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演讲辩论>> 演讲写作

演讲写作

演讲中如何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写好文章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演讲的开场白非常重要,前面30-60秒是听众对你演讲的第一印象,这决定着他们后面听你演讲的态度。后续会陆续分享演讲开场白的方法,今天分享的是故事法。

用故事开头,显得平易近人,听众接受度高,容易吸引到大多数人。这个故事可以是你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是你自己亲身经历的。

以故事作为演讲开头,需注意以下要点:

一、平时多准备素材

以故事开头,前提是你有故事可讲,这需要在平时多积累,细心留意身边的事情。比故事内身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给你带来哪些思考、启发、感悟等,这才是作为把它作为开场白的依据。

二、故事要和主题相关

故事要为主题服务,这样能够帮助听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你的演讲主旨。如果没有关联,听众听完最多也就乐乐,甚至会让让听众感到更混乱,不如不讲。

三、故事要符合听众层次水平

了解听众的层次水平,不要讲他们太难理解的,也不要讲他们觉得很LOW的故事,这样更能引起共鸣的。比如和老板高层、基层员工、小孩,讲的故事可能不大一样,这并不是歧视,而是为了照顾听众,做到有的放矢。

四、故事要简短

因为用在开头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吸引听众,引出演讲主题,过长会显得喧宾夺主。如果故事是放在演讲主体讲,可以适当加长。

最后,除了注意以上要点,在构思演讲稿时,可以从故事入手,思考这个故事对你有哪些启发,把这个启发作为演讲主题;也可以从你原本想好的演讲主题入手,回忆、搜索有没和该主题相关的故事。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故事这种方法,在领导讲话、培训授课中用得很多,是一种非常高明的传播方式——对讲授者来说,这是一种不教而教的“传”,传的是道,却不论道,把所传的道蕴含在生动的故事和讲述之中;对倾听者来说,这是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播”,沐浴“春风”,我自“化雨”,所收获的东西不是别人讲出来、灌进去的,而是我自己领会到、悟出来的。

然而,在组织起草这几篇稿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年轻同事包括有一定“写龄”的写手,还没有很好地掌握讲故事之道。在讨论和修改稿子的过程中,我对领导讲话中怎样讲好故事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里,我按照打一仗总结一次的习惯,对体悟到的东西作个系统梳理,对自己是提升,对读者是分享。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所体悟的讲故事之道,可能更多地适用于领导讲话,虽然与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中的讲故事有相通之处,但区别也非常明显——小说“说”的就是故事,或者说,小说本身就是故事;而领导讲话可以讲故事,也可以不讲故事,故事不是必讲内容,也不宜成为主要内容。换句话来说,在领导讲话中,故事只是菜肴,就算色香味俱全,也不能取代主食。主食是什么?是部署任务、指导工作,讲故事只是一种吸引听众、传播思想的辅助手段。

那么,领导讲话到底该如何讲故事呢?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讲“好故事”,讲好“故事”——首先故事要好,这是强调标准、强调内容;其次要善于讲,这是强调方法。这两方面应当深度融合、融为一体。具体来说,要运用好这么6条“故事法则”。

法则1:短小精悍

讲小不讲大。要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这个“小”,不仅指篇幅短小,更是指切入角度的小。切口越小,思想认识的聚焦度就越高,就越容易深入进去,见到“干货”。

讲新不讲旧。故事的内容越新,吸引力就越强。所谓“新”,可以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有年头但多数人没有听过的事情。对别人讲过的故事进行语言上的“翻新”、思想上的“刷新”,讲出新话乃至新意,也是一种“新”。

讲近不讲远。“新旧”主要是针对故事发生的时间来说的,“远近”针对的则是空间。讲故事,要善于“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才可信、可学。“高大上”的故事不是不能讲,但如果故事的主人公离受众太远,特别是心理距离太远,效果就会打折扣。

美国著名公共演讲人、培训师安妮特·西蒙斯指出:“人们更重视他们自己得到的结论,他们只会相信真实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人们一旦将你的故事当成他们自己的故事,那你就挖掘出了信任的强大力量。”这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法则2:形神兼备

