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政务性工作>>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大块头”调研文章的写作要注意什么问题?

    】【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大”与“小”其实也是相对的,你很难说多少字就是大,多少字就是小,通常到了5000字就算大的了,但相对1万字又显得小。所以,衡量大与小,关键看选题,题目选得大,“块头”自然大。比如这样一个题目《关于我市“十五”期间财源建设的构想》,这就算是大的了,而如果是《发展果业生产,培植“绿色”财源》,这就是小的了,“小”成了“点子”式文章。也就是说,“大块头”文章所要回答的是某一个或几个重大问题怎么办,“点子”式文章所要回答的是某一个具体事情怎么办。由此我们知道,起草“大块头”文章的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有几个问题尤须注意防止:

一是结构上防“肿”。肿即臃肿,指的是架子拉得过宽过大,层次安排太多,从而把文章拉得太长。这种文章由于选题本来就大,稍不注意就会收势不住,洋洋洒洒地写下去,最后“肿”得不可收拾,“长”得令人厌倦。所以凡起草这类文章,首先在观念上就要打破“题目大必然篇幅长”的习惯看法,一开始就从结构上严格把关,尽可能设计得紧一些、短一些。

比如《关于我市“十五”期间财源建设的构想》这篇文章,如果放手写来,从财源结构到经济结构、从纵向比较到横向比较、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措施到组织领导,写成厚厚一本书也可以,但作为调研文章当然不合适。作者是这样结构的:第一部分是“现状”,分析实行分税制以来的财政收支和财政收入结构的现状,指出财政收支结构不合理、财政平衡难度加大等几个问题,让读者认清加强财源建设的紧迫性;第二部分是“构想”,提出要从培植工业支柱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植个体私营大户、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等方面着力培植财源支柱;第三部分是“措施”,重点是扶优扶强、优化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为壮大财源提供政策、资金、市场秩序等方面的保证。这篇文章仅4000余字,短而充实,简而明了,如果不是结构紧凑,就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

二是内容上防“散”。散即松散,不集中,不凝炼。同样一个题目,如果是写书,尽可信笔挥酒,只要合乎主题,内容怎么扩充都可以,甚至把一些过程性的、附带性的东西塞进去也没关系,但调研文章对内容的要求却苛刻得很,既要符合主题需要,又要尽可能节省文字,每一个段落、每一层意思甚至每一个具体事例、每一句话都要抠得很紧,可写可不写的坚决不写。

比如一篇题为《审时度势,加速发展》的文章,题目本身的涵盖面就非常之广,作者的本意是探讨一个县的发展问题,设计了“审时度势抓机遇”、“解放思想明思路”、“扬长避短破难题”这样三个层次,这本来也是可以的。但在内容安排上就太大手大脚了,光是“审时度势”这个部分就写到了将近一万字,从经济全球化到国内、省内经济形势,从加人WTO到西部大开发,没完没了地“审”呀“度”的,简直变成一篇形势分析报告了,还能说是调研文章吗?

本来分析形势也是需要的,但不能像国务院发言人那样海阔天空地分析,而要站在你这个县的角度来分析,比如加入WTO将会给你这个县带来哪些机遇、哪些挑战,应采取什么对策,这就显得实在了。与本县发展关系不大的形势不需要你来“审”和“度”,顶多一笔带过就行。

三是议论上防“虚”。虚即空泛,浮浅,不切实际,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其主要表现有:满纸大话,空洞无物;照抄照搬,人云亦云;坐而论道,不着边际;玩弄概念,故作高深;指手画脚,官气十足。

比如有篇文章在列举(单字替换)的建设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后,接着议论道:“由上可见,(单字替换)风不正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单字替换)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单字替换)生死存亡的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是关系到能不能保持(单字替换)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问题。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这样的议论从内容上说当然很对,但这些话人家早就说过多少遍了,这个道理谁都明白,还用得着你来说吗?即使你说得再多、再正确,也无助于提高文章质量,相反还会成为累赘。另外,如果文章是直接服务于领导决策的,提决策建议就要特别注意防“虚”,虚就不能被重视、被采纳。这是因为,凡大题材的调研文章,它所提的决策建议本来就相对宏观一些,

比如(单字替换)的建设如何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要走什么样的路子,如果决策建议停留于一般化,提的都是领导或其他人都想得到的东西,那还有何用呢?

举个例子:你这篇文章是探讨发展思路的,如果你提的建议仅仅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抓好企业改革、进一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等等,领导就不一定感兴趣,因为这些工作他本来就很重视,甚至比你考虑得更深、更细。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提建议,比如“打破传统的工作方法,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实用性就出来了,领导也许会眼睛一亮:对呀,这个建议可以考虑!即使后来没有付诸决策,至少引起了领导重视,而且,只要该建议真正可行,这次不采纳,下次还可能被采纳。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