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广东东江红军领袖古大存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1897年4月24日,古大存诞生在广东省五华县梅林区优行径村一个中等地主家庭。大存乳名子尚,字永鑫,别号解咸。父亲古情芳,有九个儿女,大存为後母所生,排行第七。他年幼丧父,其母出身贫苦,备受哥嫂们歧视。大存目睹世上许多不平事,从小便养成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品格。

古大存的青少年时代大部分是在故乡度过的。1921年春,他考进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在校学习期间,认识了共产党员沈春儒,受到其革命思想的薰陶。1924年夏,古大存由黄国梁、宋青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一次东征,讨伐盘踞在东江一带的陈炯明部。古大存担任东征军战地宣传队负责人,做宣传鼓动工作,一路上还积极组织农会、工会和商民协会,为东征部队运输弹药、粮食,作向导,侦察敌情。经过近两个月战斗,东征军终於击溃了陈炯明部主力。古大存受到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和军校代表廖仲恺的赞扬。

1925年6月,广东革命政府决定举行第二次东征。中共广东区党委又派古大存回五华,组织群众配合东征军作战。当时陈烱明在五华集结了三万多兵力,妄图一举消灭东征军。古大存带领农民经过周密侦察,摸清了敌人的兵力部署,然後他以广东省农民协会特派员身份,跟东征军第三师师长谭曙卿接头,并为他出谋划策,在鲤塘伏击敌人,一共歼减了陈炯明部二万多人。两次东征,显示了古大存卓越的组织才能;加上他对五华情况了如指掌,於是中共广东区党委把领导五华农运的重任交给了他。

古大存回到五华,担任中共五华特支组织委员、县农会副会长兼军事部长,并负责整顿国民党五华县党部。 1925年4月,古大存与彭湃领导的农民武装取得联系,开始组织五华农民武装。到6月份便组织起一支700多人的赤卫队。

1926年4月,春荒严重。五华县地主和奸商串通一气,大幅度提高粮价,还将大米运往外县销售牟利。古大存当即召开全县各区乡农工商代表大会由县农会贴出布告,规定不准抬高粮价,禁止米谷出口。可是,地主和奸商们因有国民党的县长胡谆撑腰,竟置若罔闻。於是,古大存带领三百多名县农民自卫军赶到河口,将数百艘满载粮食的木船截获。经与奉命率部前来镇压的国民党团长涂思宗交涉、谈判,结果将四十万斤粮没收,一部分用作军饷,一部分供县府做经费,大部分平价卖给农民兄弟度荒。农民们对此深为感激。 1927年4月15日,五华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由县农会长古大存主持在横陂召开。驻五华国民党军第18师宋世科团闻讯后,会同当地张九华反动武装前来偷袭。负责警卫的农军模范队一个班英勇抵抗,坚持了1个多小时,打死打伤敌军80多人,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敌军冲入街内后,古大存率农会干部退至“益和”当铺坚守。其后不久,驻里江的县农军模范队闻悉,教官李斌率驻地模范队员20余人呼叫驰援。里江、锡坑等农民听到古大存被围,呼兄唤弟前来救援,并派人分头到各乡传讯,一时之,全县轰动,各乡民众漫山遍野纷拥横陂而来,正不知有几万几千!县模范队吹响冲锋号后,敌军见此阵势,不敢迎敌,怆惶往白衣宫、径尾、马凹方向撤离。固守“益和”当铺的古大存和农会干部当即冲出与农军会师。随即由古大存指挥,追击溃散之敌。歼敌数十人,缴获敌子弹、军用物资一批。接着古大存率农军夜袭安流“驻军”一个团,歼敌500人,农军军威大震。这就是著名的五华横陂暴动。

1927年“四·一二”政变後,4月15日,古大存在五华横陂召开县农会代表大会,突遭国民党军队包围。古大存指挥代表们转移,自己率领少数人与之激战。幸得附近农民数万人手持大刀、梭镖、木棒、锄头从四面八方赶来,才救出古大存。县农会先後镇压了“资本团”的头目张谷山、李树眉。