所谓“形”,就是故事结构;所谓“神”,就是中心思想。一个故事,应当有人物、时间、地点,有场景、情节、对话,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把这些要素串起来,形成立体结构。但光有这些,还不能成为好故事,好故事必须有思想、见精神,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领导讲话的时候,或者起草领导讲话稿的时候,在具体“讲法”上,可以先抛出一个观点,再用故事去证明它;也可以先讲故事,在结尾部分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把故事的中心思想揭示出来。比如下面这两个例子,就分别属于这两种情形——

例1:练就本领靠实训,成就事业靠实干。离开了这个“实”字,练出来就是花拳绣腿,干出来的就是虚活伪事。前不久,某地一张“菜摊前拉直线”的照片火了。在照片中,农贸市场的一个菜摊上,西蓝花、莴笋、黄瓜等蔬菜码得整整齐齐,一名穿着制服的市场监管人员半蹲在菜摊前,手上拉着一条直线,用这样的方法来检查蔬菜是否摆放得“整齐划一”。为什么要这样做?据说,市场监管人员是在落实当地“用绣花功夫进行农贸市场精细化管理的要求”。8月1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评论《精细化不能沦为形式化》,文章指出,“菜是要卖的,不是要看的。身为管理人员,贵在搞好服务,而不是用形式主义来干扰卖菜。这样的做法,不是在进行精细化管理,而是在‘用绣花功夫搞形式主义’。”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例子和故事是有区别的。故事可以作为例子,但例子不一定是故事。一个事例能否成为故事,关键看有没有故事性,而故事性的核心在于情节。

什么是情节?简单地说,就是不仅要有情况,更要有过程、有变化、有角色冲突。当然,小故事的情节不宜太复杂,适当交代清楚就可以了。

法则3:有我有你

这一原则,指的是讲述者和倾听者都应成为故事里的主人公。讲故事与听故事的人都有参与感,都能得到满足,才是一个好故事。

比如,我们起草的一篇干部培训讲稿,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一贯高度重视。早在地方工作时,就对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干在前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等著作中,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论述。《之江新语》谈到干部教育培训的就有36篇,其中《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等篇目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领导审稿的时候,看到这部分,说了一句:“你们要把我放进去。”我们这位领导,是写材料出身的,对怎样讲好故事很有经验。他说的这句话,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确实,上面那段文字,讲述者和倾听者都是旁观者,与故事没有丝毫联系。要让事例成为故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讲述者和倾听者放进所讲所写的事例中;如果能够把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愿景植入事例,那就是一个好故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灵鸡汤”。“我”和“你”,至少要放一个进去,否则再生动的事例也只是事例。

下面是我们的修改稿,只是稍作改动,换了一种叙事方式,效果立马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一贯高度重视。早在地方工作的时候,他就对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很多要求。总书记的很多著作,比如《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等,相信在座很多同志都读过,我也认真读过,其中很多论述记忆犹新。在《之江新语》中,谈到干部教育培养的文章就有36篇。《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等篇目,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有一年,我和女儿在天津逛街,偶然看到一块广告牌,立在路边,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也被打动了——广告牌并不精美,连亮丽也称不上,吸引和打动我的,是朴素的文字:

找人:我们在找服务员,不是服务别人,而是服务自己的人。我们在找服务员,不是端起盘子,而是端起梦想的人。小吾厨房

这则广告的魅力,就在于“有我有你还有梦”。梦是什么?不仅仅是追求,更是对价值实现的追求。

法则4:述而不作

这个词,出自《论语》,是孔子用来自我评价的,本义是指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也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我在这里是化用其意,强调讲故事要善于叙述、娓娓道来、自然而不做作。

黄文秀是新时代优秀青年的代表,她在扶贫之路上不幸遇难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其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关于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我写过很多,也讲过很多,在起草前面提到的那篇培训讲稿时,又换了新的“版本”:

今年8月23日,以黄文秀同志为人物原型的电影《秀美人生》已在广西首映,昨天开始在全国院线公映。影片感人肺腑、好评如潮,很多同志说看这部电影“一包纸巾都不够用”。

在黄文秀同志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比如,年轻,牺牲的时候只有30岁;女干部,壮族;高学历,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政治素质好,读大学的时候就入了党;主动投身基层一线,先到乡镇挂职,再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她最可贵的品质,也是最感人的地方,一个是“忠”,对党忠诚,把生命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一个是“孝”,遇难前刚刚回家探望重病在床的父亲。

