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写好演讲稿?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因为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
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当然,正如“诗无定法”一样,演讲稿的写作也可以说是没有定法的。但一般来讲,它又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下面,我就我所体会的述其一二。
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用美国演讲专家多利斯·莎劳夫的话讲,即演讲稿既要适合你,又要适合他,同时,还要适合当时的场合以及规定的时间。
所谓适合你,是说演讲稿正好适合演讲人的年龄、身份、气质以及特长等。否则,不仅会影响演讲效果,有时甚至还会弄得人啼笑皆非。比如你是一个中学生,却偏偏要你去演讲一篇老成持重,带有严重教训口吻的演说词,你试试看?再比如你是一个饱经沧爽的成熟老练的长者,那么,你去对一群天真活泼的青年作一次情绪激昂、甚至不合自己身份的演说试试看?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说,演讲稿一般来讲要适合演讲人。像1987年曲啸的题为《我的路》的演讲,就非常适合演讲者本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以及气质。这次演讲的听众是大学生和大学里的老师们。而演讲者本人就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他把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呈现在听众面前,深深地打动了听众。正因为这篇演讲稿准确地把握住了演讲者本人的身份以及其它一些特定的情况,所以,它隽永动人,易于接受。
所谓适合他,适合场合,这也是写演讲稿时必须考虑的。比如你对一批山区的老农演讲,却不断地使用着“是可忍,孰不可忍”之类的文言句子,那么,尽管你的拳头握得再紧,你的声音提得再高,但听众的表情反映恐怕也只能是一片茫然。而像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得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作的题为《我在美国的日子》的演讲,尽管它文气十足,讲究优美,但由于它适合到会的听众,适合当时的环境,所以,被认为是一篇著名的演说词。
总之,演讲稿的写作,一定要注意它的适合性。只有合“你”的,才能易于表达,表达得更好;只有适合“他”的,才容易被人接受,取得应有的、更好的效果。
其次,演讲稿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有较强的说服力。当然,二者在一篇演讲稿中有时允许有所偏重。如果是一篇呼吁性的演讲,由于要考虑到它的煽动性,可以偏重于充沛的激情;如果是一篇辩论性的或是一篇劝导性的演讲,由于要以理服人,所以,它可以偏重逻辑性、论证性。不过,如果能将二者统一在一篇演讲稿中,则更好。
像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便可以说是一篇富于激情,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演讲稿。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不仅在演讲的当时便获得了数次的热烈掌声,而且,它至今仍回响在我们的耳畔,使我们缅怀先烈,痛恨敌人,时时想起闻先生的音容笑貌。
再如荣获北京市首届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的题为《弱者,你的名字不是女人》(张红、粟红钢撰稿,周怡演讲)的演讲稿,也是热情洋溢,充满着时代气息的。它抓住当时社会上人们普遍注意到的女同志的事业和家庭生活的矛盾,层层剖析,步步推进,充分表达了八十年代的女大学生的宏伟抱负和崭新的生活观。在这篇演说稿中,作者以极富煽动性的语言,大声疾呼:
前人经验也告诉我们,女性同样可以在事业上获得辉煌的成绩。只不过作为女性,要多付出三分汗水、五分勇气、十分毅力、十二分艰辛。(议论、笑、掌声)我们既要事业也要生活,这就注定我们将终生忙碌。
我们认了!(长时间热烈鼓掌)
让怯懦的人去徘徊吧,让俗人们去议论和怜悯吧。同伴们,我们走着自己的路!弱者,你的名字不是女人。(持久而热烈地掌声)
听着这样的演讲,有几个勇敢的女性不把巴掌拍破?听着这样的演讲,又有几个新时代的女大学生不为之激动呢?
富于激情,富于煽动性的演说词在中外历史上是很多的。如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于一八六三年十一月十九日所作的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辞》;像英国首相丘吉尔任职第三天所作的《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的演说即是。
当然,有的演说词是以雄辩性、逻辑性、说服力著称的。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时期著名的政 治家和演说家佩特瑞克·亨利的《诉诸武力》即是。
最后,演说词的写作还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人们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时采用通篇用比的手法。例如一个夺得全校演讲比赛第一名的同学,在授奖大会上再作一次答谢演说:
在一个很大很大的瓜田里,有无数的西瓜。它们有很多很多,有的很大,而且很好。有一个西瓜恰好生长在路边。于是,它很容易地便被人发现了。和瓜田的其它许多西瓜比起来,这个生长在路边的西瓜或许并不算最大,并不算最好。但是,由于它被人们发现了,所以,受到了一连串的称赞:“好瓜!好瓜!”
那么,这个西瓜应该怎么想呢?如果它在颂扬声中飘飘然起来,真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那么,它便是一个大傻瓜;如果它以为自己的长成完全是凭自己,而忘记了园丁们的培育、浇水、施肥,那么,它也是一个大傻瓜;如果它在颂扬声中能保持清醒,继续生长,力追同伴,那么,它才真正是一个“好瓜”。
我,就是这个生长在路边的、已被人发现的、很大的瓜田中的一只瓜。
这篇演说词虽然很短,但由于它全篇用比,所以,
将演讲者本人的那种谦虚谨慎,再接再厉,不忘园丁,不忘同伴的思想和品德表达得恰如其分,非常完满,非常生动形象。
为了加强演说词的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还可以在文中适当地采用排比、反问和重复等修辞手法。像佩特瑞克·亨利的《诉诸武力》这篇演讲词就是这样。如他为了强调形势的紧迫,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我们的申请却只遭到轻蔑;我们的抗辩招来了更多的暴行与侮辱;我们的祈求根本没有得到人家的理睬;我们所得到的不过是被人百般奚落后,一脚踢开阶下。”通过这一连串的排比句的运用后,作者接着又采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复句:“如果我们渴望得到自由──如果我们……──如果我们……──那我们就必须战斗!让我们重复一遍,先生们,我们必须战斗!诉诸武力,诉诸万军之主,这才是我们的唯一前途!”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适当运用,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最后,文章又来一连串的责问和反问:“战火实际上已经爆发。兵器的轰鸣即将随着阵阵的北风而不绝于耳!我们的兄弟们此刻已经开赴战场!我们岂可在这里袖手旁观,坐视不动?请问一些先生们到底心怀什么目的?他们到底希望得到什么?难道无限宝贵的生命,无限美好的和平,最后只能以镣铐和奴役为代价来获得吗?……不自由,则毋宁死!”由于排比、重复、反问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这篇演说词咄咄逼人,气势酣畅。
有时,演说词也要讲究一定的“无言之美”,给听众留下适当的思考回味的余地。如演讲稿中停顿之处的安排,以及其它富于启迪性的句子的运用等等。有一位美国总统的退位演说仅有六个字:“那么,好吧,再见!”但它却被视为最好的退位演讲,因为它耐人寻味,有一种“无言之美”。事情就是这样,有时你越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更完整、更明了,结果反而使听众越糊涂,越厌烦。当然,我们不是说所有的演说词都以只写几个字为好,我们只是强调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给听众留下一点思考的余地。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