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组工干部的信息评论写作锦囊必收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先锋宿迁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信息评论号称“第四媒体”,是(单字替换)和政府又一强大的“新闻喉舌”!
质量决定信息评论的影响力,
如何写出高质量的信息评论?
来看看宿迁组工干部怎么说?
以下是宿迁市委组织部部机关3月份信息评论调度会上的精彩发言,每一篇都是有感而发的用心之作,选编以飨参考!
1
宿迁市委组织部(单字替换)管处副主任科员 匡磊
从栽盆景看写信息
写信息好比是栽盆景,只不过一个是抽象思维,一个是具象行为,但其中的“道”是相通的:
要用心挑材、选好胚子。一座上乘盆景对原材料要求往往是很高的,必须底子好、起点高、有特色。信息工作同样要有料有货。要“选准题”,从众多业务工作中选一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工作进行推介,精准发力,差异竞争。要“找对点”,选一个的角度去切入、去串拎,契合或呼应舆论的热点、实践的盲点、基层的需求点、上级的关注点,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瞅准时机、把握节奏。
要精心修剪、蟠扎塑型。盆景价值关键看外观是否精妙雅致,手法是否匠心独运,意境是否灵动传神。这同样适用于信息。好的题材需要从撰写层面谋篇布局,大到总体框架、叙述逻辑,小到段落标题、起承转合,都值得细细琢磨、好好设计。学会“投其所好、量体裁衣”,注意研究各类信息刊物的风格,有针对地摆布内容、组稿投稿,有效提高命中率。
要悉心滋养、涵品提韵。盆景成型既不能撂在一边,也不要急于出手,需要勤除草、勤浇水、勤施肥,不停修整打磨成精品佳作。信息同样也要“养”,尤其是经验做法类信息。随着工作不断推进,动态挖掘一些能够反映成效的数字或事例充实进去,努力把信息“养肥养壮”,让信息“有血有肉”。再以“闻过则喜”的心态征求领导和同事的意见建议,让信息变得成熟完善。
2
宿迁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副处长、主任科员 汤颖杰
网评就得说干就干
不管怎样,你得写起来。文字展示的是工作成果,背后是积累和积淀。文字不仅是记录工作,同时也是自己拓展眼界和积累知识的途径。我们常常以各种理由解释自己没空、没时间、没捞到,所以没有写。与信息调研相比,网评不需要那么深刻的专业背景,对某问题有想法就立刻写下来,再琢磨,再提炼,就有可能开花结果。即便不是被刊载采用的欣慰,也是积淀提升自己的满足。
无论如何,得有自己观点。文字展示的是想法思路,背后是研究和思考。曾请同事给自己出题,但效果一般。可能就是研究思考不对称,没有研究就没有思考,也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后来就看书、看报、看新闻,总会有感兴趣、有想法的方向,多看看别人怎说,才会有“我不同意”这种本能的想法。这个多看看、多放在脑子里过一过的过程,就是一种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也是产生自己观点的过程。
归结一点,要长期坚持。文字展示的是精华亮点,背后是付出和辛劳。大家都有共识就是写材料苦,一面庆幸我们不是全职写材料的“材料狗”,一面又抱怨就因为不是全职,所以更写不出来。以前有人鼓励我多写多投,长期写长期投,他开始投5选1,后来3选1,再后来2选1,很多编辑看到他名字就会看稿子,编辑联系他是常有的事情。道理大家都懂,缺的是行动,趁着春光正好,耍开拖沓动起来,说干就干!