上面这两段话,更能体现“述而不作”的是第二段。一开始,我们是按常规路数写的,写得就像先进事迹材料。领导审阅初稿后,特别交代我,“要更口语化一些。”我思考再三,改成现在的样子,用了很多短句,得到了领导认可。

法则5:细而有节

在我们起草的培训讲稿中,还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34年的湘江战役中,这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主战场就在广西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一带,陈树湘牺牲的时候只有29岁。这一时期,我们党就有意识地推进年轻干部工作。1938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如果是领导讲话稿,讲到这个程度就差不多了。但这篇稿子并不是讲话稿,而是讲课稿。讲课,往往比讲话时间更充裕,也应当讲得更生动。后来,我把这个故事修改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34年的湘江战役中,这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时候,一共有8.6万人;一路打到湘江边,还有6.5万人;突破湘江后,只剩下3万多人。这场战役打得非常惨烈,江水都被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广西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一带,就是当年的主战场,到现在还流传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在湘江战役中,陈树湘率领三十四师负责全军后卫,与敌人激战4天5夜后,部队弹尽粮绝,陈树湘腹部中弹、重伤被俘,在被敌人押解途中,他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英勇就义,用年仅29岁的生命,践行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我们的军队之所以能够打硬仗、打胜仗,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陈树湘这样优秀年轻的指挥员。1938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我所作的修改,主要是加强细节描写,以增强故事性。

法则6:使之欲适

“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出自司马光所著的《稽古录》,讲的是用人之道,我觉得完全适用于写作之道,特别是素材的收集、筛选和使用。

在讨论上面那篇稿子的过程中,有同志提出:陈树湘所率领的部队,被称作“绝命后卫师”;历史上还有一支队伍,被称为“绝命前卫师”,同样打得非常英勇,指挥员也很年轻,可以把这个故事加进去,进一步丰富内容。

我考虑再三,还是没有加进去。我理解,所谓“细节”,就是“细而有节”。写材料也好,写故事也好,都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素材的运用上,以够用为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故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典型。就我们所写的这个故事来说,陈树湘和“绝命后卫师”的故事已足以支撑观点,再讲“绝命前卫师”,就属于横生枝蔓,不仅会冲淡“绝命后卫师”的故事,还会导致讲稿冗长,堆砌材料,反为不美。

在讨论这篇讲稿的过程中,还有同志提出:为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可以对开场白进行设计,把一个本来放在后面的故事提到最前面。

我认真琢磨了一番,最终也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就讲课来说,进行教学设计是应该的,用故事来引出话题也是非常好的,但一个基本前提是这个故事要切题,能够迅速引出主题。而我们放在后面的那个故事,并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个目的。

与此相反,在另外一篇讲话稿中,一位同事起草的初稿开头比较一般化,我在修改的时候,改为以讲故事的方法来开场,效果很不错。

原稿:选调生是GZ年轻干部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我到G×任职后,早就想召开这么一个座谈会了。今天,趁着部里在G×干部学院开会的机会,把大家请过来,主要是想和大家见见面、谈谈心,给大家加油鼓劲。看到大家青春正好、风华正茂,既有年轻人特有的生机活力、蓬勃朝气,又有工作历练和基层磨练带来的成熟稳健,我感到特别高兴。

修改稿:选调生是G×干部工作特别是年轻干部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我在×Z从事×工作的时候,早就有所耳闻。到G×工作这一年多来,我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县,每到一个乡镇甚至是村屯调研,几乎都能遇到选调生。全省1万多名选调生,就像一棵棵生机盎然的树苗,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脚下这片×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已经蔚然成林。

我之所以讲到这两个例子,目的是想说明:无论讲什么故事,怎样讲故事,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使之欲适”——把合适的故事,放在合适的位置,讲给合适的人听,才是最好的。

写作就是与读者沟通,演讲就是与听众沟通。所以学写作和演讲,就是学沟通能力。

而沟通能力强的人,往往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听过一句话:人很难被说服,但是可以被影响。每个人都不喜欢听别人讲道理,但是会被故事所感动。

从小,我们就是听故事长大的。

小时候,妈妈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妈妈会说:从前,有个放羊娃,在山上放羊。为了寻开心,屡屡骗农夫们喊“狼来了”,当真正的狼来了的时候,再也没有人相信他了。