1927年年底,为建立和巩固五华苏维埃政权,古大存率200多人,赴海陆丰参观学习。其时,彭湃已于10月间领导海陆丰农民发动起义,在红二师的配合下,占领了海丰、陆丰两县城,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开辟了地跨两县的革命根据地。见到古大存等到来,彭湃极为高兴,向他们绘声绘色地介绍了红军大战黄羌墟的情况。他说,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一部分到达广东海陆丰地区后,与农民自卫军合并整编为东江红军第2师。同月21日,驻海丰的国民党反动武装头子陈学顺部3000多人进犯红军驻地黄羌墟。当敌人进入黄羌墟后,见四周静悄悄的,不见红军一兵一卒,以为红军“惧歼远逃”,便大肆抢掠财物。当敌军回城的集合号吹响后,黄羌墟山上枪声四起,冲锋号齐鸣。隐蔽在树林里的红军战士,居高临下,向乱作一团的敌人猛烈射击;漫山遍野的农民也一齐鸣锣吹角,挥舞着锄头棍棒投入战斗。原来,这是红军采取的诱敌深入之计。敌军被打得晕头转向,溃不成军。红军乘势追击,歼敌大部。是役后,趁热打铁,尾敌攻击,扩大胜利,各县农民武装也配合红军纷纷向地主反动武装进攻,迫使陈学顺部于11月1日弃城而逃,红军遂攻占了海丰县城。 古大存等听了后很受鼓舞。

1927年12月23日,东江特委发出紧急通告,号召各级党部及工作人员,利用农历年关地主、豪绅、债主、富商、财主们,伙同警察、民团、保安队等纷纷下乡催租逼债的机会,以及广大农民早已恨之入骨,自发地、多方面进行反抗、暴动的有利时机,有计划、有领导地动员群众,“坚决的、绝不妥协的”开展“年关大暴动”,宣布“绝不还租”、“杀地主、债主,没收富商豪绅及其走狗的财产”。指示“党应公开领导民众,由农民协会接收政权”。古大存等自海陆丰回到五华后,立即开会研究贯彻“东委”的指示,成立了“年关大暴动行动指挥部”。

1928年1月19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古大存、古公鲁、古宜权、曾伯钦、李斌、古定欧等,率领工农革命军和各区乡赤卫队共2000余人,分三路对所谓“讨赤团”的老巢塘湖举行总进攻,占领了塘湖,没收了钟问陶等人的家产,打响了年关大暴动的第一炮。接着,一场参与者达十万之众的年关大暴动,在全县大部分区乡开展起来。

1928年春节前夕,黄旭初率领一师兵力开进五华,成立了“剿共委员会”和“灭古委员会”。古大存把四百名农军撤往庵子塘山区,并亲自下乡招兵。中共五华县委书记宋青,见大敌当前,竟贪生怕死,擅自把农军解散,埋藏枪支,挟带公款逃跑。古大存听说後很气愤,就把留下的五华赤卫队六十多人分批带上八乡山打游击。

八乡山地处莲花山脉中段,五华、揭阳、丰顺三县交界处,方圆几百公里,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天堂岽、石基头、三县岽、大排岽、白石坳、支鬼山、北山嶂、笔架山、鸿图嶂(原名贵人山,主峰海拔1277.4米)、斋公岽(海拔1070米)、高嶂岽、大扁岽、尖坑岽、蕉坑岽、南已岽、鸡公髻、观音髻等数十个高峰连绵不断,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

1928年春雨连绵的季节,古大存带领五华赤卫队离开安流,转移到八乡山。古大存化名张炳、陈德炎,以烧炭、做竹篾等职业为掩护,一方面深入发动群众,一方面与五华、丰顺、兴宁、梅县、大埔五县的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燃起了“炭寮星火”。5月,古大存在八乡山成立农民自救会和农民赤卫队。6月,五华、丰顺、梅县、兴宁、大埔5县的共产党负责人在九龙嶂开会,成立以古大存为书记的“五县暴动委员会”。8月,中共丰、梅、兴、华、埔、揭、潮7县联合委员会在九龙嶂成立,古大存任联委书记。在古大存等人的领导下,八乡山各乡村普遍成立了农会,会员7000多人,赤卫队员4000多人,长短枪900多枝。丰、揭、潮边区建立了30多个乡村政权,成为东江地区较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1929年春夏间,丰顺县汤坑民团和国民政府军多次“围剿”八乡山。古大存带领八乡山军民英勇迎战,击退国民政府军和地方武装的“围剿”,缴获大批枪支。

