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一、原理来源
“破窗效应”是法国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单字替换)o)于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二、原理释义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三、原理运用
我们要阻止破窗效应,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单字替换)的建设、管理、监督,若要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一定要靠法规制度,而且要从严从紧、强势强压,绝不以问题小而姑息。凡是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都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坚决做到不留“暗门”、不开“天窗”。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