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主任谈写作!绝对精品!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一、
马凭四条腿,人凭一张嘴,
干工作离不开一支笔
1
材料工作关系政府形象和权威。当干部、干工作,离不开动员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而实现这些职能,就要起草文稿、发表讲话。怎样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传达下去,如何把上级的会议精神贯彻下去,如何把工作推动下去、落实下去?文件、材料、讲话非常关键。好的讲话使人知、使人信、使人动、使人激、使人奋、使人乐。使人知,就是让人知道什么、明白什么;使人信,就是让人相信、让人信服;使人动,就是让人动起来,让人去做、去干、去落实;使人激、使人奋,就是激动人心,振奋人心;使人乐,就是让人轻松愉快,让气氛活跃,让人喜欢听。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还是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好的动员部署讲话一定使人精神抖擞、热血沸腾。当一名领导,要让同志们服从,首先得让同志们服气。在某种程度上,材料水平就是办公室的水平。
2
材料水平就是工作水平。日常做人,要说话办事;机关工作,要办文办会。文章考验两个能力:一是政治思考力,二是艺术表达力。就拿工作总结来说,总结的是工作、也是思想,是经验、也是教训,很难想象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不会归纳和梳理,能把工作干得多么出色。同时,也只有是自己一点一滴做出来的,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感受才能深刻,思考才能深入,经验才会真切,体会才能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干得好和总结写得好同样重要。不会写文章的干部不可能是个有水平的干部。一个有水平的干部,如果他真的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真的想为社会、为百姓干一点事,真的想探寻真理,研究规律,那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学者和文章家。诸葛亮的《出师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毛主席那些大气深刻的文章,都是文随事出,情随理现,既是文章的经典,更是工作实践的结晶。
二、
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写文章就是在学习创新中融会贯通。
1
坚持学习借鉴、模仿创新。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写文章也一样,就像画画的学描红,练书法的学临帖。写材料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借鉴、总结和提升。特别是对上级的大政方针、主要精神、根本原则、规范性提法,以及一些对形势的判断等,要跟紧上级精神。因为公文的内容反映的是组织的意志,是“代人立言”,特别是作为机关公文一般是以落实上级精神为主,在精神上必须同上级保持一致,这必然要体现在语言文字载体上的统一,必要的内容,必要的语言,不能改变。
在学习借鉴中,决不能照搬照抄,全盘抄袭。要学习别人的选题立意,借鉴谋篇布局,模仿行文风格,但要创新自己的写作方法,绝不能奉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文体可采用张三的形式,结构可融汇李四的骨架,内容可涉及王五的涵盖,语言可借鉴赵六的精彩,然后进行优化组合,进行创新创造。总之是一条:参考要广泛,引用不单一,摹仿看不见。
2
做到相互结合。具体说,就是上级精神地方化、外地经验本土化、过去的东西时尚化。学习借鉴上级的材料要以与我县结合为主,学习外地的材料要以与我县的实际结合为主,学习之前的材料要以与当前的新形势、新提法,新常态、新理念结合为主,归纳起来就是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古今结合。干工作、写材料,会结合,不仅是方法,也是能力。怎么结合?我认为要做到“找准切入点”“抓住结合点”“明确着力点”,三个点一抓住,就结合成功了。
3
拓宽思路。就是要做到“三通”。
——嫁接变通。清代有个学者叫袁枚,他说“蚕食桑而所吐丝者,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蜜者,非花也。”“嫁接”的关键是“变通”。要结合实际,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地而变、因人而异,灵活变通,为我所用。通过嫁接变通,让观点闪光,让材料出彩。
——触类旁通。如果说嫁接变通的关键是“技术改造”,那么,触类旁通的关键则是“技术引进”。精彩的文章处处闪光,我们可以从中引进文路,引进布局,引进技巧,引进创新。很多文章内容不同,但格式相通;很多事情做法不同,但道理相通;很多故事情节不同,但反映的意义一样。“触类旁通”的关键是“触”,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文章,触发自己的灵感,开发自己的潜能,启迪自己的思路,然后发现共同点,找到共振点,抓住结合点,明确着力点,这样就会让思路豁然开朗,让文章顺理成章。
——融汇贯通。所谓融会贯通,就是广览博收、融为一体,“尽百家之美,以成一人之奇”。融会贯通的关键是“融”,就是结合、综合、揉和、耦合。融合就像和面一样,小麦不是面条,面粉不是面条,水也不是面条,但放在一起进行融合、揉和,再通过擀面杖,就成了面条。劲道不劲道、吃着美不美,就看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要我说,参考一篇文章写一篇文章是抄袭,参考三篇文章写一篇文章是模仿,参考十篇文章写一篇文章就是创造。能参考更多的文章,然后融会贯通,再来创新一篇文章,那就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水平。
4
注意方式方法。我把它称之为“六句真言”。
