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观点见地

观点见地

呼唤新时代公文精神

以稿换稿 】  作者:方雷   发布:2019年02月18日   阅读:


公文精神是从事公文写作及处理有关工作的秘书人员特有的一种职业精神。它是秘书人员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对其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公文精神古已有之。周初史官史佚坚持“君言必录,君举必书”,为古代秘书形成实事求是的职业精神奠定了基础;不做忠臣做良臣的唐朝宰相魏征敢于直言诤谏,是古代秘书对领导实施有效监督的成功典范;清朝“首席机要秘书”张廷玉锐意改革、勇于创新,规划建立军机处制度、完善奏折制度,对清朝中后期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秘书工作者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敬业奉献的良好职业风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秘书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大秘书人员理当用实际行动为公文精神注入新内涵,并自觉践行公文精神,使之成为秘书行业具有鲜明特色且能被大众所广泛认同的一种职业精神。但时下,舆论对秘书行业的社会形象褒贬不一,公文精神远未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能够征服人心的力量。

从现实维度看,公文乱象屡禁不止。各类公文网站点击率居高不下,大量预制公文泛滥,连领导述职报告、理论学习体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等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应用文都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据报道,某省多地环保督察整改方案相互抄袭,除地名人名外,其他内容完全一致;某市发生一起火灾,通报全文共计263字,其中有165字都在介绍“各级领导重视”;某县委办公室为应付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考核而临时编造材料,闹出在一份工作简报中出现三个不同姓名办公室主任的笑话。我们扪心自问,时下基层单位发文成立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及其制定的“实施方案”“应急预案”等,有多少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并未开展实际性工作的呢?这些乱象说明,不少基层秘书人员尚未把公文精神内化为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无操守、无底线的失德行为仍一定程度存在。正因如此,大力倡导公文精神并使其成为秘书工作的价值追求已成为秘书行业的普遍呼声。

从学理层面看,应用写作学界对公文精神研究的成果不多,说明这一问题还尚未引起广大学者的充分重视。经对中国知网、读秀等数据库进行学术搜索,仅有赵映诚、洪威雷等少量学者对公文精神的内涵进行了专门探讨。赵映诚于2013年在修订其编著的教材《当代公文写作(第2版)》时,增加了“公文的价值取向与公文精神”一节。他将公文精神归纳为明理、诚信、知耻、去忍(仁爱)、秉公等五个方面,明显继承了商务印书馆1947年整理出版的许同莘《公牍学史·牍髓》中的治牍思想。洪威雷、王超在《公文写作应提倡工匠精神》(刊于《应用写作》2018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公文撰写者应具备工匠心神专注、精雕细琢、严密谨慎的品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该文虽立意精微,对当代公文写作者应具备工匠精神的论述说理透彻,但却窥一斑而不能知全豹,无法让读者洞悉公文精神深刻内涵之全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学界对公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处于模糊状态,内涵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其表述的时代特征不够明显,在行业的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鉴于上述原因,准确把握新时代公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与培育途径,使其向内转化成为秘书人员的精神追求,向外转化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是秘书行业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时代命题。公文精神表述的基本原则是,要把秘书人员的职业特征与秘书人员的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到公文写作及处理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广大秘书人员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这里且以“善学、求是、精专、奉献”八字作为公文精神的主要内容,愿以其鲜明特色成为广大秘书人员独具一格的身份标识。

一、善学是前提。

早在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要“积学以储宝”,可今日之秘书却给世人留下了“闭门抄书”的不良印象。不少基层单位仍对秘书工作存在普遍误解,认为中文或相关文科专业毕业生都能胜任秘书工作,所谓的公文写作无非就是照葫芦画瓢,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对公文起草者而言,应用写作知识充其量只能算作一块“入门砖”,要想真正做到“登堂入室”还要从四个维度加强学习。一是要善于向上学习,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善于向下学习,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能够熟知本单位各业务部门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在具体业务上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三是要善于向内学习,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结合工作实际学习行业知识,努力成长为行业内的专家能手;四是要善于向外学习,积极向同行取经,了解同一地区兄弟单位以及其他地区同行单位的成功经验,做到对标先进找出差距,不断拓宽思路谋求更好发展。总之,非杂家不可的要求决定秘书人员必须坚持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通过学习,克服本领恐慌,找回专业自信,做到信笔所至皆成文章。可以说,学习是治疗广大公文写作者“百度依赖症”的最佳良药。秘书人员供职于一个单位的中枢机构,最应该成为带头学习的楷模,努力在办公厅(室)营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形成辐射效应,带动整个单位把学习变成一种风气。

