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经验交流会,怎样才能不“跑调”?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李德华 来源: 秘书工作(mishugongzuo)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我们似乎都经历过这样的经验交流会——代表们发言重复、老生常谈,有时甚至全是套话,“干货”不多。台上的人口若悬河,台下的人昏昏欲睡。
一般说来,交流经验是一些单位和部门召开会议或举办培训班时相对固定的议程之一,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交流借鉴的机会,用可复制的“蓝本”引导同类工作质量和成效共同提高。但交流中,一旦各环节疏于引导,就难免会出现各种状况。此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跑调”。
“跑调”有什么后果?
“跑调”既难以吸引与会者聚精会神听,又有悖于会议初衷,浪费与会者的时间,与开短会、讲短话的要求更是背道而驰。
怎样避免“跑调”?
明确指向,有的放矢
这需要会前充分沟通,对各方发言内容有个总体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既而依据特色分配“任务”。这样就解决了交流单位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对执笔的同志来讲,只要对号入座,材料就不会跑题,不会出现互相撞车的情况,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组织文字,把材料写得丰满;对把关的领导来讲,路径和火候也较好把握。如此,基本可以有效地避免大而全、什么都想写、什么都写不透的问题,规避大话、空话、套话及务虚表述等问题,为把交流材料写实、写活、写精、写出特色奠定较好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第一次“跑调”。同时,还要告知发言材料的明确字数和发言时间。
下面,举个例子。笔者所在单位举办过一次全省(单字替换)委信息工作培训班,十多家单位作经验交流。这些单位是在全省各地、各部门信息工作综合质量考评指数基础上,根据上报信息特色和成效来确定的。考虑到时间有限,只安排八家单位发言交流,其余单位作材料交流。为了避免在材料起草阶段就开始“跑调”,我们对这些单位进行了个性化“量身打造”,从不同侧重点和切入点明确其发言主题。
比如,地级市分别就构建适应新形势“大信息”工作格局、找准上级决策部署的信息报送点、切实做好紧急信息报送工作和提升调研信息服务水平准备发言,县(市)分别就立足本地特色报送信息和坚持“五点”发力谋划信息准备发言,省直单位分别就做好公安信息收集报送工作、多报快报为民务实的民政信息、加强水利政务信息报送工作等准备发言。这样有的放矢,便于让发言单位快速准确地找到切入点,省时又省力。
严格把关,反复沟通
这也是会议召开前需要进行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被确定参加交流单位都知道撰写材料的明确指向和要求,但有的地方和部门受惯性思维影响,还是容易“跑调”。比如大多涉及解读意义、统一认识、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等共性内容,或者不自觉地把材料写得大而全,想借助会议平台,全方位展示工作成效。
所以,各单位撰写完成发言材料后,会议组织方还应将所有文字材料收上来,安排专人审核把关。然后,根据要求提出修改意见,使材料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效果,让表述言之有物、定位准确、主题集中、特点鲜明,形成好借鉴的经验。这是避免“跑调”最有效的办法——不让发言材料“跑调”上会。
我们在这次培训班举办前,从写法上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少用或不用共性表述,传递真知灼见;二是重点聚焦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做法,形成可借鉴的经验;三是在共性中展示个性、在个性中体现特色、在特色中突出亮点,形成立体式效应;四是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少用或不用铺垫和修饰,让层次自然过渡、意思自然递进;五是注重用事实说话,以面上的事作统领、点上的事作支撑,增强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篇幅不得超过3000字。
收到材料后,我们组织专门人员整理,从谋篇布局、逻辑关系、文字表述、典型事例等环节逐篇把关,修正偏离指向和言过其实的内容。有的材料超过规定字数,最多竟有超过一半的;有的材料打“擦边球”,把无关内容也糅了进来;有几份材料都是“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等一类套话;还有的材料从认识到认识、从过程到过程,就是不见人、不见事、不见做法,基本是务虚表述。经过沟通,这些材料通通调整为点面结合的写法,补充了数据,“解剖一两个麻雀”,质量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
及时提醒,正确引导
这是在会议进行中采取的措施。虽已与发言人沟通过,但进入现场交流环节时,“跑调”情况也难免发生。比如,有的发言者讲着讲着就即兴发挥,东拉西扯起来,甚至一连串客套、寒暄、邀请的话脱口而出。
这就需要会议工作人员“及时提醒”,确保交流发言人员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环环相扣,努力做到指向哪说到哪,而不是说到哪指向哪。在发言时间上,会议组织方必须严格掌控,在规定时间内结束发言,这也是对后面的发言者和现场代表的尊重。
来源:秘书工作(mishugongzuo)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抄”材料的7个心得体会
- 下一篇:如何快速成为机关单位公文写作骨干?