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观点见地

观点见地

公文写作新手的“宜”与“忌”

以稿换稿】  作者: 筑客   发布: 2019年02月19日   阅读: 次 【    】【收藏

公文写作是机关干部的看家本领。新进机关的同志,从校门迈进机关门,对公文写作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却往往不得要领。这里结合自身体会,给新同志们几点建议。

“宜”

第一,文字有政治。公文姓“公”,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的重要载体。起草公文,必须与党中央最新精神和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公文的政治性还体现在其严谨、规范和精准上,应确保公文的字字句句都经得起推敲,经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第二,务实为首要。公文以解决问题为首要目标。写实公文应独立思考,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那样:“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 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应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夹叙夹议,善作比喻,把“党言党语”“法言法语”“群言群语”有机融合起来。

第三,清晰乃成文。文章之逻辑,好比人体之脉络,虽无象无形,却贯通全文,不可或缺。广义的逻辑包括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等;狭义的逻辑主要指形式逻辑,即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基本规律。没有良好的形式逻辑,文章容易给人以凌乱感。起草公文前应深入思考,理顺逻辑,避免百密一疏。

“忌”

第一,忌材料收集不充分。公文以准确全面为基本要求,必须在掌握了充分信息、详细材料后才可动笔,切忌以偏概全、以点概面,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按来源分,材料可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直接材料是公文起草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忌谋篇布局不清楚。没有谋好篇、布好局就急于动手,很可能会“翻烧饼”,造成重复劳动。谋篇布局需要把观点和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组织、整理、运用,实现融会贯通。文稿分几部分,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哪些先写哪些后写,怎么转接怎么呼应,怎么点题怎么收放,都是动笔之前应考虑清楚的,切忌急于求成。

第三,忌照搬套用硬拼凑。“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不明就里,人云亦云,是起草公文的大忌。初学写公文,不少同志因为积累不够,脑子里面没有货,只得搬出他人的稿子来拼凑,结果写出来的文稿活像一个大拼盘,甚至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哲学思维是写作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写作内容的辩证性与实践性。公文写作是应用写作学科体系中一个极具分量的分支,在实际工作及生活中发挥着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之一是其具有规范的模式化的思维特点,而这种模式化的思维特点缘于最深刻的哲学思维。

一、公文写作思路蕴含着最古老最永恒的哲学发问

●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叫斯蒂芬克斯之谜,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亘古的哲学命题——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公文写作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公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意图上传下达的重要工具,要发挥公文的工具作用,就必须遵守其规范性,唯有遵守其规范性,才能有效实现公文的工具性作用。公文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一种规范的、稳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思维之实用、之稳定、之规范是因为它与最古老最永恒的哲学发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相契合,表现了人类思维的最朴素也是最本质的动态模式。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应是随心所欲的,任何事情的处理都不应是支离破碎的,而是有条不紊,有来路,有去向,顺应客观规律。公文正文的基本写作思路是:依据——目的——文种承启语——事项——要求,这是公文内容的显性结构模式。“依据”“目的”回答的都是“从哪里来”,即主旨的缘起和由来,“事项”“要求”则是回答“到哪里去”,即主旨的实施和操作。

【来源:悦读悦写悦人生】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