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业务性工作>> 文稿撰拟

文稿撰拟

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致辞稿点读

以稿换稿 】  作者:何新国   发布:2016年07月15日   阅读:

在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上的致辞

贾庆林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抬头称呼分成两组用逗号隔开,前一组论关系称同胞、称朋友,体现了平等友善的态度;后一组按性别称女士、称先生,体现了尊敬友好的感情;前一组采用四字句,后一组采用三字句,先缓后急、先抑后扬,节奏韵律感很强,富有音乐美,能够提神并集中听众的注意力。]

大家上午好![见面问好,然后讲话,这是基本礼节,现实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无论讲话人还是撰稿人在任何场合都要遵从这个规律。]

盛夏时节,美丽的鹭岛花团锦簇,胜友如云。[点明时间、地点、场景,使用成语“胜友如云”,不禁让人想起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场面,描写得很有诗意。]我很高兴和来自海峡两岸的各界同胞一道,共同参加第二届海峡论坛。[点明心情、人物、活动,自己的心情如同各位来宾的心情,实际上是暗写活动现场的氛围。]受胡锦涛总书记的委托,我代表中共中央,对第二届海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前来参加论坛的两岸同胞特别是来自台湾的各位乡亲致以诚挚的问候![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对参加论坛的同胞表示问候,注意这里对事对人在用词方面有所区分。贾庆林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他以哪种身份出席论坛并讲话呢?为了不引起歧义,这里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了,“代表中共中央”,是以政治局常委的身份出席,可见论坛规格非常高、非常重要。贾庆林不仅“代表中共中央”,而且是“受胡锦涛总书记的委托”,这一方面体现了对胡总书记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中共中央对论坛的高度重视,进一步表达了论坛的重要性和高规格。]

海峡论坛是由两岸同胞共同打造、旨在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论坛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体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涵,反映了两岸各界民众的共同愿望。[论坛的性质、主题,总体上对论坛作简要介绍。]本届论坛由海峡两岸62家单位和民间团体主办,参加活动的台湾各界民众超过1万人。这么多的两岸同胞欢聚在这里,这么多的台湾民众共襄盛举,处处洋溢着亲情、乡情和友情,交融着增进了解、交流合作的热切期盼。本届论坛的举办,是当前两岸同胞和社会各界大交流、大合作的重要体现,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动写照。[本届论坛举办的情况及意义。]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正文当中的称呼,起到提醒的作用,再次把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讲话上来。注意这篇讲话稿对此的运用。]

过去两年多来,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上句总写,下面分写。]两岸直接“三通”全面实现,便利了同胞往来,促进了经济合作。两岸各领域、各界别的交往更加热络,大交流的局面已经形成。去年,两岸人员往来达到54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大陆居民赴台交流参访和旅游突破93万人次,首次来大陆的台湾民众达33万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抗击地震、风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两岸同胞同舟共济、相互扶持,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之爱,展示了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谱写了真诚相助的感人篇章。[这一段写过去两年来两岸关系取得的积极成果,内容侧重于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这正是目前两岸关系的着力点。对此,参加论坛的两岸同胞很容易就产生共鸣。从时间线索来看,这一段属于回顾过去。从“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来看,这一段属于“转”。]

两年多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要积极成果,得益于两岸双方抓住难得机遇,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增进互信,排除干扰,平等协商,推进合作。更重要的是,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两岸同胞的普遍认同和有力支持。我们应该顺应两岸主流民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继续巩固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力争取得更多实际成效,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同时,还应当着眼于今后逐步破解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在反对“td”、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两岸的政治互信。[进一步就两岸关系进行阐述,分析了近两年来两岸关系取得积极成果的原因,并就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希望。]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第三次称呼,又一次集中大家注意力。]

