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励志创业>> 运动健康

运动健康

积极心理,积极生活

    】【收藏】  作者: 刘翔平 曾祥龙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心理学自从1879年正式成为一门科学,就肩负着三项主要使命:治疗心理疾病;帮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完善;发现并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的研究重心偏向到心理疾病的评估与矫治。过去的半个世纪,“疾病模型”驱使下的心理学,俨然成为一种偏重问题、流于消极的“类医学”。自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产生后,人们总是对病态的人、罪犯和心理变态者具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变态的案例和超乎寻常的犯罪经常引起人们神经的兴奋,而献身、奉献和慷慨等人类优秀的品质则淡出心理学家的视野。
    从病态心理学走向积极心理学
    尽管病态心理学是20世纪心理学的主流,但同样也存在着马斯洛这样的心理学家,关注着人类的积极一面。作为人本主义阵营的领军人物,马斯洛专门研究最出色的人物、超常人物、名人、大学里的尖子,并称这些人为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承认这种人确实很少,且大多是60岁以上的人。但正是这些优秀的人给我们幸福生活以对照的镜子,给我们平凡的生活提供榜样,给我们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机会。通过模仿和内化这些人类精英,我们可消除自身的怯弱、自卑、无意义生活的痛苦,可治疗我们内心的矛盾、冲突、自我中心式的烦恼,我们虽然不可以直接模仿这些最优秀人的生活,但我们可以内化他们身上积极的心理品质,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优秀人的自我概念、动机特点、行为特点、人际关系特点和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而使我们走向优秀,迈向幸福。虽然马斯洛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先知,但由于马斯洛很少将自己思想置于科学经验的标准上进行检验,而21世纪是一个信奉科学的时代,所以他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并没有导致一个崭新的心理学领域的产生。
    直到世纪之交,以赛利格曼为首的心理学家对人类积极品质进行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科学心理学的资料,首次将人类的积极品质置于科学的标准下进行检验,从而诞生了当代积极心理学,这种积极心理学立即轰动了全世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蓬勃兴起重新唤起了心理学对于人类幸福生活与积极品质的关注。在积极心理学的浪潮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便是哈佛大学的“幸福课”。一直以来,哈佛大学公选课中最受欢迎的是经济学,但进入21世纪后,一个年轻的名为本•沙哈尔的积极心理学家改变了这一切,他开设的积极心理学一人类幸福的学科作为公选课被评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公选课,每年有800多名大学生选修这门课,成为大学生最爱选修的公共课。由此可见,当代积极心理学一经出现,很快受到了巨大认同。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的幸福与力量的科学,其研究领域涉及三个层面:在主观水平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例如幸福和安宁、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以及流畅和快乐;在个体成长水平上,积极的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坚持、前瞻、天才,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积极的公众品质,例如责任、利他、关爱、文明、自制力、容忍力,以及职业道德。可以说,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下,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为了能够使读者更加直接地接触到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以下以“积极情绪”为主题,呈现一些涉及积极情绪的研究与日常技巧。
    积极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克森指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所具有的一个规律,就是它们会进入递增的循环。由于情绪情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所以若一个人的生活以消极情绪为主导,他就更容易进入更加消极的状态。反之,以积极情绪为主导,他就更容易进入积极的循环。根据情绪的这一规律,弗里德里克森等通过研究,得出了进入积极循环的关键,那就是一段时间内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率(积极率)要超过3:1。研究表明,积极率高于3:1的人,就会进入积极循环,进而开始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积极率只在2:1左右,而患抑郁症的人积极率甚至不到1:1。积极率的发现意味着人们应当有意识地提升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这不仅使自己在当下的感觉良好,还能使自己进入积极的循环,进而更加积极地迎接工作与生活。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激发积极情绪,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增加对过去积极事件的回忆。当人们被要求回忆积极事件,人们很容易会想起那些最令人幸福的时刻,比如考上大学、男女热恋等,但这样的事件毕竟是少数。然后,人们还能够回忆起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欢声笑语,比如与同事聊天、关于自己孩子的趣事,等等。但若再要求想下去,恐怕回忆积极事件的工作就成了一件绞尽脑汁的事了。因此,增加回忆的方法就是从简单动手,平时收集那些带着积极情绪的物品,也许是相关的照片、也许是朋友的小礼物,然后将它们分类整理。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让自己重新沉浸在当时的体验之中,从而唤起当时的积极情绪。这样的工作并不复杂,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工作,可以很好地维持人们的积极情绪。请注意这并不是让人们沉浸于过去的回忆中去逃避现实,实际上这种唤醒积极情绪的方法恰恰能使人们从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中快速恢复,以更好地面对生活。
