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实务性工作>> 经验做法

经验做法

写作素材如何积累、加工,运用?

    】【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一、为什么要积累素材?(充分认识积累素材的重要性)

积累素材,或者说占有素材,对公文写作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是提高公文写作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用四个比喻来形容:一是素材如粮草。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草充足,是打胜仗、奏凯歌的前提和关键。二是素材如米。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再巧的妇女也做不成好饭。三是素材如建筑材料。写公文好比建房子,素材就是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缺乏充足的建筑材料,再好的设计师也建不好房子。四是素材如公文之母。没有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孕育,是不可能生下孩子的。总之,做好了素材积累的功夫,公文写作就事半功倍。那么,为什么要积累素材?具体来说,积累素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厚积薄发,从容完成公文写作任务。公文不比文学作品的有感而发,更多的是奉命成文、命题作文。公文姓公,言不由衷。领导给你一个题目,要你迅速下笔千言,立马成篇。没有写作之前的积累,是难以完成让公文写作任务的。写作公文的过程就是“薄发”,前期投入更多时间、更大精力的素材积累就是“厚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两者一因一果,缺一不可。这种素材“厚积”,包括全面熟悉情况,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扎实提升理论功底,越厚实越好,多多益善。在“厚积”之下,才能“猝然临之而不惊”,才能在公文写作任务面前从容应对,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公文写作应急救急,关键就靠大量积累、占有素材。

(二)启发思路,提升开拓创新能力。我们经常说,(单字替换)员干部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那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到底从何处创新?如何判断自己提出的观点、思路、举措是不是创新的?要回答好这些问题,还是要靠积累素材、占有素材。当你占有了方方面面的素材,你就知道哪些方面是目前还没有涉足或者涉足不深的,哪些方面有创新的可能性。当你占有了不同方面的素材,你就可以通过不同素材的整合融合、比较比对,进而生发出新的观点、新

的思路、新的举措。牛顿有句名言,“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想提高自己开拓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思路,必须广泛占有、借鉴大量素材。站在素材的肩膀上,才看得更远,视野更宽阔,见识更卓越。

(三)避免出错,给人留下沉稳扎实的印象。占有素材越多,意味着你对这项工作知道得越全面、越深入,对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推进的方法等都心中有数;对上级政策、本地进展、基层实情等都了如指掌。如此,你说话办事、提建议出点子、做决策定思路,就会有所依据,就会科学合理,就会富有建设性、创造性、前瞻性,就会让领导、同事觉得你是一个稳重踏实、认真负责、实干可靠的人。更关键的是,当你占有了大量的素材,就不会说行外话,不会说糊涂话,不会说错话、假话、大话、空话,不会乱定调、瞎表态,不会丢丑、出洋相。

二、什么是公文素材?(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公文素材的内涵)

公文素材不单纯是某个好词好句,也不单纯是某篇范文模版。对于公文素材的内涵,一定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也就是说,公文素材就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之下有众多的项目支撑。那么,公文素材这一系统工程到底有哪些子项目呢?或者说,公文素材可分为哪些类型?

(一)从文章构成要素来看,素材可分为字词、短语、句、段、篇。所谓“字词”,主要是指一些高度概括、浓缩的字和词,或者是一些常用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如“常用后缀:化,型,性”,“动词一字部:抓,搞,上,下,出,想,谋。”“副词一字部:狠,早,细,实,好,很,较,再,更。”,等等。所谓“短语”,主要是指公文中常用的动宾式、主谓式、偏正式、联合式等类型的短语。如动宾式的“收拢思想、调整状态、认清形势、肯定成绩、正视困难、正视压力、发扬精神”等,主谓式的“成效卓著、成效显著、起点很高、进展顺利、反响热烈”等,偏正式的“与时俱进、加压奋进、迎难而上、赶超发展、超前谋划”等。所谓“句”,主要是指名言警句、谚语古语,或生动的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句,如“打铁还需自身硬”、“腐败没有特区,反腐败没有禁区,腐败分子没有避罪天堂”,“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惩”等。所谓“段”,主要是指表达精炼、内涵丰富、观点深刻新颖的好段落,或者说理透彻、层次清晰、论述天衣无缝的好段落,如“深刻把握严的度、时限和面的内涵,认识到严是回归本意本源,是应严之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严治(单字替换)绝不是一时之严;从严治(单字替换)不是针对少数腐败分子的个别之严,而是对全体(单字替换)员的全面之严”。所谓“篇”,主要是指精彩的时评、领导讲话稿、调研报告等整篇文稿,或者不同文种的范文样板文等。比如,河南省副省长王铁讲话很有特色,就可专题收集他的讲话稿全篇,作为公文写作的参考素材。