——明确意图。写材料首先要明确意图。开个会议,写个讲话,准备材料,首先要弄明白这个会是干什么的,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讲给谁听的,写给谁看的,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这些东西弄不明白,心里就没有底。写材料前首先要弄明白,你这个会议、这个材料是动员会还是总结会,是座谈会还是汇报会,是宣传教育还是总结表彰,是调查研究还是请示汇报,等等。我总结了起草讲话要弄清9个问题:谁来讲?以什么身份讲?什么时候讲?为什么讲?会议要求该咋讲?与会同志想听啥?等等,如果这些都搞不清楚,那你写出的材料就要不成。
——把握高度。起草一个文件,不是代表个人,而是反映整个单位、甚至是全县的发展。因此必须站位全局、把握大局,写出全局的高度,领导的高度,战略的高度,理论的高度。要善于从思想和理论深度上把握高度,从高处、大处、远处、深处来审视和考察、从对领导的战略意图和对全局的把握上体现高度,从大背景、大战略、大进程之中来把握高度。有了高度,文章的站位问题就解决了,材料的分量就出来了。
——理清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一个材料、一篇文章,首先思路要清,准备写什么,写哪几个部分,安排几个段落等,都必须思路清晰。思路不仅体现在整个框架,也体现在每一部分、每一段落、每一层次。
——层次清楚。写文章要注意层次感和逻辑思维。一篇文章整体是这样,每个部分、每个段落也是这样。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要讲逻辑关系,要有先后顺序,这样才会层次分明。否则就会层次不清,语无伦次,杂乱无章。
——重点突出。哪些应该详细论述,哪些应该轻描淡写,哪些应该一笔带过,要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底。如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读了以后、听了以后就会主次不清,方向不明。整篇文章大的方面,重点是什么,主题要鲜明,每一部分里面重点写哪几段,每一段里面重点写哪几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里面重点写哪几句话等,都要层次清楚。写文章讲究详略得当,而只有重点突出,才能详略得当。
——准确表述。就是文章的观点要准确、材料要准确、语言要准确、用词用语要准确、标点符号要准确,等等。写文章、写讲话,介绍情况,都力求准确,也就是如何把最恰当的文字、最恰当的话、最恰当的词语用在最恰当的地方。《菜根谭》中有句话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恰好,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准确精当。
总之,我个人的体会,只要做到了这六点,文章基本上得个90分以上没有问题。这六点不仅整篇文章是这样,一个材料的每一部分、每一段落都是这样!这六点不仅是写材料的要求,也是欣赏材料、判别材料好坏的标准之一。
三、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万事皆可入文法。
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毛主席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材料就是工作的反映。既然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反过来说,所有的客观事物不都是文章吗?什么是客观事物?万事万物、做人做事都是客观事物,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也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都有规律,这些规律也是文章的规律。所以,我加了一句叫:万事皆可入文法。把事情做好了,把人做好了,把话说对了,也就把文章做好了。
2
写材料就好像我们盖房子。盖房子要先搭架子,写材料要先拉提纲;盖房子要先备足材料,写材料要先搜集资料;房子盖成要粉刷,文章写成要润色;盖成的房子要装修,写成的材料要修改。丰子恺在《现代建筑的形式美》这篇文章中说:“现代建筑的形式美有四个条件:第一,建筑形态须视实用目的而定;第二,建筑形态须合于“工学”构造;第三,建筑形态应巧妙地应用材料的特点;第四,建筑形态须表现出现代感觉”。写材料也是同理,要实用,要合“工学”,要巧妙运用材料,要有时代感。所以,知道盖房子的道理就会写材料。
3
有人说,好文章就像一个美女。文章的美感就是语言美、结构美、层次美。好材料也要像美女,就是材料的内容框架要匀称,就像人体胖瘦,只有匀称才好看,也就是《丽人行》中说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那才是天生丽质好文章。如果只有骨头没有肉,你写的是文章提纲。不论是起草一个文件,还是写一个讲话,先不说你的立意如何,首先要让你的材料上下匀称,整体和谐,详略要得当,重点要突出。
4
写材料就像打仗。有句成语叫“纸上谈兵”,其实写材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纸上谈兵。我们经常写材料的人就像一个将军,掌握着字、词、句这些千军万马,领导指挥着层次、段落、部分这些“军师旅团”。写一篇文章就像打一次硬仗,这些兵马如何使用,这些军师旅团如何摆布,就是写材料的学问。写材料前充分搜集资料,就好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写材料要认真构思,要讲“意在笔先”,只有“运筹于帷幄之中”,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文章的布局,字词的运用,就像战前的排兵布阵。排兵布阵时,海陆空相互配合、联合作战,各个兵种各就各位、按部就班,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这样的文章才能上下贯通、整体协调,才有战斗力,才能打胜仗。
5