大一些的时候,妈妈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的时候,妈妈会说:隔壁张叔叔的小孩怎样通过努力读书,考上了清华大学。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

再大一些的时候,妈妈教育我们,大学毕业后要努力工作,妈妈会说:楼上王阿姨的小孩,大学毕业后,通过自己工作上的努力,在大城市买车买房了。

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更多这样的故事。

我们不一定记得安徒生,但是一定记得《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我们不一定了解韩非子,但一定知道《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故事。我们不一定熟悉庄子,但一定听说过《庄周梦蝶》的故事。

所以,我们从小到大,就是慢慢被这些故事所影响的,很多东西不记得了,但是故事一定都记着。这就是故事的影响力。

那该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呢?

一.如何讲故事的开头

从时间地点人物开始

表述一个场景,让读者或者听众快速进入场景中。这是千年来,人们对故事开头的预期。

举个例子:

1.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

2.凌晨12点半,我从单位驱车回到家

3.上午9:00,我带小孩去图书馆看书

二.讲谁的故事

有现成的故事,则拿现成的故事来讲,没有现成的故事,最好讲自己的故事,或者讲周围亲人,朋友,同学的故事。比如:我有个表哥,我有个同学,我有个朋友等等。大家听过郭德纲的相声就知道,于谦的老爸,老婆都是郭德纲的故事主人公。

三.故事的情节如何设计

故事的情节有冲突,有转折,最好。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讲故事的公式

1.那是一个周日的晚上...

2.突然...

3.正在这个时候...

4.后来...

5.直到...

举例:那是一个周日的晚上20:00,我来到了公司办公室...。突然,我看到椅子在摇晃,听到桌子在响...。正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遇到地震了。我蹲下身子,趴到桌子底下。后来过了10分钟,没有震感了。我从桌子底下爬出来,冲下楼,一路飞奔。直到凌晨,我才安全回到家。

当然,这个讲故事的公式不是万能的。只要故事的情节设计有细节,有画面感,有悬念,就都是好故事。

四.用描述性的语言

讲故事少用形容词,多用名词加动词,特别是用连续的组合动作,让情节充满画面感。比如描述一个人上台讲话紧张,可以这么描述:他搓了下双手,然后捂着胸口,走向讲台,拿起麦克风,双腿一直在颤动。

一组动作,特别是连贯衔接的工作,能够让读者和听众迅速进入画面。

以上就是我的讲故事的四点方法论。总结一下,分别是第一:用时间地点人物开头,迅速交代场景,第二:尽量讲我的故事,或者亲戚朋友同学的故事。第三:故事情节设计尽量丰满,有悬念,有转折更好 。第四:用描述性的语言讲故事,尽量用名词加动词。

其实,很多文章或者演讲,都是一个故事提炼一个道理,再讲一个故事,再提炼一个道理的。

为什么要讲好一个故事?

1 大家都不喜欢听大道理,而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来传播我们的观念,思想,从而间接改变读者的认知。

2 好的故事会吸引读者,或者听众的注意力,从而能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观点。

3 好的故事也会让更多的人来转发,分享,从而让更多的人知道你。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一 分析听众

在写故事,或者说故事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用户分析。

你说的故事要符合听众的胃口,让他们有兴趣听下去。听众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你就去说什么样的故事。

故事的好坏是相对的,关键在于故事的主角,有没有和你的读者或者听众的生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觉得好像说的就是他们自己。仿佛他们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比如:

针对一个想创业的年轻人,你就可以讲一个名人创业的故事。

给一些年轻的妈妈,你可以讲一个你和孩子们一起玩的故事。

给一些单纯的少男少女,你可以讲一个纯真美好的幻想故事。

重要的是:你的故事,要让他们感觉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分析完了听众的特点,下笔前我们还要先理清思路。

二 搭建故事的框架

1 起因,经过,结果,故事背景,人物等。

用简单的几句话先描绘出故事的大体框架。这是你的故事的骨架,后面我们分别再往上面增加内容。

2 确定故事的冲突点,戏剧点,矛盾点

一帆风顺的故事,让人看起来索然无味,所以,我们需要制造一些冲突,或者说是主人公遇到的意外和困境。而这个过程也决定了一个故事的精彩程度。

当故事有了冲突,主角不断遇到困境,想办法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观众就会觉得情节跌宕起伏,非常精彩。