(二)从公文结构来看,素材可分为精彩的标题类素材、高超的撮要句和段首导入语类素材、严谨新颖的框架类素材、启发深思的结尾类素材。

(三)从公文文种来看,素材可分为领导讲话类素材、工作汇报类素材、工作报告类素材、调研报告类素材、信息简报类素材、评论类素材,以及请示纪要等各种应用文类素材。

(四)从公文来源来看,素材可分为上情、中情、下情、内情、外情、领导情。所谓“上情”,主要是指本级以上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法规、文件精神、部署要求等方面内容。所谓“中情”,主要是指本级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所谓“下情”,即本级以下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群众的期盼呼声等。所谓“内情”,主要是指本单位内部或自身职责范畴之内的各方面情况。所谓“外情”,主要是指外单位、外地的经验做法。所谓“领导情”,主要是指领导平常常说的话,常讲的观点,常用的方法,常关注的事项,等等。

(五)从公文内容来看,素材可分为大政方针类素材、理论知识类素材、技能方法类素材、故事案例类素材、问题不足类素材。所谓“大政方针类素材”,主要是指各种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的最新精神、最新要求,等等。所谓“理论知识类素材”,主要是指政 治理论报刊或(单字替换)报(单字替换)刊上的理论文章,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原理,等等。所谓“技能方法类素材”,主要是指谋划推进工作的各种方法,如问题导向法、抓点带面法、抓两点带中间法。所谓“故事案例类素材”,主要是指经典的历史故事、典型的工作案例和人物事例、各级各领域各行业的真实事例,等等。所谓“问题不足类素材”,主要是指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对这类素材,要随时随手记下来,可以按工作类别来收集,也可按照机制性问题、阶段性问题、主观性问题、客观性问题等类别进行收集。补充一句,在这几类素材之外,你还可以根据自己平常公文写作需要,列出几个常用的主题,如“担当”、“学习”、“落实”、“创新”、“意义”等,根据这几个主题来分类收集素材,也是不错的方法。

不管你是选择一种角度,或者兼有多种角度来收集素材,总之一点,要系统地看待素材的内涵,不要局限于某些词、某些句。在素材上分的类越细越好,积的量越多越好,涉及的面越广越好。素材“厚积”,追求的就是一个“厚”字,哪怕有一些素材不是一时所需的。

三、如何积累素材(科学把握素材积累的四个环节)

素材的积累,包括素材运用,个人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查找素材环节

积累素材,首先发现素材、查找素材。1、查找素材的几种渠道。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发现素材的渠道:一是日常发现。关键做到三个字:看、听、问。所谓“看”,主要是指通过平常阅读来发现查找素材,如阅读政策文件、工作相关的新闻报道、杂志报刊等等,或者所目睹的工作动态、社会百态、基层现状等等,亦即目之所及的一切皆可作为素材。这里,举个例子。例子来源于《应用写作》上的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李珣有一次读报纸,看到一段话“音乐之都奏响友谊主旋律,家庭农庄飞扬友谊咏叹调,大师故里回荡友谊协奏曲”,当时他格式工整、韵律优美、比喻新颖,就随手记进素材库里,并没细想这话能派上什么用场。后来,他应邀撰写一篇阐释高校与北京精神关系的文章,要从“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四个方面论述。他灵机一动,爱国不就是一种主旋律嘛,厚德不就是一种咏叹调嘛,包容不就像协奏曲嘛,简直一一对应。

二是主动查找。即结合自己平常公文写作的实际,思考自己到底缺哪方面的素材,从而有意识、有计划的、有针对性地主动查找相应素材。要养成一个主动查找素材的良好习惯,把积累素材、查找素材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锁定一些固定的公文素材查找渠道,确定每日或每周查找、积累素材的固定时间,定期去发现素材、查找素材、占有素材。这里,介绍一下我的做法。如果没有很急的材料任务,我一般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花半个小时来阅读求是网、(单字替换)建研究网、老秘网、中国组织人事报、本地(单字替换)报等几种固定网站报刊,来收集素材。平常没事时或晚上睡觉前,阅读微信上的学习小组、公文习作之家等几个固定微信公众号,及时把好的文章收藏下来,然后再摘抄到笔记本上。总之,所谓“主动查找”,即根据公文写作需要,锁定素材资源丰富的固定渠道,养成定期定时收集素材的良好习惯。

三是调查研究。这是发现、收集第一手资料和最真实素材的重要渠道。我们搞公文写作,还是要多走出去、走下去,到基层一线去调研,深入工作现场去调研,触及问题深处去调研,在调研中摸实情、出实策,解决实际难题,切不可闭门造车,坐在办公室决策。

四是临时查找。一般来说,遇到陌生领域的公文写作或者平常接触较少的公文文种,就需要临时查找素材。

2、查找素材的几个原则。

主要是“几个一点”。一是坚持超前原则,查找相对前瞻一点的素材。二是坚持详尽原则,不局限于自己工作职责,收集内容相对广一点的素材。三是坚持理论原则,注重收集偏理论性的、务虚的、站位相对高一点的素材。四是坚持原始、真实原则,多收集第一手资料、群众心声等相对原始一点的素材。