1929年6月,中共东江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丰顺黄祭召开,古大存当选为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不久,中共东江特委在梅县梅南区顺里村成立“东江工农武装总指挥部”,古大存任总指挥。

1930年5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宣告成立,古大存被任命为军长。

当时,中共东江特委对革命根据地中心应设在八乡山还是大南山,意见不一。中共广东省委最後同意古大存的意见,把八乡山作为东江革命根据地中心。为使根据地向西北发展,以便同江西苏区联成一片,古大存亲自率领七百多名战土,从八乡山出发。不料,行至五华坪上,遭县民团狙击,团长何石阵亡,古大存腿受伤,只好返回八乡山。

1930年7月,执行“左”的冒险主义的中共东江行动委员会负责人,命令古大存三次攻打潮安,致使红军伤亡不小。古大存提出停止攻城建议,反被说成“严重右倾”。此时,“东江行委会”负责人擅自将特委机关迁往大南山,并带走一个团。由於兵力分散,古大存孤军奋战数月,忍痛撤出八乡山。他的妻子徐妙娇在转移途中,由於叛徒出卖,不幸被害。

古大存率领一百多名红军战士突围出来,辗转来到紫金县,与先期到达这里的教导团汇合,而中共新任特委书记袁仲贤怀疑古大存是“暗藏敌人”,又把他骗上大南山并扣留囚禁起来,并且准备将他杀害。此事为人所知后,特委内部引起纷争,在干部们的强烈反对下,袁仲贤被迫取消了杀害古大存的命令,但仍然作出解除古大存红十一军军长职务和留党察看的处理。3个月后,古大存被派往陆惠县工作。到任后,很快组建了陆惠县独立营,并恢复区乡政权,随任县委书记。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乒代表大会上,古大存被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委员。

1932年3月起,广东军阀以5个师的兵力,向东江革命根据地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围剿”。东江军民虽然进行英勇斗争,不断打击敌人,但由于内部元气大伤,已难于根本粉碎敌人的“围剿”。

1932年8月,东江特委调古大存回大南山,任东江红军第一路总指挥,带领12名红军挺进大北山,在丰、梅、揭开展游击战争。10月,大北山红军增至400多人,成立了东江红军游击总队,古大存任政委。在战斗中,击毙了丰顺县县长林彬。

1934年,古大存调任东江特委常委兼政治保卫局局长回到大南山。在负责清理反AB团积案时,把二百多名蒙寃的战友解救了出来。

1935年年初,国民党调集闽粤赣的兵力,在普、惠、潮边境连营70里,围困、搜剿大南山。东江特委在流石洞召开东江第五次党代会。会议决定由特委书记李崇三率干部突围到平原分散活动;古大存率游击队,选择防守空隙突出重围,分成16个小分队分散活动。不久,李崇三叛变,干部和小分队大部分被擒,只剩下古大存带领的10多个人到桐梓洋与丰梅游击队会合坚持斗争。11月,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最后一块苏区——潮澄饶的浮丰根据地丢失。12月,古大存率领丰梅游击队15人及政治部保卫队5人,从桐梓洋出发,经留隍、黄金、潭江等地到达大埔县,转入隐蔽活动。

在这期间,古大存与红军女战土曾史文结婚。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极其困难情况下,古大存百折不挠,保持东江红旗不倒。直至1938年夏,古大存偶然从香港出版的《大众日报》上看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廖承志已在香港的消息,随後,他化装去到香港,找到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再由廖介绍到武汉,见到了周恩来、博古、叶剑英。

接着,古大存经中共中央长江局同意,仍回大埔组织抗日武装。不料,途中被敌发现,他只得返回广州,在中共组织的安排下住进医院治病。病愈,他任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长,为团结各阶层人土抗日做了许多工作。