3 设定故事的高潮部分

你的故事要带给读者情感上的波动,而不能是寡淡无味的。

比较长的故事可以一波三折,在大的高潮前面可以安排一两个小的高潮,来避免读者在长时间看的过程中,失去注意力。

4 设置情绪的引爆点

让听众或者读者引起共鸣,触发读者的深层情绪,才能足够地打动人。

这种情绪是各种各样的,比如,开心,愤怒,恐惧,嫉妒,爱心,憎恨,同情等等多个方面。

分析读者的情绪痛点,把这些痛点融入到故事当中。重点是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很多好的电视和电影都是能够触动我们内心的感受,引发我们情感上共鸣的。

这里面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去体会那种情绪和感觉,从而让自己表达出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5 设置悬念

就是说,讲故事的时候,不要一次性把话全部说完,留下一部分悬念,吸引读者追着读下去。

6 不一样的叙事方式, 塑造曲折感

比如倒叙,插叙。故事开头制造悬念的时候可以利用插叙,倒叙的手法,让读者产生疑虑,引发读者的好奇,产生阅读。

另外一个常用的技巧是: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就是说,前面的部分塑造跟A相关的场景,让读者以为你要说A,结果,下一刻,立马转换,读者发现了其实你说的是B,就会产生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落差,从而塑造出一种幽默的效果。

7 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和最近的热点

适当加入一些夸张的部分,可以有效地增加故事的艺术感。而增加一些有趣味,有意思的情节,可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另外,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读者关心的话题,热点,读者喜欢的一些口头禅等等内容。

8 鲜明的人物

你要让读者感受到故事当中人物,哪怕是讨厌这个人也好,喜欢这个人也好,只要是读者对这个人物记忆深刻,那么,这个人物也就塑造成功了。把人物写活了,你的故事也会更加精彩。

一个简单的技巧就是:放大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可以适当地夸张一点。

描写人物的时候,不要平铺直叙,可以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习惯。通过对话来展现故事的情节。

设定人物的时候就要想好:他是谁,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怎么想的……

9 吸引人的开头

文章的前面部分就要吸引到读者的眼球。比如,不同寻常的叙述,反常的观念。

开头就要吸引到读者,碎片化时代,不要考验读者的耐性,如果你的故事不能在十几秒内吸引到读者,读者就会马上关闭或者离开。

10 金句结尾,发人省醒

故事结尾的地方要有一些让人发人省醒的部分,或者说行动呼吁。

通常可以放一两句总结性的金句,来再次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设置一些发人省醒的提问,引发读者的思考。

11 修改,完善

不要想一次性就把一个故事写得很完美,好的故事都是在反复的雕琢中形成的。

第一稿的故事通常都不会很完美,一个技巧就是:把你写好的故事放到第二天,第三天,再去朗读几遍,你会发现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手怎样从零开始写好一个故事

1 积累素材

从生活中,积累自己的故事,身边朋友的故事,同时,从电影电视中,新闻热点中, 积累故事的素材。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

2 模仿

先从模仿开始,模仿一些优秀的作品,多从一些电视,电影里面去找到一些灵感,看看别人是怎么表达的。

3 多读

读的越多,吸收的越多,你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更加地厚重和有深度,写的前提是,足够的输入和深刻的思考。

找一些喜欢的故事,小说,人物,思考分析自己是怎么被吸引的,这个故事有哪些吸引你的点?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吸引到你?

总结

写好一个故事,我们需要平时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多看书,从电影电视中,吸收灵感,关注新闻热点。

首先我们就要做好听众,读者的分析,分析他们的痛点,喜好,习惯。从而让我们的故事更好地和他们产生共鸣。

接着我们要搭建好故事的框架,先用几句话描绘出故事的整体框架,后面我们再不断往上增加内容。

好的故事不能是平铺直叙的,要有高潮,有低谷,我们要设置好读者情感上的引爆点,设置好悬念,吸引读者不断看下去。

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故事中增加一些夸张的部分,有意思的情节,或者说引入一些热点的话题,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不一样的叙述方式来塑造整个故事的曲折感。

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非常重要,开头要让人产生好奇,不断读下去,结尾要引发读者思考,产生共鸣。

最后,好的故事不是一次成型的,需要我们反复地修改和雕琢。那么,通过上面的积累,相信你也可以塑造出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