    无论是积极情绪的规律,还是提升积极情绪的技巧,都还有很多。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积极心理学一方面着眼于严格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着眼于实践,为大众提供更有效的实践指导,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学运动,意味着心理学视角的转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只关注积极的一面,而忽视消极的一面。换句话说,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往心理学取向的补充与拓展,而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替代。
    近年来,一些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疗法相继出现。特别是像接纳与承诺疗法和生活质量疗法等新兴疗法,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坚实的实证基础,对旧有的心理疗法进行了较大的拓展与变革。积极心理学加入心理治疗,提供了一种关于人的更加完整的视角,因为以往的心理学在评价与诊断人的时候,往往固守着消极心理学的偏见,将评估人的心理疾病的症状、心理问题的表现当作首要任务,仅仅诊断与评估消极情绪,如把免于心理疾病当作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在心理健康标准中,把具有正常的智力、自我意识、自我调节或认知客观等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而对于乐观、宽容、创造性、利他和幸福感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缺少关注。
    当我们从负性情绪的角度把一个人评价为少焦虑或无焦虑,少恐惧或无恐惧时,这个
    人似乎就是心理健康的。可实际上,免于心理疾病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一个少有负性情绪的人是否积极地热爱生活,是否有效地发挥了个人潜能,是否活得精彩,是需要努力才能实现的。在以往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中,孤僻者、脆弱者、妄想狂、忧郁者、攻击性等成为主要关注的内容。如果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心理活动的规律,然后将其推广到全人类身上,结果将会怎么样?必然降低对人性的期望。大千世界,众多文化,不同国度,生活着许多情绪积极、内心快乐的人,他们体验着常人难以体验的幸福,每天都充实而有意义地生活着。心理学应当去研究这些超级健康的人、内心充满积极性的人。其实,从相反的角度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心理最健康的人和最积极的人,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心理病态。
    下面的问题是,如果要加入积极的视角,应当如何加入?尽管快乐与悲伤很难同一时间存在,但是,消极品质和积极品质可能是相互独立的,一个人消极品质少并不意味着他必定具有积极品质,同样,一个个体积极品质多也未必意味着这个人消极品质必然少。人的积极品质和消极品质很可能位于不同的脑区,具有不同的神经中枢,具有不同质的适应任务。然而,尽管科学的发展还不能提供一个整合积极与消极品质的模式,但积极心理学倡导一个更加全面完整的评价人的模式,即倡导两维的评价模式,我们既要诊断心理疾病,关注负性情绪,同时也要了解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积极的情绪。心理学不仅要诊断人的抑郁情绪,而且要诊断人在挫折后的心理弹性,什么样的人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能更快地恢复幸福感,具备战胜挫折的能力,以及经历挫折时的专注与灵活等。美国心理学家克耶斯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两维诊断与评价系统,即以心理疾病和幸福感两个坐标轴,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划分为四个象限:完全心理健康(高幸福+低疾病)、部分病态(高幸福+高疾病)、部分健康(低幸福+低病态)和完全病态(低幸福+高疾病)。以这样的视角去评定一个人,能够更好地发现一个人的资源,发现在单纯消极视角下所忽略的内容,进而为患者的恢复提供更大的帮助。
    具体而言,对一个人积极方面的评估,可以分成三个部分:1、积极的情绪状态,包括:幸福与快乐、兴趣、满意感等。2、积极的心理功能:包括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对环境的掌控和自主等品质。3、社会性的幸福感:包括社会接纳(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相信他人的善良)、社会实现(相信社会是积极的,认为社会具有积极成长的潜能)、社会归因(相信奉献社会是有价值的)、社会凝聚(认为社会是理智的、合逻辑的)、社会整合(归属于某一团体,与团体分享生活)。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心理治疗本身就很薄弱,药物辅以并不系统的心理治疗依然是精神科的主要处理方法。在应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在诊断和具体治疗手段上,也并没有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
    当然,从“积极”的视角出发,我们也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尚有非常大的空间。最近几年,“和谐”与“幸福”等直指积极心理学的词汇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政府报告中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和普通大众都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相信随着社会各方面的推动,积极心理学一定能够在中国大放异彩。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