1939年秋,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古大存被选为“七大”代表。他与广东、香港、广西的代表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後,汇合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代表共四十四人组成南方代表团,由古大存任团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一年後,他们才到达延安。

古大存参加了延安整风学习,任中共中央党校一部主任。他严於解剖自己,敢於批评不良倾向,曾受到毛泽东的称赞。

1942年12月,古大存受中共中央委托,与吴有恒一起参与组建中共广东省委临时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给曾生、尹林平的电报指示,推动了翌年1月广东临时省委的成立,从而促进广东全省抗日斗争的蓬勃开展。1945年4月,古大存在中共七大会上作了题为《关於广东党在开展武装斗争中的经验教训》的发言。古大存被选为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古大存调往东北,任中共西满分局常委兼秘书长,参加土地改革。他十分注意政策和策略,还组织工作团、警卫部队和×进行剿匪。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多次打退土匪的进攻,使西满地区的土改得以健康发展。

1947年9月,西满分局撤销。古大存调任中共东北局委员、组织部副部长。

1948年11月,古大存调东北行政委员会任交通部长,为恢复和发展东北地区的交通邮电事业而克尽职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後,古大存回到广东,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第一副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为支前、度荒、徽粮、土改、恢复生产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5年6月,古大存改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副省长。1956年9月,古大存出席了中共“八大”,续选为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7年,广东进行了所谓“反地方主义”斗争,古大存等一大批在广东土生土长的中共党员和干部蒙受寃屈和错误处分。古大存被撤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和广东省副省长的职务,下放到增城县任县委书记。

1966年11月4日,古大存在“文革”刚开始的风暴中,含寃病逝於广州,终年六十九岁。

1983年2月9日,中共中央批准为古大存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充分肯定了他在中共党内的地位和功绩。

(万振环 1990春写於广州)

一、推翻豪绅地主官僚的政权,解除反革命武装去武装农民,建立农村中的农民代表会议政权。

二、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的财产土地,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处理、分配给无地及少地农民使用。

三、祠堂庙宇的地产及其公产官荒或无主的荒地、沙田都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处理、分配给农民使用。

四、各省、区中的国家土地的一部分,作为苏维埃政府垦殖之用,分配工农军的兵士,供经济上的使用。

五、宣布一切高利贷的借约概作无效。

六、销毁豪绅政府一切田契及其一切剥削农民的契约(书面的口头的完全在内)。

七、取消一切由军阀及地方衙门所颁布的捐税,取消包办利税制,取消厘金,设立单一的农业经济累进税。

八、国家帮助农业经济:

1、办理土地工程;

2、改良扩充水利;

3、防御天灾;

4、国家由农业银行及信用社经手办理的低利借贷;

5、国家办理×事业;

6、一切森林河道归苏维埃政府经手管理。

主席团:毛泽东 朱德 古大存 刘光夏(梅州市兴宁人) 朱子千 陈魁亚 陈海云

古大存故居位于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原为三栋二横、灰砂墙、木桁桷瓦顶建筑,建于清嘉庆年间,总面积达500平方米。古大存参加革命后,几度回故乡发动乡亲父老、兄弟、姐妹起来革命。先后组织了乡、区、县农会、赤卫队和苏维埃政府。优行径村群众在他的鼓动下,踊跃参加农民运动。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这个不到600人的小山村,牺牲了近100人,其中有古宜权等烈士70多名。

故居曾被国民党反动派烧了三次,仅存断壁残墙。左横屋部分在抗战时期至解放初期曾进行过小修,但仍破陋不堪。1984年,人民政府为了褒彰革命先贤,激励革命后代,拨出专款进行修缮,并于次年4月24日隆重举行修复揭幕典礼,省、地、县各级领导和各届代表三百多人参加了揭幕仪式。

1986年7月,故居又遭台风洪水袭击,水淹及棚,部分廊房倒塌,政府又拨来专款重修,并在故居外砌围墙、内设古大存革命事迹展览馆。

1984年10月,故居被列为五华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