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会“切苹果”,才能写好文稿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楚河中 来源: 办公室主任(微信off666)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标题(单字替换)。这已经是一个被反复证明了的道理:如果谁能发现苹果的秘密,谁就能成为了不起的人物。苹果的第一个秘密被亚当、夏娃发现了,结果他们成了人类的始祖。第二个秘密被牛顿发现了,于是他成为了最牛掰的物理学家。第三个秘密被乔布斯发现了,成就了一家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
其实,苹果里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苹果人人会切,但往往是从苹果的蒂和柄竖着切一刀,一分为二,然后再切成小块。如果您一辈子这么切,那么您一定错过了苹果里最美的风景。您不妨试着拦腰切一刀,您就会发现一个美丽的五角星图案。
文稿写作也有一个切苹果定律。武功惟快不败,文章惟新取胜。但凡能流传千古的文章,无一不是以新意见长。我们老是苦恼文章写不出新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习惯思维的束缚。写不出新意,即使是李白也只能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在写文章时,我们也要有“不妨横切一刀看看”的发散性思维。
今天,看到一位领导起草的一篇会议讲话稿,深深地体会到了发散性思维对写好一篇文稿的重要性。在我们看来,撰写这篇讲话稿,难度非常大,因为材料比较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不够怎么写得好文稿?但写作往往缺少的不是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缺少思想。这位领导没有按照习惯性的思维,平铺直叙地布局结构、填充素材,而是对现成的素材进行了精心的研读,读懂悟透,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把素材里的“金子”淘了出来,然后进行深加工,虽然还是紧紧围绕会议的主题,但立意更高了、角度更新了、思想更深了、内容更实了,炼成了一篇佳作,成为我们竞相学习研究的范文。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领导说你不成熟到底啥意思?
- 下一篇:“往上爬”的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