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观点见地

观点见地

“写材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以稿换稿】  作者: 随便咩咩   来源: 公文咩咩   阅读 次 【    】【收藏

今天看到一篇写“局座召忠”的文章,里面说,局座把自己研究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吃草”,“做学问的痛苦自己知道就好,输出内容则只需要把快乐的一面显示出来。”

这话说得真贴切。我立刻想起了我自己:一个主要靠码字“打拼人生”的人,不也一样如局座所说,“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吗?

当然,论“出奶”质量,远无法与局座相提并论,不过道理却是一样一样的。

一方面,过程都是痛苦的。正如“做学问的痛苦自己知道就好”。

写材料,无非两个环节:输入和输出。输入,就是你要先“知道”,即对信息、素材、内容的广泛搜罗,然后才在大脑里消化、加工;输出,就是把加工好的成品呈现出来。

这个广泛搜罗信息、素材、内容的过程,大概可以理解为“吃草”。“吃草”痛苦吗?当然。

“吃草”首先意味着:你得主动去找。领导给你安排了活儿,指了指方向,带了带路,接下来就是你的事儿了。这个是什么情况?那个是怎么回事儿?都要了解。就拿最简单的工作总结来说,形式上得找,你得找各部门要基本情况吧;实质上也得找,你得从汇集的素材、信息中找有用之物。

其次,还得“消化”啊,要不白“咀嚼”了。基本的素材,你得细分类、搭框架、理思路、定提纲、填内容…这个过程,就是“消化”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梳理,才能把“毫无头绪”的各类素材整理成型,变为可用之“营养”。

这大概是很多人认为最难、最苦的一个环节:没有足够的眼界高度,就看不到素材、信息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没有过细的心思考虑,就做不到拟出全面有新意的提纲框架;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就只能“就事论事”,无法从普遍发现特殊、从特殊看到普遍;没有熟练的文字功底,就只能用一般语言写出一般文,发不了光、出不了彩。

不过也有一些属于“乾坤大挪移”打法型的,他们不深加工,只搞词句段落的“组装”。当然,他们在机关很难被称作“笔杆子”的,对外只能介绍说“这是咱们办公室的小×”。

只是不同的“战术打法”,日积月累下来,效果大不相同。有的人能够坚持在“文海”中熬,凭着一股坚持和韧劲,熬着熬着也就熬出来了,熬成了机关的“笔杆子”;有的人则久无建树、白费青春,把最能成长的时光给耗费掉了。这里不要说脱离材料工作,到了业务领域就会“蛟龙入海”,大展身手的话,任何工作背后的道理大体都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结果是充实而愉悦的。

“挖空心思、费尽心力”拿出好作品后的那种充实感、成就感,也许是笔杆子们最大的满足和动力。此时此刻,正如局座所言“输出内容则只需要把快乐的一面显示出来”一样,只需尽情感受快乐、展示快乐,不必再计较过程之艰、码字之难,相反你也许会觉得那也是一种意义上的快乐。

正因为“写材料”难,所以很多人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千方百计避开这项工作,让很多机关领导都感慨缺笔杆子。比如苏州最近正在开展的遴选选调,66个名额中有37个职位需测试公文写作,占比达到56%!

但也又因为“输出高质量内容”的那种愉悦,激励着不少同仁主动为之、积极为之、快乐为之,在“文海”中徜徉、享受。

“写材料”是怎样的体验?相信每一个文字工作者都有各自体会、各自故事。而还没有过“材料经历”的你,希望你有机会来试试:“写材料”的苦和乐,并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至于是如何的痛苦、如何的快乐,只有来亲自感受过才会真切知晓。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