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
【以稿换稿 】 作者:科尔沁人 发布:2016年08月31日 阅读: 次
随着全国新一届修志工作的即将完成,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已经开展了全国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调研工作,并将于2003年上半年提出全国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案,供各地参考。目前,全国已有10余个省市建立了省情地情库,8个省市建立了网络。为开发利用史志资源,拓展史志工作,实现志书服务现实、服务社会开了最便捷、最畅通的渠道。
一、地方志资料数字化的含义
所谓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实质上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发行传统文字资料的过程。通过数字化建设,使汉字信息或专业电子文件转变成通用性的电子信息。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主要建设两个系统:一是以光盘形式储存的数据库系统;二是以网络形式运转的数据库系统,其中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系统。无论哪个系统,都应该满足通用性、开放性的要求,即让用户(读者)能够通过电脑终端自由地浏览,任意检索(包括局部或全部的一次及多次检索);数据库可随时扩充。
二、数字化建设是开发利用地方志信息资源的需要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是宝贵的资源。作为全面、客观、系统记述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等各方面历史和现状的地方志,就其记述内容的广泛性,储存信息的全面性,咨询服务的权威性来看,它是具有战略意义和巨大价值的文化资源,其地情情报价值、信息内容价值、资料咨询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本届修志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6000余部,已出版4789部,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地方志信息资源。社会各界对地方志所储存的地情情报、信息知识、资料文献有效开发利用寄予厚望。全国各地读志用志的实践表明,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为各行各业了解本地区的历史与现状提供有关资料,可以以地方志作为素材编写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也可以为对外经济贸易联络、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咨询服务。所以说,修志工作不仅是功在当代,也完全可以做到利在当代。地方志中蕴藏着一个地区及其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历史和现状的资料信息,但是浩如烟海的志书是以传统的书籍形式保存的,如果仅靠传统的方法,读志用志首先遇到的就是信息量巨大与获取信息手段落后的矛盾,很难发挥地方志信息资源的优势。以我区为例,规划出区、盟(市)、旗(县)三级志书207部,即便全部出齐,在全国所占比重也不算大,但是一个人要想把全区志书通读一遍至少也要用十年以上时间。即使借助目录索引,把自己所需的相关资料找出来也颇费功夫,何况本届志书因周期长、价格、发行等问题,一个人甚至一个图书馆也无法拥有一个省份完整的一套志书,更不要说全国各省、市、区的志书。因此要想查阅到完整的地方志资料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实现了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将新编志书编入光盘进入网络走进世界,这一切都将变成现实。一个省份的全部志书内容,仅用几十张光盘就足以储存,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购买收藏;通过网上检索系统也能迅速查询到有关资料,而且无须担心资料的遗漏。
三、数字化建设是加快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它以高效、快捷、准确、节约等优势向各种传统技术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建设基础国情数据库”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地方志作为基础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将丰富的地方志资料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使潜在的资源变成活的信息,也是地方志发挥自身资料优势,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2001年8月召开的全国地方志网络建设研讨会提出: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新时期地方志工作的根本方针。面对信息时代,必须对我们的修志理念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加快地方志数字化建设,把地方志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数字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一)方志资料数字化。方志资料的数字化实质上是利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文字资料的过程,是以书籍形式收藏的地方志转向现代化的第一步。通过数字化建设,使汉字信息或专业电子文件转变成通用性的电子信。因此,未完成或建立数字化的史志部门,一定要树立数字化观念,千方百计活化史志资料。已经出版志书的部门要把志书资料磁盘收集全,保管好,尚未数字化的志书要尽快数字化;要注意广泛搜索志书类资料及围绕修志形成的资料长编;广泛搜集与地情有关的各类数字化资料、信息等。为信息化打下良好的资料基础。
(二)网络化。信息社会,史志部门应尽快实现办公方式自动化,并尽快加入互联网,实现网络化。对于史志部门来说,办公实现自动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资料的搜集和保存,大大减轻史志资料数字化的劳动强度。同时,史志部门内部,各史志部门之间,与政府及有关业务部门之间建立先进、畅通的数据通道,不仅可以将本地地情广泛传播出去,更方便、快捷地开展社会服务,而且可以获取大量的资料来充实地情资料库,达到资源共享。
(三)人才建设。地方志数字化建设亟需既熟悉史志工作,熟练掌握编辑业务,又具有信息网络知识;既懂总体设计、创意策划,又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首先要培养和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同时,应选派既懂地情又懂计算机,既懂方志学又懂信息学的人员参加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这样既可以把地方志数字化建设搞好,又可以充分利用地方志资源,搞好研究,服务社会。既有利于开展资政工作,做好领导的参谋与助手,又可利用资料优势,搞好区域发展研究,为社会各界服务。
(四)资金问题。资金缺乏是影响地方志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料数字化、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等都要以适当的资金作为后盾。目前,有的地区出版志书的经费还尚未落实,谈不上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但从长远打算,晚建不如早建,早建早受益。因此,史志部门要做好数字化建设基础工作的同时,把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提高到参与政府决策、振兴地方经济的高度,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克服各种困难,保证人员、资金、场所三到位,促使地方志信息资源在各地经济建设、对外贸易、旅游开发和政府决策中发挥作用。
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虽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尚未全面铺开,还有许许多多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实践。
《内蒙古地方志》
【来源:内蒙古地方志】
- 上一篇:关于河南省史志事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
- 下一篇:发挥年鉴资政、资经、资商作用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