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开山祖张资平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张资平,原名张秉声,1893年5月24日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东厢堡三坑留余堂一个贫困的书礼之家。祖父是一名廪生,父亲是一名秀才,母亲在他出生后七十多天便去世了。1904年,其父在家乡廖屋岗开设私塾,他便跟随父亲读诗经、历史、地理、算术等科。十二三岁时便读完了《再生缘弹词》、《天雨花》、《小五义》、《红楼梦》、《花月痕》、《今古奇观》、《品花宝鉴》、《水浒》等小说,并模仿着做小说。1906年春,张资平进了美国教会在梅县办的广益中西学堂。1910年春考进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读书。

1910年9月张资平考入广东高等巡警学校,在学校阅读了林琴南翻译的多种外国小说。1912年,张资平用“张伟民”的名字投考留日官费生,以最末一名被录取。1912年8月25日张资平乘船由广州起程,经香港去日本,9月4日到达横滨,住进新桥神田圣天馆。1914年春在明治大学听预科生的课,认识了郁达夫。7月便和郁一起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帝国大学预科)。1919年暑假,张资子考进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科,郁达夫考入该校经济学部,成仿吾考入该校造兵科。从此,张、郁、成三人便常与郭沫若联系创办同人杂志的计划。

1921年7月初旬的一天下午,在郁达夫的房间里,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何畏,以及从京都来的徐祖正,成立创造社,并商定出版《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号,于1922年3月15日由上海泰东书局印刷发行。其中发表了张资平的两篇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和《上帝的女儿们》的第一部分。而张资平的处女作却是1920年6月中旬写的《约檀河之水》,发表在1920年《学艺》杂志二卷八号上。

张资平留日期间,最重要的小说要算是《冲积期化石》。他在东京帝国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动笔写,题名为《他的生涯》,后改为《冲积期化石》,由郭沫若把书稿寄回上海给泰东书局赵南公赞助印刷,1922年2月15日出版发行。这是张资平的长篇处女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处女作。

1922年5月,张资平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科,获取理学学士学位。返国后经友人介绍来到广东蕉岭县的羊子山矿山。在矿山工作期间,他为创造社的杂志《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写了《爱之焦点》、《双曲线与渐近线》、 《回归线上》、《一群鹅》、《白滨的灯塔》、《圣诞节前夜》、《百事哀》、《澄清村》、《梅岭之春》等短篇小说。

1924年,张资平的母校梅县广益中学(男校)的进步学生闹学潮,全校四分之三学生离校。不久,学校派代表前往蕉岭,敦请热心教育的李度旷、钟贯鲁和张资平协助办校。原拟办一所“互助中学”,张资平建议定名为“学艺中学”。因为当时在上海办有“学艺大学”,可通过张资平和创造社上海总部的关系,使“学艺中学”学生毕业后,成绩优异者可保送到上海“学艺大学”深造。于是,在李度旷、钟贯鲁、张资平的协助下创办了梅县“学艺中学”。

1924年张资平和梅县泮坑熊屋人熊淑琴结婚。秋天,他应聘到武昌任师范大学岩石矿物学教授。这一时期是张资平小说创作的高潮期。他出版的小说有:《绿霉火腿》、《末日的受审判者》、《性的屈服者》、《Wolse-ha lves》、《公债委员》、《晒禾滩畔的月夜》、《雪的除夕》、《三七晚上》、《性的等分线》、《两人》、《鼷鼠先生》、《不平衡的偶力》、《约伯之泪》、《小教员之悲哀》、《飞絮》、《寒流》、《Cu Ra Coa》、《密约》、《植树节》、《苔莉》、《My Better Half》、《最后的幸福》、《欢喜陀与马桶》、《冰河时代》、《兵荒》等。

1928年,张资平由武昌来到上海,担任暨南大学文学教授,还兼教大夏大学的“小说学”,而且在9月开办了乐群书店,10月1日出版了《乐群》半月刊,1929年改为月刊。不久,他便在真茹建了一幢“望岁小农居”别墅,这是靠小说稿费建造起来的。张资平小说好像工厂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言情小说,从而确立了他现代言情小说开山祖的地位。如1928年出的《长途》、《石榴花》、《群犬》、《残灰里的星火》、《寒夜》等;1929年出的<露草》、《明珠与黑炭》、《爱力圈外》、《青春》、《糜烂》等;1930年出的《跳跃着的人们》、《天孙之女》、《结婚的爱》、《红雾》、《爱之涡流》等;1931年出的《群星乱飞》、《北极圈里的王国》、《紫云》等;1932年出的《无灵魂的人们》、《恋爱错综》、《时代与爱的歧路》等;1933年出的《红海棠》、《爱的交流》等。

1936年张资平曾到唐山交通大学任教。1937年抗战爆发后又回到上海,居住在沪西。这时已不搞小说创作,但还写些文章,搞些翻译。1938年秋张资平经香港到广西梧州,在广西大学任教。翌年又回到上海。1940年3月29日南京汪精卫伪政府成立,张资平任农矿部技正,这实际上是个闲职。同年7月,汉奸文化组织中日文化协会在南京成立,张资平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候补理事,任出版组主任,主编《中日文化》月刊。一年后,他辞去出版组主任之职,担任中央研究院博物委员会委员,保存整理岩矿标本。

1947年5月,张资平因汉奸问题被国民党政府司法机关逮捕,后经交保获释。1948年4月上海法院判处张资平有期徒刑一年零三个月。他不服,提出上诉。1949年1月上海最高法院特种刑事庭裁决:撤销原判,发还上海高等法院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资平没有工作,有时翻译一些东西来维持生活,也再版过去翻译的作品,如《另一种被压迫者》、《马车》、《女人》、《难堪的苦闷》、《矿坑姑娘》、《草丛中》、《暴风雪》、《某女人的犯罪》等文学作品,以及《世界球体构造》、《岩矿化学》、《民族生物学》、《近世社会学成立史》、《人兽之间》、《文艺新论》、《文化社会学》、《日本现代科学论文集》、《矿物与岩石》、《近世社会思想史纲》、《海洋》、《东亚大地形论》等论著。

作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科的毕业生,张资平也编著了不少地质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如《地质矿物学》、《外国地理》、《地质学者达尔文》、《地球史》、《普通地质学》、《自然地理》、《海洋学》、《人类的起源》等。

1952年张资平找到当时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潘曾是创造社成员,由潘介绍到上海市振民补习学校教书。1955年6月,因潘汉年的“反革命事件”,张资平为上海市公安局逮捕。在审查他的“汉奸文人”罪行后,1958年9月上海市引级人民法院判处张资平有期徒刑二十年。1959年7月送安徽省公安厅,12月2日病死在劳改农场。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