60多年来,两岸尽管经历了长期隔绝,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两岸的同胞爱、民族情和共同的中华文化根脉,是任何力量都割不断的。两岸由长期隔绝到交流往来,各领域合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民间力量都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正是在加强交流合作的进程中,两岸同胞越来越透彻地理解了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道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td”分裂活动造成的危害,越来越直接地感受到了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带来的好处,从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今天,支持两岸开展平等协商,赞同两岸加强互利合作,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台湾民意的主流,成为两岸同胞的普遍共识。实践充分证明,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增进同胞感情、扩大共同利益的最好方式。[民间交流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体是两岸同胞,动力来自两岸同胞,成果也惠及两岸同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事业,需要两岸同胞最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当前,扩大和深化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同时也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特别是两岸正在积极商签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必将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有利于两岸经济长远发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必须更加积极有力地推动两岸民间交流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地开展下去。[扩大和深化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强调人的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极端重要性。]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珍贵的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沟通。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共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深化合作的过程。两岸同胞形成的共识越多,就越能够为破解两岸关系面临的各种难题创造有利条件。广泛开展两岸各界交流,特别是加强基层民众直接交流,有利于为两岸关系发展营造更良好的氛围、打下更坚实的民意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一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还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对两岸关系发展还持有疑虑,这是一时难免的。我们愿意积极与他们沟通,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导。只要两岸同胞进一步密切交流互动,消除各种疑虑和误解,就能够不断凝聚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为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珍贵的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沟通,既讲历史也讲现实,既讲道理也讲事实。]

新形势下的两岸交流理应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迈进。两岸交流,应当以两岸同胞为主体,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以增进同胞感情和提升福祉为归宿。两岸交流,没有党派之分,没有地域之别,应当遍及城市和农村,深入到县市、乡镇、学校和社区,深入到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和少数民族等各个界别之中。我们希望两岸各界民间团体发挥更有力的促进作用,为两岸民间交流拓展新领域、开辟新渠道、构建新平台、创造新形式,促进越来越多的两岸同胞投身于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潮流,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新形势下两岸交流的努力方向]

目前,多数台湾同胞还没有来过大陆。我们热诚欢迎他们能够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增进对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了解,增加与大陆同胞的直接接触。我们也鼓励更多的大陆同胞到台湾各地尤其是中南部地区和基层民众中去,真诚与台湾同胞交朋友,认真倾听台湾乡亲的心声。两岸同胞完全应该常走动、多往来。大家以诚相待,彼此交心,走亲访友做生意,交流合作促发展,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这一段回到眼前现实中来,对两岸同胞加强相互往来提出殷切期望。]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第四次称呼。]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近代以后我们共同蒙受了民族的深重灾难,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了民族的复兴曙光。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旋律,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方向。让我们团结起来、不懈奋斗,共同开创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美好未来![两岸同胞的共同之处,向两岸同胞发出号召,共同之处是发出号召的基础和条件。]

最后,预祝第二届海峡论坛圆满成功![呼应开头。]

谢谢大家。[礼貌结束。]

 

点读后话:

一、致辞稿原载《人民日报》2010年6月21日第2版。

二、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到现场听讲,事后阅读公开发表的致辞稿则是了解有关情况的重要途径。阅读这篇致辞稿,一定会因人而异。领导干部可能侧重学习了解高层领导如何讲话,而机关文字工作者则要重点分析体会这类致辞稿的写作方法。我还在机关文字工作者队伍里面奋力前行,所以在这里以分析写法为主,至于高层领导如何讲话则丝毫不予涉及。

三、撰写讲话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分析把握讲话人的身份、讲话的对象、讲话的场合等三个方面的特征,这些方面的特征决定了讲什么、如何讲、为什么等问题。因此,阅读讲话稿,要注意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通过这三个方面问题的分析,可以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更好地把握讲话稿写作的艺术和规律。这是我对于讲话稿写作的一个重要体会,我在这方面已经写了一些体会文章。希望对有志于从事机关文字者有所启发。读者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对这篇致辞稿作些分析,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四、一篇文章对于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只是一名普通读者,我对于这篇致辞稿的点读,只能点到为止,不可能全面深刻,我的感受也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并非谦虚而是实话。

【来源:何新国讲公文写作新浪博客(授权转载)】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