二、求是是根本。

应用写作受命性的特点,决定了秘书人员在从事公文写作时必须忠实于上级领导的制文意图。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是考察秘书人员职业操守的最基本要求。当前社会上滋生“唯上、唯书、不唯实”等不良作风的土壤尚未彻底根除,《人民日报》多次刊文批评基层的文山会海现象,指出有些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热衷于“文来文往”“大事小情总爱下个通知,大小工作都想列个图表,大小问题都得发个指导意见,还要求层层书面上报。”上级领导机关“发文电过多、要材料太急”,使得写材料、忙材料、搞材料成了秘书工作的常态。秘书们“稿来稿去”搞成“病”,有的一味循先例、套模板、找范文,有的只知道抄文件、抄讲话、抄标语,还有的沉湎于拼字词、凑句子、填韵脚的游戏中而不能自拔。公文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不能满足于刻舟求剑,把那些过时的观点堆砌起来毕竟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也不能异想天开,瞎编乱造出来的措施不切实际,根本无法执行。总之,说再多观点绝对正确的废话都将无补于世。闭门造车写公文,就算每个章节的标题都对仗工整、类比形象,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如果脱离了实际也毫无实践意义。写公文不仅要靠搞材料的笔力,更要靠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否则写出来的文稿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空中楼阁。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坚持求是原则,努力做到“三个务必”。一是务必“走出去”,改变公文是“写”出来的旧思维,主动走出办公室,沉到工作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情,发现问题,解决好“写什么”的方向性问题。二是务必“走上去”,善于整理利用第一手资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建议,解决好“怎么写”的技术性问题。三是务必“走回来”,回归初心,牢记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按制度、按程序办文,杜绝公文制发的随意性,解决好“为谁写”的原则性问题。

三、精专是要求。

身处信息时代,有问题找百度已经成为不少秘书人员写作公文的第一道程序。他们把“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观点奉为圭臬,把公文写作的创作行为变成拼凑改写预制范文的涂改行为,还将其划分出不同的层次等级,认为小抄者形似,中抄者神似,唯有大抄者能抄于无形。诚然,模仿和借鉴是学写公文绕不开的必要阶段。但每一篇格式规范的公文,在脱去形式的外衣后,都应该有一个独立的灵魂。可现实是,在雷同公文、问题公文层出不穷的今天,形似者太多而无形者难求,导致原创公文成为稀缺资源。君不见,多少人靠“万能八条”走天下,把公文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官样文章,说其是“新八股”已丝毫不为过。从古至今,公文皆为临民治事之具,一字一句关乎群众利益,焉能如此随意?古人云: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公文写作者应该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珍惜每一次公文写作的机会,自觉在写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补齐短板,做到同一个错误不犯第二遍,在日常积累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争取早日成为能够“学于无形”的大手笔。不要把公文写作当成负担,只求做了不求做好,在日复一日套模板、改范文的机械重复中消磨时光,应付了工作也敷衍了人生,实在是得不偿失。要立志做公文写作的完美主义者,有一股敢于较真的劲头,把每一篇公文都当作一件艺术品去用心打磨,以公文的审美原则为导向,尽一切力量实现公文的形式美、实用美和简洁美,力求做到文从字顺,无一字多余,无一句累赘,能够给读者以公文独有的美感享受。不要做粗心大意的马大哈,不只公文的内容不求准确、不事精炼,举凡公文字体、发文字号、成文日期、版记和页码等格式要素也不规范、不标准,那就真是不尽人意了。

四、奉献是关键。

无奉献,不秘书。办公厅(室)是上传下达、协调各方的中枢机构,发挥着信息平台、服务前台、联络总台的工作职能。每天在人来人往、文来文往、电话不断的氛围里,秘书人员要凝神静气写好每一篇公文实属不易。不少时候因要处理大量临时性的任务,起草紧急性的材料,秘书们往往担负着“消防员”的职责,需要“5+2”“白加黑”地埋头苦干。在无数个夜深人静、家人熟睡的夜晚,秘书成了孤军奋战在材料堆里的“键盘侠”。正因此有人把写材料的苦差事戏称为喝墨水、费脑水、流汗水、尿黄水的“四水活”。在下属眼里秘书是领导身边的“红人”,在同事眼里是停不下来的“忙人”,唯有自己深知秘书只是一个“穷人”。无论写再多再好的材料,也不会署上自己的名字。秘书们关起门来当领导,毕竟不是真领导,要能走得进去,更要走得出来,切不可入戏太深,反倒误了前程。相对于其他岗位而言,秘书成才慢且成才难,非经历一番艰苦磨砺不能担当重任。谁知年轻人不愿干,中年人已厌倦,终于熬到下笔如有神时,却猛然发现离晋升提拔之日仍是遥遥无期。当此之际,秘书何为?有人建议,既然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与其写无名的公文,不如多写几篇领导署名文章,也许更获领导青睐。其妥否?其真不妥也。公文姓公,既不是卖弄才华的个人舞台,也不是取悦上级的谄媚工具,而应是单位意志及其智慧之结晶。秘书人员必须找准定位,摆正心态,正确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投入工作,把公文写作过程中的甘苦与乐趣转化为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甘做默默无闻的“螺丝钉”和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在无怨无悔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总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广大秘书工作者应担起让公文精神回归的时代使命,重塑秘书行业新形象,以完善的行业准则规范秘书行为,不断增强行业自信,努力让秘书成为像教师一样受人尊敬让人羡慕的职业。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