一篇文章、一个讲话,短的几百字,长的上万字,这些字词句从语言学的角度讲,都是按照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但从写作的角度讲,却是通过你所要表达的主题统帅起来的。一部《新华字典》,收有1万多字,如果把这些字儿胡乱集在一起,没有人会说它是一篇文章,因为它没有主题,没有灵魂,但把这些字很好地组织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反映一种思想,就是一篇文章。所以兵马再多,没有将领统帅,都是乌合之众;字词再多,没有主题支配,都是文字垃圾。所以要写好材料,就要像一个将军一样,有将帅之谋,会用兵之策,善于把最适合的兵用到最适合的地方。好材料就是这样写成的。
6
毛主席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这篇文章,不仅教我们学会工作方法,而且教我们写作方法。譬如,文章指出,党委要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都动作;要胸中有“数”,有基本的数量分析,做好调查研究,这些写文章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第九条“精兵简政”,讲的就是办文办会。
文中指出:“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简明扼要本身就是写作方法。扼要就是掐住要害,抓住根本。打蛇要打七寸,办事要抓关键。做文章唯有扼要,才能简明。只有抓住关键、掐住要害,才能一语中的、力透纸背。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黑豆摊一场,没有主次,不讲重点,肯定不是好文章。没有长期的历练,没有一定的功力,想做到简明扼要也不容易。
7
某种意义上,写文章就是搭配。从小处说,是词语搭配,句子搭配,段落搭配;往大处说,是主题与材料的搭配,结构与内容的搭配,论点与论据的搭配,等等。会搭配就会写文章。当然,搭配不能乱搭配,也要讲规矩,要搭配得准确、恰当、协调,要门当户对。有句成语叫言当其时,就是话说的是时候,说的是地方;该说不说,那是失职;不该说的说了,那就是失言!
四、
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
做人比作文更重要,
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更重要。
1
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或者叫研究问题比研究材料更重要。文章为工作服务,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中说,“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鼓捣字儿上花得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得功夫太少。”
我们经常讲“开门当秘书,关门当领导”,而要当好“领导”,就必须经常想领导关注的问题、思考领导想的工作,做到与领导思路对接、同频共振,而不是游离于领导之外,置身于工作的边缘,为文章而文章,为材料而材料。要领会领导的思路,研究领导的言语习惯,更重要的是研究领导所担负的工作。
研究工作,就要经常想工作进展得怎么样,我能为领导决策做什么?如果我是领导,我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希望怎么干?向上级汇报,就要想了解我们做了些什么,上级领导想听什么,怎样汇报才能更出彩。对于写材料来说,你对问题思考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材料的高度和深度;你对工作的关注度、融入度,决定了材料的适用度。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必须围绕工作,围绕问题,特别是中心工作、主要问题、重大问题来进行构思和写作。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大局,站位全局,才能把话说透,把问题点准,把带有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东西揭示出来,写出的材料才能切合实际,解决问题。
2
做人比作文更重要。有句话叫文如其人。反过来说,也就是人如其文。一个善于做人的人,写出来的材料、讲出来的话就会是真话、实话、掏心窝子话,而不会是昏话、废话、假话,甚至不说人话。一个缺乏爱心、不热爱生活、对生活没有激情的人,不可能写出真诚感人、温暖人心的文章。内心狠毒,文字必定阴冷;正在谈恋爱,文字就灿烂。谦虚的人,必定好学;有教养的人,材料必定雅致;乐观的人,材料必定生动;宽容的人,材料必定大气;认真的人,就不会错字连篇。人实在文笔才能实。
郭沫若说,文章是人写的,首先是人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来的材料才能立场坚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符合实际。所以:态度决定前程,文品就是人品,文风就是作风,文章就是形象。人与文章融为一体,才是最高境界。
3
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更重要。世上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生活有生活的规律,学习有学习的规律,工作有工作的规律。文字材料也一样,只要在平时具体写作实践中勤研究,多琢磨,多摸索规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文章就是要尊重规律、研究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我们提倡创新,但创新也不能违背规律。即使创新,也有规律。许多工作可能性质不同,但规律是一样的。所以,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重要。
4
写作规律大体是 “无三不成文”。
