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政务性工作>>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调研文章怎样结构?

    】【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调研文章的结构,常见的是两个部分:前言和主体。前言总括性地交代调查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对象、范围以及调查的内容和目的等,也有的文章会把主要内容放到前言部分提纲挈领地点一下,以引起读者注意。主体即文章的主要部分。调研文章一般没有专门的结尾,正文写完也就结束了。这里所要探讨的是文章主体部分的内部结构。常见的方法有三种:

一种是“两段式”,即前一部分摆情况,后一部分基于前一部分作分析、提对策。这种结构方法在各种题材的调研文章中都会用到。其优点是:轮廓分明,线条清楚,易于阅读和理解。比如一篇题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的文章,前一部分肯定了综合实力有所增强、经济结构有所改善、居民收入逐步增加等几方面的成绩,指出了工商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工业经济效益逐年下滑、农民增产不增收等几方面的问题,同时还通过主要经济指标的横向比较明示了该地区存在的差距。这样,读者就对该地区的经济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不禁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暗暗发急:那怎么办呢?出路在哪里呢?好,后一部分就来谈这个问题了,它提出全区经济工作要着眼于财政增收、企业增收、职工和农民增收,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利税大户、抓特色高效产业和产品、抓龙头企业、抓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几个方面,以此迅速壮大经济实力,改变落后面貌。读者一看,就明白该怎么办了,即使这些意见未必全部可行,也能从中受到启发。

一种是“三段式”,即第一部分摆情况,第二部分对情况进行抽象分析,探寻原因,揭示本质,第三部分再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这种结构方法在揭露问题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文章中较多用到,其优点是:意蕴深刻,能帮助读者认识事物,把握规律。比如一篇题为《干部分流为什么步履艰难》的文章,第一部分列举了干部分流难以推行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则不惜大量笔墨分析原因,包括‘架子”难放经济风险难当、舆论压力难受、惰性难改等等,然后在第三部分提出办法,最根本的办法是搞好自我心理调节:转变观念,淡化“官念”;放下架子,换位思考;主动适应,找准位子;迎接挑战,重塑自我。这类文章由于理性思考的分量较重,常能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三段式”还有另一种布局方法,即第一部分亮出观点,第二部分列举调查情况,事实上是为前面的观点提供依据,第三部分提意见或建议。这种结构方法有点像论说文。比如一篇题为《走产业化之路,建设农业强县》的文章,第一部分就亮出观点“农业产业化是建设农业强县的必然选择”,主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论证;第二部分是“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通过摆事实来说明推进农业产业化势在必行;第三部分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强县的对策思考”,提出要着重做好建立农副产品基地、培植龙头企业和示范服务等项工作。这种融论说文与调研文章为一体的写法,往往能突出思辩性,增强说服力。

还有一种可称为标题结构法,即文章的主体不是截然划分为情况、分析、对策几个部分,而仅以若干小标题来划分层次,每一个小标题下边既有情况又有分析和对策,夹叙夹议。比如一篇题为《×某村创办蔬菜协会的调查与启示》的文章,在前言部分介绍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蔬莱产业带来的可观效益,然后通过4个小标题来铺排主体内容:1.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矛盾,为农民致富提供更有力的服务保障;2.处理好分散经营与规模发展的矛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3.处理好带头富与共同富的矛盾,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4.处理好高效农业与低科技含量的矛盾,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该村蔬菜协会所做的工作、特点和需要进步解决的问题分布于这4个小标题之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展开理性分析,从而使这些小标题所表述的观点既是获得的启示,又是基于调查内容之上的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对策思考,显得厚重而又醒目,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