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一起喝酒,为什么有人总是想方设法让你多喝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官场智慧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任何行为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或两个不同的方向去想,都会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领导者应该具备由此及彼的辩证思维功夫,通过对两种或多种不同结论的比较分析,确定哪一种是可能性最大的,从而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实质。
此类例子在现实中很多很多。比如,几个人聚在一起喝酒,一个人总是想方设法让你多喝。这时,从一方面去想,你可能会想这个人不错,尊敬我,想和我交朋友,因而才三番五次地向我敬酒;可从另一个方面去想,你则可能认为这个人不行,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喝,是不是想灌醉我,让我出丑啊。
再比如,一个人在你的面前一再说你是如何如何好,知道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品德是多么的高尚,知识是多么的丰富,长相是多么的迷人,而某某某、某某某又是如何如何不好,心胸狭窄,品德恶劣,知识贫乏,长相丑陋,比你不足于万一。
从一个方面去想,你可能会认为这个人很不错,对我的长处看得很透,了解得很多,是难得的知己,完全可以信任,并可以当成自己的心腹使用;而若从另一个方面去想,你可能又会觉得这个家伙不可靠,他在我面前说我好,说别人不行,那么,他就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不行,说别人好,这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是一个马屁精,必须严防,不能重用。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得出的不同结论,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一个是不正确的,哪一个是全面的,哪一个是不全面的,需要参考其以往的行为或表现,联系其他的一系列相关因素来确定。
但是,无论怎么说,对某一事物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看,想一想,多设想几种可能的结论,并据此多设定几种应对的措施,对认识这个事物、利用这个事物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世界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定想法,每个单位都有每个单位的特定利益。当不同人或不同单位的这些不同的想法或不同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每个人或每个单位都会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有时不惜损害他人或他单位的利益。
所以,有许多人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本能,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修饰打扮”一通,把自己的真象掩盖起来,而将一副假象摆在你的面前。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遇人遇事往深处想一想,往其反面想一想,设想一下他这样做、这样说是出于什么动机,以便做出正确决断。
我国古代那个有名的管仲,在从反面看出事物的本质方面具有很高明的手段。
管仲利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胆略,为齐桓公谋取了霸业。后来,管仲病了,齐桓公去看望他,问:“您生病了,那么用什么来指教我呢?”管仲回答说:“希望大王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和卫公子启方。”
桓公说:“易牙烹了他自己的儿子来让我尝尝人肉的味道,难道还要怀疑他吗?”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又怎么能爱大王呢?”
桓公又说:“竖刁不惜把自己阀割了来侍候我,难道还要怀疑他吗?”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大王呢?”
桓公说:“常之巫会占卜生死,能消除疾病,难道还要怀疑他吗?”管仲回答:“生死有命,疾病无常,大王不听任命运、遵行事物的本来规律,而专门依赖常之巫,那他从此将骄横得无所不为了。”
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奉侍我已十五年了,他父亲死他都不愿回去看看,难道还要怀疑他吗?”管仲回答:“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父亲的,启方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爱,还能爱大王吗?”
桓公应承说:“好吧。”
管仲死后,桓公把这几个人都驱逐出去了。
然而不久,齐桓公就觉得吃饭也不香甜了,宫中的事务也没有条理了,自己又在生病,朝中也缺乏秩序了。这样过了三年,桓公说:“管仲是不是说得太过分了?”于是又把那几个人召回了宫。
第二年,齐桓公病了,常之巫就出来说:“桓公将在某日死。”随后,易牙、竖刁、常之巫一同作乱。他们关上宫门,筑起高墙,不让宫中与外界联系,齐桓公就连喝口水也得不到。卫公子启方更是以齐国的一千户名册归降卫国。齐桓公听到他们作乱的消息,慨然长叹,流着泪说:“唉,管仲的见识真远啊!”
这类的例子在古代还有许多。明朝宣德年间,金吾卫指挥傅广自残身体后,请求做太监。宜宗皇帝说:“这个人已经做到三品官了,还想干什么?对于这种自残身体以求富贵的人,应该交付司法问罪。”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跟领导一起吃饭怎么点菜
- 下一篇:酒桌上怎样给陌生人敬酒,能更好的拉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