(二)存储素材环节

发现素材讲究方式,存储素材同样有其技巧。

1、素材存储的几种媒介。关于素材存储,老秘网里有篇文章说得好,公文存储靠“两把刀、一支笔”,即机械剪刀剪贴,电子剪刀粘贴,用笔作笔记。

个人认为,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效的素材存储媒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存储媒介:

一是剪贴本。

二是做笔记。

三是电子文件夹。

四是拍照留存。

五是杂志索引。

六是合订本。

七是微信收藏。

(三)加工素材环节

从素材的原始积累到素材的实际运用,还有一个素材粗加工的环节,或者说素材消化吸收的阶段。即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对所收集的素材进行系统梳理、剪辑编排。比如,很多电子素材,我们收集了,就放在那里,不管不顾,用老猫的话讲,就等于是“精神垃圾”。只有定期去梳理、整理,才变成自己头脑里的东西。打个比方来说,就是实现由电脑到头脑的转变。至于如何消化吸收素材,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去粗取精、去废存宝。具体来说,一是去掉重复的素材。二是去掉错误的、过时的、陈旧的等无价值的素材。三是对素材进行充分整合、糅合,掌握其内在规律,建成一个个体系树、一张张架构图。这里,大家不妨借鉴思维导图的方法,对素材进行粗加工、进行消化吸收,以形成自己的树形图、思维图。

(四)运用素材环节

这是积累素材的最后一个环节,或者说积累素材的落脚点。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运用。应用、运用素材,就是根据公文写作的实际需要,对素材进行仔细鉴别、精心筛选、精炼浓缩的过程。

1、运用素材的几个基本要求。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准确。选定的素材必须真实可靠,保持最新数据、最新动态。

二要适合。选定的素材要与公文观点相呼应、相佐证,恰如其分。

三要典型。选定的素材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说明普遍性的问题。

2、运用素材的几种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运用。即把素材照搬进去,对数据、举措、事例等稍加替换即可。

二是间接运用。即把多个素材融合、整合到一篇公文中,或者把前后不同阶段的素材融入到一起,通过多合一的方式,以形成新的材料。对于这种间接运用素材的方式,要求写作者对素材进行高度概括、浓缩、提炼。

三是化用。即旧翻新,采取变换句式、变换角度等方式,对素材进行创新运用,进而生发新观点、新提法、新举措等。

1.与中心关系紧密的材料多用些,与中心关系不紧密的材料少用些。一个材料可以详写细描,铺排开撰写;几个材料可采自不同的角度,紧密地围练中心有机地控制材料篇幅写作。与中心关系不紧密,但能说明或烘托中心的材料就要少用些,可采用抽象概括,或梗概式交代等方法。

2.典型材料多,非典型材料少。应用文中选用材料,要以少胜多,必须对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少数反映多数,以局部反映全局等,做到个性材料与共性材料的有机统一。但典型材料也是相对而言的,因时间、地点、范围和问题的转化,同样的材料,在此处用就是典型的,到了彼处就不够典型了;对于那些能够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的非典型材料,也可以适当精辟地运用一些。譬如《论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文,对于此文来说是非典型的但能说明问题的次要材料,即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带来的消极因素,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封建主义的沉渣泛起,一些人以权谋私,坑蒙拐骗、制黄贩假等现象,少写概说,而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极大动力的典型材料,即作者要突现的中心材料,从各方面论证详写:一是市场经济是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能冲击不等价交换或超经济掠夺现象;二是市场经济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传统的不平等心理结构,增强人的自主平等和竞争意识;三是市场经济能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新风尚;四是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正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为理财能手。

3.新颖材料要多用些,陈旧材料要少用些。应用文写作,材料也贵在出新。对于那些虽能突现主题,或是相当典型的好材料,但人们大多知晓也要少用些,或是注意变幻一个新角度,或者简要地几句话概括了一下即可,或是数个材料精当地集粹写,力戒老生常谈。对于那些新颖的材料,人们不大熟悉,可以围绕中心详写细描,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4.直接性材料适当细用,间接性材料适当精用。间接性材料是指作者从书籍、报刊及其他资料或别人口述的事实中获取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是大量的,极多的,但作者缺少体验。直接材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亲身感知感受所采撷的材料。这些材料生动形象,常常带有作者的切肤情感。因此,间接性材料缺少直接观感,要少用精写集纳式地运用;而直接性材料虽然少(因为作者不可能事事都经历一番),但常常感受深刻一些,可以较细地篇幅占多地写出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例如一位山乡青年教师的《我愿做一支燃烧的蜡烛》讲演稿,对于间接性材料,如古人讲穷不习武,富不教书,学生因受教育少走上歪路等材料篇幅用得较少,而对自己亲历的材料如孩子没有知识的穷苦,山区人的对教师的热望,前辈老师奉献精神激励等材料用得多,抒发了对教师职业责任感:“一头挑着落后的过去和现在的孩子,一头挑着人民的希冀和未来”,献身教育事业的光荣和幸福。让人读后,即有一般间接知识的获取,更有感人的教育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