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秘工作>> 政务性工作>>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调研文章怎样立观点?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同领导讲话稿一样,调研文章的形成也离不开精心提炼观点。稍有不同的是,讲话稿的观点虽然也是基于对实践的思考,但或多或少地会带有领导者或领导集体的主观意志,而调研文章的观点则纯粹来源于调查得来的材料,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离开了材料就不可能有观点,即使有,那也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所以,一切从材料(事实)出发,是调研文章提炼观点必须遵循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从材料上提炼观点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

在分析材料时,首先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东西把这些材料串起来,以集中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

这就要有观点,通过不同的观点把不同的材料“带’进文章里边去。但这种观点必须是鲜明的而不是含混的,否则就会像弱将统帅不了士卒一样,难以驾驭材料,材料罗列得再多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整篇文章也会散乱无序。而要使观点鲜明,就必须从材料中升华,既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使之具有一定的理性高度,让读者一目了然,并从中受到启迪。举例来看,调查中了解到这样一些材料:某县直属机关出现一些不良风气,有的一味强调部门工作重要,不愿派人参与县里的中心工作;有的口口声声维护“条条”政策的严肃性,对县里制定的放开搞活的政策措施不配合、不支持;有的热衷于开会、下文、搞检查,对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漠不关心;有的在解放思想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自己有利的就“解放”,对自已不利的就不“解放”,对经济活动一味地“管、卡、压”。

对这些材料,如果仅仅是罗列在文章中,清楚倒很清楚,但根源是什么呢?集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就需要提炼观点了,比如这样的表述:“凡此种种,集中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有些部门严重缺乏‘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如不高度警觉并抓紧解决,这种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的风气势必愈演愈烈,给全县的改革与发展事业带来严重后果。”这样一说,材料被统帅起来了,问题的根子也抓住了。

观点必须鲜明是一个方面。有些时候,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是零乱的,不成系统的,甚至是不清晰、不全面的,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于是我们又遇到了第二个问题,即如何使观点具有准确性。

观点准确,意味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方法是正确的,文章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将是积极的;观点不准确,当然就是片面、偏颇,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那么文章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将是严重的。举个例子:调查发现,某县实施“倾斜式”发展战略,把上级下拨的老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全部用于搞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对这一做法,各方说法不一。持支持态度一方认为:这是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政策,基础设施搞起来了,发展也就快了嘛,贫困户也能受益嘛!假如撤胡椒面式地把资金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未必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持反对态度一方认为:这是明显违背上级政策,擅自转移资金用途,片面追求“政绩”,置贫困户死活于不顾,政策观念哪里去了?对群众的感情哪里去了?面对如此复杂的材料,我们该怎样通过立观点来表明看法和态度呢?显然,偏向其中任何一方,都将导致观点的偏颇,并打击另一方的积极性。这是因为:第一,决策者的动机是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来拉动群众脱贫致富,而不是不管贫困户的死活;第二,按上级规定,这两笔资金可以部分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决策者并没有全部转移资金用途,而是一部分;第三,决策者所为的确有违背政策的地方,没有将部分资金用于帮助贫困户搞短、平、快的脱贫项目。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提炼观点:“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重点与一般。只顾效率和重点而不顾公平和一般,或者只顾公平和一般而不顾效率和重点,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发展的。”这样的观点就站得住脚,争议双方和读者也会信服。

观点必须准确又是一方面。有时我们又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想要表述的观点别人已经说过多次了,再重复当然没意思,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于是,我们又遇上了第三个问题:怎样使观点新颖独到,以富有创意的表述来吸引和打动读者呢?

这就要从角度、语言乃至句式上来考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有这样一篇调研文章,它在总结若干县(市)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情况时,归纳了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公路建设成绩斐然、民营经济充满活力、招商引资势头强劲高效种养方兴未艾这样几个共同特点,但具体来看,发展并不平衡,有些地方甚至严重滞后。文章为了启发各县(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第二部分列出几点启示:“一、要有好的思路;二、要有克难制胜的办法;三、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四、要有宽松的发展环境;五、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六、要重视人才、用好人才;七、要有灵活、科学的经营机制。”这些观点从道理上都说得过去,但这样的话大家都想得到,显得旧了一点、平了一点。后来修改者把这组观点改成:“一、同样的资源和发展条件,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效果大不一样;二、面临同样的困难和矛盾,善不善于开动脑筋、拿出克难制胜的办法,效果大不一样;三、同样的目标任务,有没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大刀阔斧的气魄,效果大不一样;四、同样的经济增长点,有没有一个使之尽快发育成长的宽松环境,效果大不一样;五、同样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根据市场讯号和产业化要求来进行,效果大不一样;六、同样是发展县域经济,有没有一支敢干事、善干事的人才队伍,效果大不一样;七、同样上项目、办企业,有没有一个科学、灵活的经营机制,效果大不一样。”我们对比一下,这七个观点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本意都没有变,但句式从原来那种平淡的肯定句变成了以对比为条件的判断句,不仅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也显得很有力度和煽动性,有关县(市)的领导看后不禁要想:“是呀,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条件,人家为什么能搞上去,而我们却搞不上去呢?”在这里,文章因观点的新奇而新奇,可读性和启发性就强了。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