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文稿起草必须行之有“道”
【以稿换稿 】 作者:佚名 发布:2017年12月25日 阅读: 次
文者,贯道之器也。机关文稿起草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就工作而言,事关以文辅政作用的发挥,不单单是承载政令的传声筒;就个人而言,是一个人思想深度和认知高度的综合体现,不单单是遣词造句做文章。可以说,机关文稿起草必须行之有“道”。
精心谋篇布局是首要大义。“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机关文稿起草的关键在于周密策划、精心构思。这既要有全局眼光,又要有具体思路;既要深思熟虑,又要深谋远虑。
准确把握文稿立意。“文以意胜”,文意即文稿立意,是全文之魂、通篇之纲,立意直接决定一篇文章的高下。有人曾说,稿子不是写出来的,更多的是想出来的,想得到才能写得出,想得对才能写得准。出一篇精品文稿要有三个高度:要有政治高度。起草者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提高文稿的大气、正气。要有大局高度。胸怀大局才能登高望远、具有战略思维。要把站位全局思考研究文稿修炼成一种习惯、一种意识、一种状态。善于从大局上分析具体问题,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等关系,坚持从宏观视角、长远眼光、公正立场上进行系统思考,作出准确判断,得出科学结论。要有领导高度。文稿起草的本质不是展示个人的知识与才华,而是代机关立言、代领导立言,是与领导思想对话的过程。如果没有抓住机关的特点、领导的意图,写得再好也不会有任何用途。起草者要全面把握领导谋划全盘、驾驭全局、处理问题的思路,学会与领导同步思考、同频共振。
用心选材讲究逻辑。立意确定后,就要紧紧围绕立意来选材。选材的过程也是消化过滤和科学加工的过程。在前期准备时,要按照权威、最新、管用的原则,搜集资料。比如,收集中央文件,以最新的为主;收集地方和部门的材料,以综合的为主;收集专家学者的重要文章观点,以权威的为主。在起草过程中,数字运用上,要尽量用反映全局的数字,不要多,能反映问题就行;举例子时,要用观点来统帅材料,选择最能说明观点的典型,而不能先确定几个结论,再找几个例子来证明的“观点加例子”的写法,这样才能把观点、情况有机地糅和在一起,做到既有观点又有材料,而且结合得既紧密又匀称。同时,起草机关文稿不同于作家写小说、散文、诗歌,要注重用逻辑思维,既要顺理成章易于“讲”,又要条理分明便于“听”,还要深入浅出便于“看”。起草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脑子要十分清楚,问题切入要紧扣中心、开门见山,防止游离主题、绕弯子;层次段落要承转自然、前后呼应,防止简单生硬、相互脱节;通篇文稿要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防止凌乱松散、别扭拗口。
注重创新不拘定势。康有为曾经说过:“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一篇好的文稿要避免因循守旧,避免平、浅、俗,就要勇于打破定势思维,不断调整立意视角,出亮点、出新话、出措施,这样才能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文稿要常作常新的办法,第一种是在观点上匠心独具,既可以是对政策观点的新阐述新见解,也可以是对新形势新情况的深入浅出的分析。第二种是在思路上别开生面,要有超前思维,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掌握新情况、新问题,主动做一些调查研究,主动提炼出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尤其是部署工作的讲话和出台新文件,能不能提出新举措,有没有新提法,有没有针对性强的新要求。第三种是在角度上独辟蹊径,即便是老话题,也要旧料新用,老话新讲,可用独特的角度,采用比较、历史和辩证的分析方法,换个视角,也会写出新意。当然,起草文稿的求“新”,绝不是为了标新立异,需要重申已部署工作时,就要讲得直白明确;需要阐述已有政策时,就要写得准确客观,绝不能为“新”而“新”。
反复推敲斟酌是必经程序。提高文稿质量的“道”,在于对文稿修改要如治玉石,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百锻成字,千炼成句,最终达到“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的境界。
文笔生动。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许多成功的文稿,都是把真挚的情感流露于字里行间,拉近与听者的距离,让人备感亲切、温暖和感动。这就决定了讲问题时要推心置腹,使人心悦诚服;提要求时要讲清道理,使人能够由衷接受。语言清新、情真意切、有感染力的文稿,才能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文风明快。文稿中经常点缀一些深刻的隽语秀句,引用凝练的诗文典故,穿插新颖的概括判断,会使文气大大增色。比如,起草领导同志的讲话稿,尽量多用形象化的修辞文法,多用思想火花式的新话,多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群众语言,让讲话稿朗朗上口、感染力强;起草调查报告,就要善于用事实讲话,尽量多讲典型的事例,多举有说服力、有代表性的数据,多出创造性的新招。特别是在每段内容的开头、结尾和上下衔接的地方,提纲挈领地概括几句妙语甚至带哲理性的话,就会起到提神醒脑的效果。
文句干净。用简约的语言表达思想,是高手才能做到的。美国耶鲁大学举行300周年校庆,校长致辞仅用了一分钟。一座曾经培养了包括五位美国总统在内的历史名校,其功绩都浓缩在一分钟的讲话中,足见再复杂的工作,再重要的会议,都可以长话短说,达到预期效果。公文用语与其他文种不尽相同,有其特殊性,就是公文语言。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作家写不了机关公文,有的公文起草人写不出小说一样。机关文稿要“短、实、新”,要写简短精练的文章,用最少的文字反映最重要、最必要的情况,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绝不绕弯子。起草时一般先须做“加法”,不断完善框架、丰富观点、充实内容,有了成品之后,还需认真做一番“减法”,千方百计把可有可无的例子、文字删掉,挤出“水分”,留下“干货”,惜墨如金。