第一,三句话是文章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句型、句式。这种句型句式,高度概括,精准凝炼,富于哲理,简洁有力。譬如“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三严三实”等。还有,人生有三通:通人情,通世故,通礼仪。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等等。这种排比句式,或并列、或递进,说理精辟、表意精准,很有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二,就写作本身而言,“三”是布局谋篇之道,具有规律性,是种方法论。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叫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我们写的公文材料大多属于议论文范畴,而议论文讲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其中论证方法就是运用三段论,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用“三”来布局谋篇和构思讲话,有很多可以借鉴。譬如礼仪性的讲话,往往讲三个方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大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一般年度工作报告,也是三部分:回顾与总结;目标与任务;希望与要求。大多数的阶段性工作讲话,也基本是三部分:前段工作怎么样,当前问题是什么,下步工作如何干。这种三点式,最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第三,对于写材料,也有很多“无三不成文”的规矩。比如:公文标准三个有:有思想做灵魂,有结构做筋骨,有内容做血肉;公文语言讲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改进文风三个字:短、实、新;选择材料三原则:值得写,能够写,适合写;文稿修改三方法:顺着改,照着改,问着改;文章结尾有三忌:忌虎头蛇尾,忌画蛇添足,忌草草收兵。等等,讲的都是一种规律。
4
文有“三用”。
一是实用,就是有实际使用价值。公文因实用而生、为实用而作,实用是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公文的生命。起草的意见、决定、通知、方案等,首先考虑成文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公文的语言就会主旨鲜明,指向准确,简明扼要,精炼精当,落实起来便于操作、易于执行,而不会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努力做到不写废话,不写自己没弄懂的话,不写没有根据的话,不说大家看不懂听不懂的话。可以说,几乎所有公文起草上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从没有真正领会其实用性上找到根源。
二是适用,适合的适,意思就是符合要求。我们是抓质量的,质量的功能就是具有符合性、适应性、满意性。文字材料也是一样,首先要符合要求,满足需求,不适合、不适用,都是一纸空文。《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15种公文文种,其定义前都有“适用于”三个字。除文体、文种之外,讲适用,还要讲得体,讲分寸。不同文体、不同文种有不同的语言要求,语气不同,表达的态度也不同。譬如,“不予同意”“不同意”“不拟同意”都是不同意,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一样。因此,无论文体、文种,还是用词、用语,都要讲究适用二字。某种情况下,适合、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三是受用,就是好文章、好文稿要让人读着悦心,听着得劲,看着舒服。写文章讲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也要讲以言悦人。写文章就是用笔说话,但有话说还得把话说好。譬如开会讲话,凡是好的讲话材料总能让人感到“有说头”,“有听头”,“有想头”,“有劲头”,这样的讲话才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读者才能看得进,听者才能坐得住。
五、
写材料苦,写材料难,
保持好心态最关键。
1
写材料有三难。
一是难在材料学问深。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想当好“笔杆子”,没有几年硬功夫你应付不了。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你得让“外行看你像专家、内行看你像行家”。情况不熟悉、肚子里“没货”,巧妇难做“无米粥”。报告文件别人可以不看,但你不能不看;别人不掌握工作情况,但你不能不掌握;对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别人不知道,你不能不知道。这是第一难,难在材料学问深。
二是难在家里媳妇孩子不好哄。没结婚时,人家姑娘凭你是个“笔杆子”,“情书”写得妙语连珠,情真意切,结了婚才知道这点文采最不实惠。节假日,别人陪着媳妇孩子转商场、逛公园、去旅游,你得闷在屋里找资料、想观点、寻材料、憋灵感。
三是难在亲朋好友不理解。再会写材料的人,都知道没有好写的材料。单位写材料的人,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大笔杆子,写个材料在你手里算个啥?大大小小一个材料,哪个不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甚至扒皮抽筋?别人都说你能写,可是“谁知其中苦,谁解其中味”?
2
写材料要保持“三好”。
好心态,就是把心态建设好,保养好,把握好,保持平静心态,保持平淡心态,保持向上心态。
好状态,就是面对材料任务,要不断调整精神状态,调优工作状态,保持高昂的激情和饱满的热情。
好姿态,就是当面对诱惑、面对荣誉、面对与人合作、面对干部调整,不汲汲于名利,不斤斤于得失,淡泊明志,坚守崇高,清风明月,自得其乐。
3
当“三好”秘书。
性情好。就是在压力下能逆来顺受,能忍辱负重,能任劳任怨,能委曲求全,再苦再累,也要撑开肚皮,装得下饭菜,装得下知识,装得下委屈。
文笔好。不用说了,简单说就是坐下能写,站着能说;出门能办事,回来能谋划。
身体好。熬眼磨屁股,也是出力活,身体不好,经不起摔打,受不了折腾,再有才华,也顶不下来。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择要之法与语句选择——纪要写作之特殊技法例析
- 下一篇:工作汇报这样做才能让你更出彩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