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读书:意义在书外
【以稿换稿】 作者:张涛甫 发布:2013年01月16日 阅读: 次
官员读书,本不该是一个问题。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的优雅传统。曾多时,读书是为官的敲门砖。传统中国的科举取士为读书人进入庙堂打开了制度通道。那些有读书能力的人才能获得为官的通行证。像范进、吴敬梓之类的科场失意者,只能被挡在庙堂之外。“学而优则仕”的官员,进入官场,自然也会延续着读书的习性。因此,在传统中国的官场上,尤其是在文官制度坚挺的时代,不读书问题应是一个伪问题。
但是,在眼下中国社会,官员们读书俨然成了一个真问题。《人民论坛》杂志曾做了一个关于党政干部阅读状况的调查,在“每周读书时间”的问卷中,33.4%的受访干部答曰0-3小时,27.6%的为3-6小时。也就是说,在一周之内,有6成以上官员读书的时间竟不到6个小时。这里还不考虑官员们在有限读书时间内究竟读的是什么书。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日理万机”的官员个个都成书呆子,手不释卷,坐拥书城,成为文化GDP的主要贡献者,但在官场出现大面积的不读书现象,也是不正常的。眼下,“读书无用论”虽然没有明火执仗地又写在官场门楣上,但它甚为流行。流风所及,影响远于官场之外。官员毕竟不同于一般黎民百姓,他们属于中国社会精英阶层,其行为举动具有显性的示范效应。眼睁睁地看着公仆们举止粗俗,斯文扫地,雷人雷语不断刷新公众的围观记录,人们心里该作何感想?
为什么在官场中流行“读书无用论”?因为读书不是“硬约束”,不是官场的“规定动作”,而是一种“软约束”、“自选动作”。如今的官员们很忙,但功夫在书外。很多官员忙于公务,忙于钻营,忙于应酬,忙于实打实的“硬指标”。如果在哪一块有缺项,就是实实在在的窟窿,若不及时补上,“后果很严重”。相比之下,读书则是一个“软指标”,没有外在的测度标准,依官员个人的旨趣或柔性偏好而定。在功利主义的官场,读书缺乏外部性的激励。读书或者不读书,看上去与官员的政绩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既然读书无用,何苦要有案牍劳形?不读书照样混得如鱼得水,读书的动力何在?失去外部激励,读书自然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相对于那些不读书的,读书的官员该算难得了吧?我看未必,这要看他们读什么,怎样读。既然读书是官员的“自选动作”,他们就有权支配自己的书架,书架上放什么书,床头边翻什么书,应该是官员自己的权利。官员的读书动机,往往受到两大因素驱动:一是趣味,二是利益。趣味有高下,利益有分殊。不同品味的读书趣味,不同方向的利益取向,会影响官员的读书选择。3月19日《人民日报》曾刊文《领导干部该读什么书》,披露贪官的读书菜单与他们的贪腐行为存在相当的关联度。比如,胡长清喜看《肉蒲团》、《金瓶梅》,而辽宁沈阳原副市长马向东钟情于《赌术精选》、《赌术实战108招》。《人民日报》的文章称干部读书不仅是爱好问题,更是严肃的价值观问题。文章在读书与价值观之间作循环论证。读什么书固然重要,怎样读书其实更要紧。在官场的功利主义之风大炽的今天,官员读书往往急功近利,形形色色的成功学、厚黑学、官场小说不断地向官场输送权力秘笈与职场指南。在这种背景下,又有多少官员怀揣纯粹的读书心态享受阅读快乐呢?在世风裹挟下的功利性阅读,会把读书趣味糟蹋掉的。这不仅对官员没什么好处,对社会的污染也很大。你到机场书店去转转,看看书架上畅销的,多是中国精英们钟爱的读物。这些畅销书,多是用欲望书写的东西。
据悉,有关部门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已经第6批了,这批学习书目包括5种图书:《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科学发展主题案例》、《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雷锋》、《幸福就这么简单》。表面上看,有关部门向官员们荐书,似乎解决了官员盲目读书的问题。问题是,这些“规定动作”,究竟有多大效果?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关于考选领导干部面试试题
- 下一篇:“哈佛董事长”王石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