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如何增强文字材料思想性
【以稿换稿】【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小 中 大】【加入会员】
一篇优秀的文章,其灵魂在于其思想的深度。文章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思想的载体。要想让一篇文章脱颖而出,留下深刻印象,关键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好诗要有诗眼,好文要有文魂,文魂就是思想性。文以载道,材料是思想的载体。一份好的材料,要想出点彩,烙印深,能“打”人,就要有思想。提高文字材料的思想性不是“四六句子”的生硬拼凑,不是排比对偶的过多运用,不是大小标题的平仄对仗,它是对事物的透彻分析,是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是对道理的深刻阐述,是对观点的精练概括,是思想的高度升华。评价一份材料好不好,最核心的就是要有思想性;材料难写,最难的就是怎样写出思想来。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呢?
一、深入揭示事情本质
文章的深度在于能够透过表象,抓住并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关键在于能够用简洁有力的语言,直击问题的核心。一篇文章中,哪怕只有一处或几处深刻的观点,也能使整篇文章焕发光彩。正如我们评价一个人有思想,一篇文章有思想,关键在于能够从一般现象中洞察到问题的本质。
例如,某篇文章中提到:“一些干部养成了不良习惯,他们喜欢坐在办公室里,满口豪言壮语,听起来似乎很有决心,但实际行动却远远跟不上。他们更愿意当评论员而不是参与者,只在旁边观察,不亲自参与。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影响了他人的工作热情。”这段话通过对比和反讽,深刻揭示了某些干部只说不做的本质。
所以,提高材料的思想性,要特别注意揭示问题的本质,揭示越深,光点越亮,震撼人心的力量就越强。
二、深入分析问题
在论述问题时,需要深入挖掘,层层剖析,逐步深入。不应满足于表面现象,而应深入探讨事物的内在联系。不仅要关注当前的情况,还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找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使读者能够真正理解问题的实质。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论领导的小短文,文中说到: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多数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能干一些,干得更辛苦一些,同时也更能承受一些,眼光更远一些。有些人认为领导水平没你高、专业没你强、能耐没你大,他们能成为领导主要是他们运气好、关系硬、会来事,领导的领导任人唯亲。确实,人品最好、业务最精、工作最刻苦的不一定能当上领导,有些业务二流、甚至三流的反而当上了领导。刘备论耍大刀不如关羽,舞长矛赶不上张飞,运筹帷幄比不上诸葛亮,但就是这样一个业务上不入流,遇事只会哭鼻子的平庸之辈,偏偏统领文臣武将,成为汉中王,主要是在任人唯贤、协调关系、管理差遣等方面有独到的高超之处。所以,无论是在通常情况还是在特殊情况下,登上高位的多数还是确有高人之处的精英。这一番话,虽然语言很平实,但理说得很清,论得很透,深刻的思想性就自然孕育其中了。
三、提出创新的观点
在写作中,提出新颖的观点是一大挑战。机关工作往往重复性较强,理论学习、党的建设、人才队伍、改进作风等话题不断被提及,但要提出新的观点却不容易。关键在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避开常规思维,发现新的观点
比如,在去年召开的全军心理服务工作会议上,很多发言者在讲心理服务的重要性时,主要从工作生存环境变化、心理疾患增多这个角度阐述。但军委徐副主席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强调:不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但人人都有心理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把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影响性阐述得更加深刻。
再比如,有一个杂志社收到一篇稿子,主题是表现一个连长不搞弄虚作假。这个思想不算新了,但其中有个事很有新意:营里要这个连报“两员三手”(优秀指挥员、“四会”教练员、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连长说没有达标的,营里还催着报,那意思很清楚,就是启发他降低标准,凑个数字,但这位连长不为所动,回答:没有就是没有。这里面就有个新思想:坚持实事求是,要抗得住外部干扰和诱惑。报社编辑就要求作者以这件事为素材重新写了这篇稿子,突出表现那位连长顶住压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后来,这篇300多字的短新闻,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全军军兵种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可见,不缺好思想,缺乏的是发现。
