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观点见地

观点见地

写好文章有诀窍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写文章,谁都希望又快又好。但现实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写不快。之所以写不快,除了对所写内容和写作方法不熟悉,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可写的、想写的内容太多了,架子一拉开,篇幅就控不住,写作效率也高不了。另一种是写不好。除了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因为所写的事情就芝麻绿豆点儿大,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怎么也写不出花、写不出彩。

破解这样的难题,一条很管用的经验是:要写快、大写小,要写好、小写大。前半句说的是写文章要缩小切口、攻其一点,这是目光上的“收”;后半句说的是写文章要以小见大、充分展开,这是笔力上的“放”。先收再放就能把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最难的是选题,题目不能大,但可供发挥的空间又要大。这就要求放眼找、聚焦看,先把可写的内容通通扫视一遍,再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要么是撬动力最大的支点,要么是吸引力最强的亮点,要么是最令人头疼的难点。找准了这样的关键点,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

小角度切入以后,还要全景式展开,力求于细微处见精神,透过一滴水见到太阳的光辉。这与我们常说的管中窥豹、一叶知秋是一个道理。

举例来说。前一段,我们受命起草一篇关于领导班子建设的理论文章。领导班子建设是一个大题目,可写的内容和角度很多。经过讨论,我们把题目确定为“加强新时代领导班子建设要把增强整体功能作为着力点”,这样文章就聚焦了。接下来,我们全景式展开,形成了下面的提纲:

一、深刻认识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时代意义

这是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迫切需要;

这是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需要;

这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准确把握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科学内涵

政治能力过硬;

专业能力突出;

选优配强正职;

班子结构优化;

日常运转高效。

三、积极探索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实践路径

夯实基础“选”;

围绕发展“配”;

激发活力“调”;

突出重点“建”;

坚持从严“管”。

这样一篇文章,属于比较典型的“小题目”做“大文章”。文章的基本逻辑框架,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干”,属于“小而全”。如果文章篇幅再紧一些,还可以把题目改为“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要着力念好‘五字经’”,这样切口就更小,只写第三部分就够了,二级标题可以直接升格为一级标题。

前段时间,我们还就领导班子建设写过一篇会议交流发言稿,因为会议对发言时间有严格限制,我把文章的切口也缩得比较小,将主题定为“坚持优化结构与增强功能相统一,扎实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思考的焦点、笔力的落点在这个题目的前半句

一、精准地选,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

一是严格标准、树好导向;

二是围绕大局、突出重点;

三是着眼长远、选优育苗。

二、科学地配,班子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

一是放宽视野统筹配;

二是紧盯结构靶向配;

三是聚焦功能整体配。

三、动态地调,怎样有利于增强班子活力就怎样调

一是打牢“调”的基础;

二是在“调”中优化配备;

三是发挥“调”的激励作用。

这篇文章,全文只有1674个字,但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用短小的篇幅深入诠释了主题。因为是发言稿,与上一篇文章相比,文风更加鲜活,更适合用来讲。

所以,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一件事情写通透,就尽量不要定大题目。胡乔木指出:“题目大了,侧面也就多了,内容也就复杂了。假如自己对于问题没有真知灼见,自然就要拿别人的旧话来凑数。这样不就成了万金油八卦丹之类百病皆医而又一无所医的东西吗?”相反,如果把题目定得小一些,就容易写得深入而精到,写作效率也远远高过面面俱到地写。

提高机关公文写作能力,没有捷径可走,主要是靠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磨练。但就公文的写作而言,还是有一些窍门的。一般来讲,一个材料从拟制到完成,大体经过这样五个过程:就是受领任务、查阅资料、研究路子、拟制起草、修改定稿,在这一整套的过程中,有一些窍门需要掌握好。

第一,要善于揣摩领导的意图。因为公文写作是一种指令性写作,所以,只要把领导的意图吃透并充分表达出来,材料就是基本成功的,其他只是技术上的问题。尤其是写领导讲话稿,必须把领导的特点、风格把握住。这是写好材料的第一步。

