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相信眼泪
【以稿换稿】 作者:王开林 发布:2013年02月08日 阅读: 次
在中国,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单位”概念,一个人进了某个机关某个企业,就意味着他(她)铁定拥有了一份固定收入和若干法定的权利和福利,除非中间另有变故,他(她)将在这个单位一直干到退休。常言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单位就是他(她)的“坑”。不管是“金饭碗”、“铁饭碗”,还是瓷饭碗,总之,这个饭碗是端定了,而且不怕生病(有医疗保障),不怕失业(除非违法乱纪),有道是:一入单位,终身不愁,有了正式工作,就等于此生大局已定。
单位的好处是,能给人一份稳定感和安全感,不必为生计担忧,甚至还可以为子孙谋利;坏处是,在凝固的状态中,许多人的聪明才智被格式化,雄心逐年销蚀,壮志磨灭殆尽,缺少强有力的外部竞争,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危机感,一个人就很可能失去奋斗目标,不思进取。对于那些做定了“萝卜”入错了“坑”的人才而言,单位无异于囚禁雄狮猛虎的樊笼,要多别扭有多别扭,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不少人才为了将就这只绣花弓鞋,把一双好端端的大脚板削成了三寸金莲,行走时颤颤巍巍,美其名为“凌波微步”。全封闭式的机关单位自有其显而易见的弊端——效率低下,人际关系复杂,有力无处使,有才无处用。倘若上司只喜欢俯首帖耳、溜须拍马的奴才,你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
近年来,“下岗”一词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之高足以说明,金饭碗、铁饭碗和瓷饭碗都不再是颠扑不破的了,一旦机关单位精简,企业裁员,部分职工就得告别风水宝地,另谋出路。在此“危机关头”,他们被迫应对严峻的现实,天地之大,要另起炉灶,还真不容易。说他们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点也不算夸张。雄鹰在笼子里关久了,它原先在大自然中辛苦练就的飞行本领尚且会大打折扣,更何况许多人长年依存于某个单位,从一开始就没有练就过硬的飞行本领,这就难怪他们下岗之后会六神无主,茫然失措,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了。
“下岗”与“失业”,只是说法上有差异,实质完全相同,这也体现出单位制式的流风余韵。在西方,失业虽非美事,却也寻常,要么是老板看你不顺眼,炒了你的鱿鱼,要么是你干得不开心,炒了老板的鱿鱼,总之,拍屁股走人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失意之中反而透出几分潇洒来。中国的国情不同,一旦失业,就仿佛天塌地陷,甚至会产生大祸临头的感觉,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低,应对困境的勇气不足,另谋高就的本领不过硬。打个比方,单位是条大船,职工就是上面的船客,他们多半不会游泳,也没想过要去学会游泳,因为有这条大船在,远比铁达尼号更坚固,又不会撞着北大西洋的冰山,船客们从来就无须担忧风险。然而,任何大船年久失修都可能漏水,可能触礁,可能沉没,到那时,不识水性的船客若找不到救生艇,又不会游泳,自然就会猛呛一肚子水,消化不了。
凡事总有两面,下岗对于那些原先在单位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人来说,无疑是迟到的福音,是一次真正的解放,他们的失落感和恐惧感显然要比那些长期在单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小得多,他们泳技一流,有良好的水性,船沉了,他们照样可以游上岸去,不仅毫发无损,而且还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快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下岗后的再就业不仅能检验出一个人竞争力的大小,而且能检验出一个人才智的大小。中国社会在打破一成不变的单位制式后,人才的浪费现象必定会逐年递减,许多业界强人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今时代,机遇蜂拥而至,挑战应接不暇,你若能把握机遇,在一轮又一轮挑战中胜出,就有望步入成功者的行列。天才作诗需要灵感,常人做事需要运气,机遇的出现往往毫无征兆,当它飘忽而至,你可得做好准备,及时把握,莫与它失之交臂,擦肩而过,要不然,你也许会将肠子悔青,甚至抱憾多年。毫无疑问,古往今来,无数的成功者都是抓住了机遇的幸运儿。下岗了,畏缩退避绝对没有出路,怨天尤人同样于事无补,真的勇者和智者将逆风而行,逆流而上,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生活不相信眼泪,下岗失业并不等于下地狱。
【来源:渤海早报】
- 上一篇:与吴晓铃先生一起吃圆鱼
- 下一篇:蟹居人生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