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十万疑问>> 生活科普

生活科普

殡葬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殡葬包括殡和葬。殡指的是殓而未葬这个阶段,葬则是死者的亲人及亲戚至友、宗亲邻里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仪式,然后按风俗习惯用掩埋或其他方法处理死者遗体。
  自古以来,殡期长短不一。古代视死者地位尊卑,有过专门规定。《礼记.玉制》曰:“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月而葬。”但后人对此礼制并未认真遵行,泉俗旧时停枢“至有终身不葬或累世不葬,或子孙衰替忘夫处所,遂弃捐不葬者。悖礼伤义,无过于此”,被视为陋习。故早在明代,惠安知某地叶春及即明令禁止,并采取对停枢逾年不葬者治罪的严厉措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陋习,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指出,与泉俗惑于墓葬风水之说有关。
  根据灵魂不灭观念,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在出殡前还会时时出入灵室,因此要设灵堂,点长明灯,子孙于枢旁铺有稻草的地上,轮流日夜守灵,还择日请僧道做法事超度亡魂(俗称“做功德”)。侨乡人们在为长辈超度亡魂时,往往还同时举行“引水魂”仪式,招引死葬侨居地的华侨亡魂归故乡,以完其叶落归根之遗愿。进90年代后,有的还用纸飞机“引空魂”。开吊期间,亲友前来吊唁。
  出葬于选择墓地和卜定葬期后进行。出葬时,开路鼓吹响起,仪式即告开始。出殡仪式牌、铭旌灵幡、白红大灯等前导,死者子女扶枢哭送,亲友随后哀送。孝眷哭声凄切,亲友步伐沉重,队伍徐徐而进,气氛是肃穆的。但那时起时落的鞭炮声(近年来,鲤城某地区己禁止燃放爆竹),喧大的锣鼓声,送葬队伍中的化妆表演队,却使人又感到气氛是“闹热”的,真是一时悲喜难分,这也许是人们把高寿者病逝的丧事称为“喜丧”所需要的一种特殊氛围吧。把人生最大的悲事死亡和人生最大的喜事结婚,均视为“喜事”,并习惯把这两件性质截然不同的事扯在一起,合称“红白喜事”,这确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灵柩抵达墓地后,有祀“后土”、祭棺头、点木主等仪式。落棺葬毕归虞,俗称“返主”。回家后,要“接主”、“安位”。而后丧家宴请送殡者,以吃“彩气”。
  泉州葬俗,以土葬为多,但早在宋代,民间贫屡之家,以火葬为常,后被封建统治者指为不孝之罪,故自清代以来,除佛教僧尼用火葬外,民间均用土葬。新中国成立后,治丧从简,泉州某地区在60年代进行殡葬改革,改行火葬,其后又逐步推广。
  泉州丧葬礼俗也因死者所属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异。如回民死亡称“归真”,一般是早亡午葬,夜死晨埋,停尸不过三天。出殡需请阿訇主持葬礼,为亡人祈祷。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不用鼓乐吹打,墓葬不用棺,古代用四块大石板围成墓坑,近代是用“太兴红砖”砌成长方形墓坑,尸体下坑后,脸部须朝西,以示从此永朝圣地麦加,然后盖上石板七块,密缝堆上灰土即告葬毕。基督教徒去世,需由牧师、教友为其“安息荣归”祈祷,出殡仪式简朴隆重,且有众多教友送葬。佛教僧尼均施火葬。
       

【来源:整理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