3
宿迁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副处长、主任科员 周克定
信息写作的三个“变一变”
变一变位置。信息选题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要多去设身处地揣测信息编辑者需要什么信息。写信息的时候,感觉有些东西自己感觉很重要,也很有新意,不舍得删减,这个时候就要换成信息编辑者角度看看。应该多去关注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近期乃至全年的关注点和编辑重点。
变一变套路。信息框架的搭构力求灵活一些、巧妙一些,使信息层次更加清晰、主题更加鲜明、重点更加突出。一方面,信息指向要一致,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而各有侧重,全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每一部分逻辑层次要理分明,避免给人语言拼凑、层次混乱的感觉。多分析、多揣摩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已经刊用的信息稿件。
变一变味道。没有最好的味道,只有最独特、最适口的味道。说的也就是语言风格。在信息框架搭构完成后,需要对语言进行再加工,对大标题、小标题进行再打磨。信息味道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文字力求鲜活、新颖、贴切,让人看到耳目一醒,感觉表达恰到好处又别出心裁。要善于把同一篇素材根据信息主题不同进行文字整合,注意对已有的有限信息重复利用、回收利用、整合利用,变个角度、变个表述、变个主题继续让老信息发挥余热。
4
宿迁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处副处长 刘声
写在时评工作“边上”
钱钟书先生说“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这本书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时评工作也像是在看一本“大书”,作为一名时评写作爱好者,我愿在书边空白“注”上几字:
呵护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呵护、激发时评写作的兴趣有两点:一是用心钻研的需要。组工干部要对工作有思考、有思路,不断地对环节、细节进行观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能力,从“为文而文”向“为事而文”转变。二是用好“登顶后”的喜悦。“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每个人都不会忘记用心写作的文字刊于报端、承兑稿费时的喜悦。多利用这份“回报”,趁热打铁、多写多投,不断涵养攀登时评写作高峰的动力。
把握规律。时评写作“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特质比较明显,需要根据刊载媒体喜欢的“菜式”和“食材”来写作,做到文眼有量、文字有料、问题有药。《中国组织人事报》理论评论版,递进式的评论大多以典故、典籍或者问题切入,文字及逻辑结构偏于严谨。《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经常会看到如“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历史从来只垂青弄潮儿和实干家”“践职勋庸列,修躬志行彰”等金句,总是让人眼前一亮。这些特点风格,都需要在撰写过程中不断摸索把握。
品味舍得。有舍得才能有获得。不少同志觉得“没时间”“没精力”“没话题”去写评论。虽然得到和收获是每个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有所舍弃、为得而舍才是向“得到”转化的关键。组工时评是一项政 治性很强的工作,要时刻注意拿捏好分寸,在表达冲动和公正理性上做好“舍得”功夫,将问题本质剥离出来,将正能量作为文章的“压舱石”,做一个冷静、客观、守正的评论者。
5
宿迁市委组织部研究室科员 陆洋
网评写作的“成长烦恼”
入门困惑多。每次开写时兴奋,过程却很难熬,从敲下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就像走迷宫,弯弯曲曲、一瘸一拐走出来,一点荡气回肠的感觉都没有。问题捋一捋,烦恼如下:
如何想出个好题目?看那些好的网评,大多题如双眼,很“亮”很传神,短短几个字就做到观点鲜明,意合时需,让人赞叹其妙手偶得。如果蒙上这些“眼睛”,让自己拟一个试试,总感觉达不到那样的效果。
如何避免概念凌乱?每次写,少不了要阐述一些概念,说明一些道理,写着写着,概念越套越多,层峦叠嶂、不见主峰,从“创新”说到“实干”,再扯到“攻坚克难”或是“系统思维”,到底要说啥自己也搞不清。本是牧羊人,却被羊牵走,走着走着就迷路了。
如何自然顺畅落脚?好不容易弄出一段,说得差不多了就想着收了,怎么落得从容自然些、干脆利落些,也很伤脑筋。落脚的一笔,常常陷入套路,说过的话似乎还想再说一遍,生怕漏了些什么,希望再多打几个补丁,一点也放心不下。
如何激活枯燥语言?好网评的遣词造句平实而不失活泼,句式长短搭配,行云流水很畅快。看书少、词汇少,暴露在写上,就是满篇的“如果……那么”“只有……才能”“然而……但是”。乍一看,因果转折没毛病,照照好的才发现自己的“推理运算”、平铺直叙,读起来面目可憎。
如何克服改稿抗拒?改初稿是必要的,但内心是无比抗拒的。尤其遇到自鸣得意的一句而又不得不删,要说服心内的“钉子户”让步,谈何容易。自改自稿,否定自我、否定劳动,下手真难。功夫都是练出来的,入门时心是急了点,步子还得慢慢来,期待经历一番打磨后能拨云见日吧!
怎么样?
是不是连标题都很吸引人,
每一篇都是苦练修出的真经,绝对提神!
不过还没完
最后用这次信息评论调度会上主持人的点评作为结尾,与小伙伴们共享!
NO1:万事开头难,别被一个“始”字吓到,主动向前豪迈一步;
NO2:好事多磨难,别被一个“时”字困扰,坚持不懈必成一景;
NO3:成事需担难,别被一个“事”字湮没,行思并进勇争一流。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新进公务员如何练好信息写作“基本功”?
- 下一篇:怎样写好政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