文字新颖。再好的讲话,再优美的语言,说得多了也没有人愿意去听。对于一年中多次强调部署的工作,只把过去的文稿翻出来,“Ctrl+C”“Ctrl+V”是肯定不行的,领导不满意、参会者不爱听、自己写起来也不给力。要克服心理上的惰性,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特别是要摒弃空话套话和陈词滥调,多用新词多讲新话,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令听众耳目一新,实现文字表述的升级换代。
及时总结规律是基本功。总结是不断提高文稿能力和素质的有效之“道”。在每项文稿起草结束后,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从文稿立意、动笔起草、修改完善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心得感悟,力争总结一次、提升一层。
强化跟踪问效。文稿起草完成后进入送审阶段,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这恰恰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文稿审批出来,要认真分析研究领导的修改情况。如果没有修改,是写得非常好而不用修改,还是写得非常差而无法修改。前者需要坚持,后者则要检讨。对于具体文字方面的修改,要分清哪些是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修改,哪些是政策、法律、事实方面的修改,哪些是文章技巧、机关习惯、工作要求方面的修改。通过深入仔细地琢磨,领会其中的“奥妙”,尤其是及时了解领导的工作思路以及思路的发展变化。
注重沟通交流。现在一些单位在起草文稿时,往往会依靠集体的力量,成立专门的小组来具体负责。在起草时,通常会采用集体议提纲和集体通稿子的方式,在集体讨论确定提纲后,由个人分头起草,再汇总修改。通过集体谋划提纲,所有起草人聚在一起,集思广益,相互切磋,相互启发,既能激发灵感,也会让每个人直接地学人之长。而集体讨论环节,能够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主题是否突出、观点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充实、材料引用是否得当、文字是否精练准确、篇幅是否适中以及是否符合领导同志的风格等。讨论中,对于自己起草的部分,要认真听取、正确对待大家的修改建议,特别是否定性的意见,从中找出不足,明确修改方向。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文稿起草的青年干部,如果由有经验的老同志指点一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在水平提升的“瓶颈期”或“平台期”,有“高手”指点一下,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掌握要领技巧。通过文稿总结,不仅要摸索机关文稿服务工作的规律,而且要探求文稿自身的规律。要按照每次文稿服务的不同特点,找出文稿服务需求的内在节奏和内容变化,有针对性地作出前瞻性安排。特别是要将常用机关文稿进行分类,着重总结文体规律和行文规律,有针对性地分类研究文稿开头、展开、深入、结尾的方式方法,达到应变自如、信手拈来。要将总结变为深化认识、提高技能、钻研技巧的过程,重点从立意定题、谋篇布局、裁章选材、开头收尾等几方面入手,对同一主题多用几种思路设计,找出类似文稿进行分析研究,体悟成功的诀窍。要围绕主题表达需要,钻研遣词造句的技巧,研究词语的搭配、句式的运用、修饰的方法,形成自己的遣词造句和行文风格。
不断学习积累是根本前提。握好“笔杆子”,关键在修炼“脑瓜子”。培根说过一句话叫“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反映在文稿起草上,一个人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人生阅历,都能体现在所起草的文稿之中。我们真正用心起草一篇文稿,在潜意识里面会调用我们全部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因此,写好文稿功夫在“文外”,平时只有不断地“零存”,用时才能“整取”。
一方面,要注重广泛阅读。“观千剑而后识器”。对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所了解、有所熟悉,对于写好机关文稿的重要性是绝对不可低估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跳出圈外”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但广泛阅读不是随意而读、泛泛而读,而是紧密结合文稿服务需要和特点博观约取、咀精取萃,扎扎实实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例如,阅读政策文献,能够使我们较快地系统掌握党的重点工作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变化进程、主要措施及成效等,对党的重点工作形成清醒、系统的认识,从而在文稿起草中能够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增强文稿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反复研读党的当代理论经典著作,把握理论体系、吃透精髓要义、掌握规范表述,在文稿起草中正确引用,能够提高文稿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增强文稿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日常积累。善于吃透“两头”,把功夫下在对中央精神、领导意图的理解和对本系统工作情况的熟悉上。把握中央精神,就要认真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不能发生偏差。理解领导意图,平常就得“熟悉角色”:凡领导了解的大事都要了解,领导考虑的重要问题都要考虑。要细心揣摩领导在不同场合的讲话,认真分析领导对一些问题的批示,悉心研究领导撰写的重要文章。特别是要认真研究领导在会议上的脱稿讲话、调研时的即席讲话等,捕捉其思想“火花”,找出最有价值、最有新意的见解。事实证明,领导思想“闪光点”使用得恰当,就能成为文稿的点睛之笔,表现主题的最佳之处。掌握下边情况,要充分利用到基层调研、座谈等方式,注意收集典型事例和说明道理的数据,也就是要有一些思想、信息和资料的储备。只有吃透了“两头”,对平时的工作情况心中有数,才能在起草文稿时信手拈来,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高质量的文稿,不至于措手不及,仓促应付。
【来源:领导之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