所以,即使是老问题、老道理,也要注意发现其中的新思想,用变化的写法加以阐述,使陈旧的道理听起来能有新鲜的感觉。
四、融入辩证思维
在文章中融入辩证思维,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辩证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问题。比如,一个材料在论述用人问题时提到:人总会有缺点和不足的。在平常人看来,短就是短;在有见识的人看来,短也是长。这就是所谓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处固然值得发扬,而从短处中挖掘出长处,既能扬长,又善于用短,这是识人用人的最高境界。如果小才、奇才、怪才甚至庸才都能被“短中见长”,就会有更多的千里马奔腾在各行各业中。这一番论述就充满了丰富哲理,使人听起来感到见地深刻,很有道理。
五、概括和升华具体问题
在讨论具体问题时,不应局限于表面现象,而应从更高的层次进行概括和升华。通过提炼和概括,将具体问题抽象化,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使文章更具条理性和指导性。概括、升华,就是对具体的问题不要就事论事,要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它。从一些领导修改过的材料看,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联系实际时,总是跳不出业务上那点具体事,讲得很拉杂琐碎,从中看不出、抽不出东西来。一杂一碎就陷入平庸。写材料,要强调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但一定要注意概括提炼,把具体的东西理性化,把零乱的东西系统化,从个别问题中引出一般性规律,从而给人以条理性、思路性的东西。例如,某单位在处理战士与地方女青年交往问题时,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还从更高层次上分析了社会消极因素对官兵的影响,提出了加强思想教育、严格管理制度、改善物质条件等系统性措施。
六、用数据支撑观点
数据是有力的论据。在讨论复杂问题时,使用具体的数据可以更直观、更有效地说明问题。例如,通过计算每天阅读1小时的累积效果,可以直观地展示业余时间学习的重要性。比如,有一个关于建立学习型机关的文字材料中,提出一个观点叫休闲学习化,提倡机关干部不要把闲暇的时间白白荒废了,应该主要用在学习上。他用了一组数字,算了这样一笔账,来说明把握好业余时间、搞好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有人做过计算,每天读1小时的书,能读18000字,一周7天读126000字,一个月可读540000字,一年的阅读量可达650多万字,相当于30万字的书20多本。特别是现在双休日、节假日多达114个,几乎占去全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如果用在读书上,收效将是不言而喻的。这组数字一摆,不用再作过多分析,特殊性就非常清楚了。运用数据材料,一定要精心筛选,坚持少而精,要运用能说明问题的数字,而达到化简为繁、见微知著的奇效。
七、使用大众语言
大众语言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使用大众语言可以使文章更贴近读者,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若在材料中恰当地运用,能够扩展和深化对自己所要阐述的问题的认识,把深奥的道理简单化,不仅有助于强化材料的思想性,而且还会增加材料的文采。有些文绉绉的书面语言,高深莫测的哲学语言,空洞晦涩的纯理论语言,强制说教的领导语言,会使群众消化不良、云里雾里、昏昏欲睡。他们最爱听、最想听、听得进、听得懂的是群众语言。
例如,现在,群众化语言经常出现在(名称替换)领导的谈话和报告中,“不折腾”、“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让我们一起继续来打拼”,这些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的话语,深受群众的喜爱,蕴涵着深刻的思想。一些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梳理的群众语言也非常好,很受欢迎,比如“分析检查如同搓澡,有些灰尘自己往往看不到、够不着;即使看到了、够着了,也很难下得了手,有时多请别人搓搓,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忽视科学吃苦头,盲目发展栽跟斗”,“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做到不端群众碗、不欠自然账、不吃子孙饭”,“科学发展要高瞻远瞩,不要鼠目寸光;要实事求是,不要条条框框;要脚踏实地,不要拔苗助长”。这些群众语言虽然很朴实,但却形容到位,入情入理,比起长篇阔论地讲大道理要深刻得多。
我用手机阅读
- 上一篇: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汇报材料的写作方法
- 下一篇:没有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