那么,怎样领会和表达领导的意图呢?我觉得需要把握三个关键,就是一听、二记、三消化。

听,就是在受领任务时一定要集中精力听领导讲意图;就是把领导讲的东西尽可能原原本本地记下来,以备写作时查阅。消化,就是在听和记的基础上,充分理解领导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在这三个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消化。

消化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站在全局上去理解。领导交付的任务不可能讲得很细致,很全面,大都是要点式的。但领导思考问题的视角,往往都是从全局上去考虑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时,也要善于站在领导的高度,从全局上去思考、去发挥,把领导所讲的意思放大、扩展得很完整。

二是结合“上情”和“下情”去理解。上情和下情,是领导平时关注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首先只有把上情、下情听透了,理解首长的意图才能准确、到位。

三是参照领导平时的一贯思想去理解。一般情况下,领导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带有一贯性的。所以,起草公文,尤其是领导讲话,一定要注意把领导临时交待的想法与他平时的一贯思想联系起来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开阔我们的思路,加深对领导意图的理解。

第二,要善于关注大事,积累思想观点。我们常讲,写文章,是有感而发。这里所说的“感”,就是思想、想法,有了想法才可下笔,没有想法就无从下笔。一个材料有没有深度、有没有份量,主要是看思想含量有多大,看提出和回答了多少问题。因此,写材料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考虑怎样使材料有深度、有含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思想观点积累。

积累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平时积累。平时要善于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脑子不能闲着。尤其是对上级的一些重大决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单位建设上的一些倾向性、敏感性问题,要主动地进行思考,想清楚,弄明白,得出结论、观点,并贮存起来。这样,一有写作任务,自然就能够得心应手。我们机关的一些同志写材料,路子出得很快,行文也很快,而且能出新思想、新观点,关键就是平时已经有了深思熟虑,有了厚实的积累。再聪明的人,靠临时拍脑门,也不会拿出高深的见解。

另一个方法是临写前的积累。就是受领任务后,要翻阅大量的资料,从中吸取借鉴,充实思想。需要明确的是,翻阅资料不是为了抄袭,而是为了从中受启发,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发展新的认识,形成个人的思想见解。所以,写材料时,既要能够借助参考资料思考,又要能够脱离参考资料行文。如果写作中过分依靠资料,就会使自己的思路受到限制,越写越感到没话可讲,越写路子越窄。

第三,要善于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思考材料的布局。一篇文章是由诸多思想观点构成的。

那么,靠什么把这些观点联系起来呢?就是靠形式逻辑这个中介。如果一篇文章,违反了形式逻辑规律,就会颠三倒四,不成体统。这个问题,不管我们平时写材料时意识没意识到,实际上每份材料都是依照这个规律形成的。

那么,怎样思考材料的布局呢?通常情况下有三种方法:一种是顺着事物产生、发展的规律去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去考虑。另一个是顺着横向排比的结构去思考。就是把要讲的内容按照彼此的对应关系,分成几个部分横着并列起来,逐个进行阐述。再一个是顺着递进的关系去思考。采用这种排列方法,文章标题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层比一层深。

那么,布局完成后,怎样判定好不好呢?我觉得也有三种办法:一是站在上面向下看,看对不对。就是用上级的精神衡量一下我们的材料布局,看看与上级的精神一致不一致。二是站在外面向里看,看新不新。就是拿自己的材料布局和同类材料比较一下,看有多少以前没触及到的东西。三是站在全局向局部看,看有没有指导价值。就是把我们所要讲的问题放在全局上,看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对面上有没有指导意义。只要是解决了这三点,一般情况下材料的布局就是比较可行的。

第四,要善于在行文过程中跳出材料本身考虑问题。就是说在写材料时,要把思路和眼界放得开一些,不能只盯住材料本身,盯着具体问题。否则,就会影响思路,文章越写越窄,越写越小。要能够站在大局上看具体问题,站在历史的高度看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更有高度和深度。但是,思路放开不是无止境的,不能任意开口子,要有放有收,放到一定程度就要收回,不然就会离题太远。要切实做到,放得开,收得回。当觉得有些离题的时候,应马上收笔,拉近一下主题;当觉得没什么可写时,要放开,想一下与所反映观点相关的其他问题,这样思路就打开了。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