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业务性工作>> 文稿撰拟

文稿撰拟

拔高写作语言的技巧

    】【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交流思想感情、知识、经验的媒介,是文章作者叙事、说理、传情的工具。文章是语言的艺术。掌握运用语言的基本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学好写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什么样的语言才算好呢?这首先要看对什么文体而言。从大范畴来说,对文学写作的语言和非文学写作的语言是有不同要求的。非文学写作的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简洁、生动。所谓“准确”,就是要合乎事实、合乎情理、合乎语法、合乎逻辑。所谓“简洁”,就是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所谓“生动”,就是选用恰当的词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长短句式恰当搭配等。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章就是语言运用的好,能获得读者的认同。

一、简短明确的语言

1.我们看鲁迅《药》的一段: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此处的背景是康大叔从死去的革命者夏瑜身上,用馒头蘸上鲜血,再给华老拴的小儿子治肺痨。康大叔“抢”、“扯”、“裹”、“塞”、“抓”、“捏”、“转”,一系列主动动词立刻展现康大叔利索大胆的形象,印象深刻。因此,主动动词,让文章迅速引起人的注意力。那些被动动词则难引起别人注意。我们看一个句子:球被男孩打了。被动句显然没有动作的发起者,显得软弱无力。读者不太好接受。同时,句子拉长,节奏放慢,句子更加无力。

因此,多使用主动动词非常有必要。

2.我们看茅盾的《子夜》开头: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

这些片段的句子简洁,短句多,传达的意思清晰,每一句的意思都容易理解,读起来不累。长句一多,心理感到压抑,失去耐心。

二、生动形象的叙事

叙事如何生动形象?要想生动形象,具体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则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物,少不了描写。因此,这个“物”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马上感受到的事物。

例子:在路的尽头,在力拓巴托皮拉斯的河岸上,坐落着巴托皮拉斯。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老村庄,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和狭窄的街道。”在这段文字里,词汇“风景如画”和“别具一格”很抽象,读者看不到这个地方的样子。经过修改后,句子是这样的:“在路的尽头,古老的村庄巴托皮托斯就坐落在力拓巴托皮拉斯的河岸边,村子里到处都是灰泥外墙的庄园和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

1.描写要使用动态动词,少用静态动词。动态动词表示动作本身。

原句:他不停地嚼着烟草,雷德曼是他最喜欢的牌子。

修改句:因为嘴里嚼着他常卖的雷德曼烟草,所以他的腮帮子鼓了起来。

所以,村子坐落在河岸上,而不是在河岸上。古诗中不说“深山有古寺”,而是“深山藏古寺”。动态动词的确很好,因为它呈现变化,含有一种发现之感,避免枯燥呆板,显得生动;而静态动词只是一种状态的描述,容易枯燥乏味。

2.要生动形象,还必须调动五官。晚清作家刘鄂的《老残游记》记录王小玉说书的妙处。原文如下: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作者为了表现王小玉唱书的高超技艺,借助通感,采用味觉,比如吃人参果;采用触觉,比如毛孔之畅快;采用视觉,比如傲来峰、扇子崖和南天门。其中尤其是气味和声音,人一般在一定的空间中感受到的,所以加深空间的深度。由此,读者建立一种空间感,真正达到逼真的效果。

3.描写需要大量的语言,太长的描写让读者觉得乏味。因而作家在描写时,注意言简意赅,把表达的意思压缩整合。

《达拉斯晨报》这样写英国摇滚巨星:

他的头发是乱糟糟的,原来为人熟悉的乌黑发亮的公鸡头变成了乱的蓬蓬的一团,就像刚从床上爬起来。苍白的皮肤像从未见过太阳一样。那张长长的面无表情脸上最突出的就是大鼻子。他看起来太滑稽了。像是漫画版的英国摇滚巨星。

他看起来棒极了,就像一颗滚石。

这段摇滚巨星的文字只从头发、皮肤和鼻子的角度来写,刻画了一个邋遢、滑稽、不修边幅的形象,省去耳朵、眼睛等部位的描写,暗示性强,丰富了其中的意思。描写当然要选择性地写,获得紧凑鲜明的效果。

4.要生动形象,还可使用比喻。

比喻一般分明喻和暗喻。举个例子,明喻有“像刷子一样的直发”,暗喻则可以“脸上笑开了花”,前者直截了当,后者比较含蓄。

当然,比喻不能忘了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换句话说,比喻要求合适。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中写:这里有一种舒坦,如在墙角觅得一处与自己体型正相吻合的凹陷。这个比喻非常贴切,找到舒坦与墙角凹陷的相似处。

有人说,第一个把美女比喻成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再用同样的比喻是蠢材。所以,人们青睐新颖的比喻,不想看到陈词滥调。怎样才新颖呢?钱钟书说,分得愈远,则合得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简而言之,在相似性的前提下,本体和喻体的距离越远,就越新鲜,体现相反相成的道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已发展到足以表达人们想要表达的一切的水平了;而只要把这足以表达一切的语言归归类,便能发现其基本成分也只有4种,即叙述的语言、描写的语言、议论的语言、说明的语言。把这4种语言交替运用,或混合运用,再恰当地加上标点符号,便可表现想要表现的一切。叙述的语言,用于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例如,“他挑着行李,向我走来了。”这是表达了人物行为中的一个小小过程,这是典型的叙述语言。描写的语言,用于把人物或景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例如,“他挑着沉重的行李,扁担‘吱嘎吱嘎’地响,身子摇摇晃晃地向我走来了。”这语言绘声、绘色、绘形地描绘出了行为过程。议论的语言,用于把某种观点、认识、体会等表达出来。例如,“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就是作者对学习语言的认识体会,是典型的议论语言。说明的语言,用于把事物发生、发展、结果、特征、性质、状态、功能等解释清楚、介绍明白。例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这就是对“语言”的一种说明。

了解以上情况之后,我们便可以从文体上去掌握和运用语言了。记叙文应以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为主;议论文应以议论的语言为主;说明文应以说明的语言为主。有些同志写作时语言出了毛病,往往并不因为自己掌握的词汇太少,也非用词不当,而是没有根据文体的特点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有的写议论文而大多运用叙述的语言,有的写记叙文而议论的语言占了多半,有的写总结又大量运用描写语言,结果是语言成分变化造成了文体的变化,记叙文变成了议论文,议论文变成了记叙文,还谈什么语言的准确呢?

关于学习语言的途径,毛泽东在《反对(单字替换)八股》一文中说了三条:“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至于学习语言的具体方法,我看可以概括为“听、谈、记、用”四个字。即:要注意听各种人的讲话,从中发现生动活泼的语言;要从读别人的文章中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技巧,吸收丰富的词汇,用脑和笔及时记下一些精美的语言;要有意识地把学到的语言运用技巧和好的词汇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语言运用技巧和好的词汇是由具体的人创造的,但这方面的创造是没有专利权的,一旦发表便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谁都可以运用。同时,还应把自己的讲话和写文章结合起来。许多同志在闲聊时,口若悬河,而且有条有理,语言生动、流畅;但要他用文字把自己讲的写出来就干干巴巴了。其实,只要采取“我怎么说的就怎么写”,把讲话变成文字,然后再进行仔细的推敲、修改,问题就解决了。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