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几个特点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欢政文辛 来源: 整理自互联网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政协文史资料是广大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各方人士对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记述,是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195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倡导和建立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及其机构。50多年来,人民政协的文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为“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发展进程,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统战性。政协文史工作产生于人民政协这个具有广泛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并服务于这个组织,服务于全社会,这就决定了它的统战性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协文史资料的征稿对象是统一战线范围的各界人士,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撰写“三亲”史料,发扬了民主,增进了团结,以独特的形式履行政协职能,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本质和要求。
二是长期性。既然政协文史工作具有统战性的特征,它和政协提案一样,都是人民政协有独特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与政协事业共发展,因此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政协文史工作50年来硕果累累,征编和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史资料,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自身也形成了独立的学术门类。可以说,政协文史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是“三亲性”。“真实”是一切史料的基本要求。政协文史资料的真实是通过“三亲”体现出来的,“亲历、亲见、亲闻”,当代人自己写自己,当代人记当代事。这是政协文史区别于其他史书的最大不同,也是政协文史的生命力所在、价值所在。“三亲性”要求政协文史史料不夸大,不缩小,不溢着,不隐瞒,不捏造,和盘托出事件或任务的真实面目,并在工作中注意避免与其他(单字替换)史、国史重叠“撞车”。只有这样,政协文史才能达到补正史之遗缺,匡史书之谬误,发挥政协文史的应有作用。
四是故事性。一部作品的可读性是很重要的,而有故事、有趣味是可读性的关键。故事性在记忆和传播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协文史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有血有肉的史料信息,容易被人接受和记忆,让人觉得文采有趣。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罗列事实,而是鲜活的故事,亲切生动,令人兴趣盎然,并受到启发借鉴。但政协文史中的故事不是文学意义上可虚构的,而是真实的,人物、事实、过程必须是真实的。它以事为主,推动故事情节的流动和进展。
五是地方性。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政协文史来说,“越是地方的,越是政协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生活,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地理特征。通过政协文史征稿,把当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风土人情汇编成书,无疑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不同特色的地方文史,构成了一道亮丽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廊,增添了政协文史的可读性、可信性、发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方文史资料也是爱祖国、爱家乡的好教材。因此要掌握和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使征编内容更符合地方特征。这样做既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为政协文史资料这个大观园增添多多奇葩。
六是阶段性。长期是由阶段组成的。政协文史资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但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协文史资料多是以解放前(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内容为主。目前史料征集重点转移到建国后这一时期,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经历过建国后重要历史事件的人,现大多年事已高,若不及时抢救整理,很可能会失去那一时期许多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这就要求政协文史工作者在征集建国后史料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单字替换)的若干历史重大问题的决议》为准绳,衡量是非,通过总结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引导鼓舞人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自强不息,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七是专业性。政协文史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主要体现在除了文史工作者具备政协工作者的一般素质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较丰富的历史知识、较扎实的文字功底、较强的编辑能力和甄别历史的水平。具备了这些素质和能力,才能整编出质量上乘的文史书籍,献给社会,发挥效益。政协文史工作者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史实,去伪存真;学会运用电脑等现在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政协要充分发挥人才库的优势,把那些具有较强专业性水平的委员吸收进文史工作队伍中来,为政协文史工作献计出力。
总之,政协文史资料是人民政协一项具有独特性、有意义的工作。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政协文史工作的特性,不断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措施,才能始终使政协文史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推动地方各项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浅谈方志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
- 下一篇:我与江山政协文史资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