧师由农民选举;废除农牧制;减轻租税和徭役;把封建主侵占的草地、森林、牧场还给农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条款》。他们天真地认为,上一回《书简》中提出要推翻封建制和教会,贵族们不可能答应;《十二条款》并不推翻现存制度,贵族们一定会同意。
  离开谈判的日子只有两天了。不料,就在三月的最后一天,突然响起了大炮的齐鸣声。原来,特鲁赫泽斯么爵指挥的一万雇佣军,已向农民军猛扑过来了。六支农民军是分散在六处的。公爵现在进攻的是森林里的一支。他想,趁别的农民军还没提防他进攻的时候,来一个闪电式的偷袭。于是,他把雇佣军悄悄地转移到平原上来。
  4月4日,公爵带了雇佣军突然袭击平原上的农民军,出其不意地把那支农民军的领袖抓走了。正当公爵他们要回过来进攻森林里的农民军时,博登湖的农民军及时赶到。公爵四面受敌,遭到前后夹攻。诡计多端的公爵被弄得走投无路,于4月15日败退撤走。
  4月17日,又有两支农民军赶来。公爵又是四面受敌,无法脱身,被迫在协定书上签字。
  协定书签订后,农民军许多战士没等到自己的领袖回到队里,就一哄而散。这是因为,春耕的日子到了,他们所焦心的,毕竟是自己的土地和家庭。
  这一来,使特鲁赫泽斯公爵又一次摆脱了困境。他马上命令雇佣军到士瓦本以北的法兰克尼亚去,镇压那里的农民军。公元1525年7月,他再回过来,对士瓦本地区已经分散回家的农民军战士,进行了血腥镇压。
  历时一年多的士瓦本农民起义终于失败了。农民军的战士成批成批被杀害。但是,作为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的标志——黑、红、黄三色组成的旗帜,却一直飘扬在德意志大地的上空。
  在历史长河中,为反对侵略少女贞德英勇抗英的故事也给后人许多教益。
  在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法国差不多收复了全部失地。可是好景不长,国王查理二世死后,继承他的查理六世患了精神病,不能治理国家。于是两个封建集团争夺政权,互相混战,其中失败的一方竟公开与英国勾结。英王乘机又于公元1415年8月,率领6万大军进攻法国,迅速占领了法国北部和巴黎。法国王子查理率领一部分军队退到南方。从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1428年10月,英军向南进军。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是通往南部的门户。这里一旦失守,法国南方就有全部沦陷的危险。
  公元1429年4月的一天,卫士向查理王子报告说,有一个姑娘要求接见。而且非要查理接见不可,并说她是为解救奥尔良之国而来的,这个姑娘就是贞德。
  贞德生长在法国香槟和洛林交界处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早在她童年时代,法国半壁山河已沦陷于英军铁蹄下,她亲眼看到了英国侵略者蹂躏自己家乡的暴行。15岁那年,她参加了游击队,在战斗的烈火中,逐步锻炼成为一个出色的指挥员。她听到奥尔良城被围,连忙赶来求见王子,要求在他带兵去解围。她不仅向查理反映了游击队和广大人民要求赶走英国侵略者的迫切心情和高昂士气,而且还详细谈了他解围的计划。
  不满20岁的贞德,接受了王子的委任,当上了解救奥尔良的指挥员。为了作战方便,她扮成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千军队,向奥尔良进军。一路上,有许多农民和城市平民拿着大刀、长矛,参加了她的队伍;还有不少人自愿为部队运送粮草和弹药。不久,部队便接近了奥尔良城。
  远远望去,英军已把奥尔良城像箍桶似地围住。环绕着城墙,修筑了许多碉堡,把城门全部封锁起来。贞德仔细地观察了敌阵,一方面派人同城内守军取得联系,一方面做好战斗部署,随后给英国王写了一封信。信中要求英军释放俘虏,与法军和平谈判并撤出法兰西及赔偿法国损失等。
  英王对贞德的信置之不理。几天以后,贞德下令向奥尔良英军进攻。她不畏艰险,身先士卒,带领军队夺取了城外一个又一个碉堡。在战斗中,她受了伤,因流血过多,昏了过去。士兵们把她抬下火线,进行抢救。这时,战场上又响起了嘶杀声。贞德惊醒过来,忍住剧痛,忽地站起来,骑上马,又冲上战场在贞德的带领下,法军英勇顽强地浴血奋战,最后终于打败英军,夺回了奥尔良。当贞德骑在马上,手持战旗,带领部队雄赳赳开进城内的时候,人们欢声雷动,整个奥尔良城都沸腾起来了。
  从此,贞德的名字传遍法国各地,人们称她为“奥尔良”的女儿。历史的长河永远奔腾、永远向前。紧接下来的,就是东方帝制的崩溃,就是西方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世界两大敌对阵营的冷战时期。这期间一切都有了飞跃,科学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学艺术的,人类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理性、更加知道自身存在的理由。因此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了世界一体化的呼声——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发展。历史在延续着,永远地。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