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不 “‘厚’此‘薄’彼”?
【以稿换稿 】 作者:夏传寿 发布:2016年07月15日 阅读: 次
“自本报发出‘邀您当总编’向百万读者征集改版建议活动以来,读者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每天报社都要收到几百封信件和大量的来电。记者粗略统计已经有过万个‘金点子’……除了南京本地读者在关注金陵晚报外,安徽、河北、武汉、北京、广州、深圳等外省市的热心读者也纷纷来电来信出点子,想创意。安徽当涂一中的夏传寿说,《金陵晚报》在南京周边地区发行量都挺大,建议开辟“左邻右舍”的栏目,让南京以外的读者都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新闻。”
上面一段文字摘自八年前《金陵晚报》上的一则新闻述评。值得欣慰的是笔者的“点子”很快被贵报采用了,而且这个“左邻右舍”(现名“都市圈”)范围越来越大,深受周边地区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我和老伴的户口虽随儿子迁到了南京,可我们老两口还是喜欢在生活惯了的老家小城居住。早饭后上街买菜回来,常常是一手拎着菜,一手拿份在报刊亭买的报纸,美其名曰“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可时光流逝,如今在我们这儿买的报纸分量越来越少,从当年没有广告版,到现如今连B版内容也没有了。贵报在南京是四五十版一大摞,到我们这儿就剩A版24版薄薄6张纸。
承蒙厚爱,笔者时不时有“豆腐干”在贵报资深板块“评论和来信”和后起之秀“延龄巷”等栏目发表。老朽有个传统习惯,就是发了拙作或报道了我的纸质报刊,我都要想方设法求取样刊珍藏纪念。因为拙作亮相的报刊较多,而且不少报刊都寄送样刊,所以自己没有必要一一订阅许多。于是像《金陵晚报》这样不寄样刊的,一旦知道发有我的文章,立马去零售。
遗憾的是,现在的《金陵晚报》,我辛辛苦苦上街买来,却找不到我的“豆腐干”了。于是,渐渐地也就不去买了。
贵报大量删减在外地发行的报纸版面,是出于节约,还是别的什么,我真的不明就里。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我觉得都有些不近人情,得不偿失。南京是大都市,是博爱之都,《金陵晚报》不单单是金陵人喜欢,所以在报纸的发行上是不是不要如此内外有别,“厚”此“薄”彼呢?
我不揣冒昧地对老朋友把心里话说出来,由衷地希望这番话能像当年我的“点子”一样幸运,被你们采纳。我期待着!
【来源:夏传寿老师的QQ空间授权转载】
- 上一篇:京华时报,你怎么能这么说话!
- 下一篇:“只需不到……”是病句!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